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内科学   3篇
综合类   2篇
药学   3篇
肿瘤学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支气管肺泡灌洗术在吸入性肺炎中的应用及安全性。方法将入选患者,随机分支气管肺泡灌洗组与常规治疗组。(1)支气管灌洗组与常规治疗组治疗结束后进行疗效分析,包括:治疗有效率、痊愈率、平均住院日进行比较;(2)通过比较支气管肺泡灌洗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浆NT-pro BNP变化,了解支气管肺泡灌洗对患者心功能的影响。结果 (1)支气管肺泡灌洗组37例,术程顺利,无严重并发症,治疗有效率、痊愈率较常规治疗组高,平均住院日缩短,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支气管肺泡灌洗组患者入院时、第一次灌洗后24 h内血浆NT-pro BN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支气管肺泡灌洗术治疗吸人性肺炎患者,治疗效果好,对患者心功能无明显影响,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2.
雷公藤甲素对肺癌细胞Spc-A1 VEGF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雷公藤甲素(TP)对人肺癌细胞Spc-A1增殖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 细胞生长增殖抑制试验(MTT法)检测TP对Spc-A1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法(RT-PCR)检测TP对VEGF信使核糖核酸(VEGF Mrna)表达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TP对VEGF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 TP对人肺癌细胞Spc-A1的生长和增殖都具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药物作用24 h抑制率为2.16±2.10~13.33±1.43,药物作用48 h抑制率为7.97±2.13~29.27±7.28,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TP作用于人肺癌细胞Spc-A1 24 h,下调VEGF Mrna及蛋白的表达.结论 不同浓度的TP干预Spc-A1细胞24 h、48 h后,Spc-A1细胞的增殖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抑制率随浓度(剂量)和时间的增加而增加;不同浓度的TP作用24 h后的Spc-A1细胞VEGF Mrna及蛋白表达均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89例宫颈上皮内瘤变临床特点及预后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近十年89例宫颈上皮内瘤变患者进行液基薄层细胞检测(TCT)、HC2-HpVDNA、阴道镜检查、多点活检等检查,并将检查的结果进行分析,确定宫颈上皮内瘤变临床特点,采用宫颈上皮内瘤变锥切术后的预后情况.结果 宫颈上皮内瘤变主要以无症状为多,占48.3%;其中接触性出血占9.0%,白带增多占27.0%,不规则阴道出血占4.5%,外阴瘙痒占13.5%.随着CIN级别的增加,HVP感染率明显增加,CIN Ⅲ级的HVP感染率最高为97.1%,CIN Ⅰ级最低为72.0%,总HVP感染率为87.6%.不典型鳞状上皮细胞(ASCUS)患者22例,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LSIL)31例,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30例,结果正常及炎症6例.阴道镜检出88例,检出率为98.9%,CIN Ⅰ级1例和CIN Ⅲ级1例未见异常图像.患者复发率为14.6%,好转率为89.9%.结论 89例宫颈上皮内瘤变患者不同分级,表现出现的临床特点存在一定差异,对其进行检查并采取合理的措施可以减少复发,提高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舒利迭与布地奈德联合治疗老年患者重度哮喘急性发作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我院63例重度哮喘急性发作的老年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1例)和观察组(32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给予布地奈德,观察组给予布地奈德联合舒利迭。对比两组症状及体征消失的时间、肺功能、治疗总有效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症状和体征消失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两组肺功能指标明显改善,且观察组改善更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两组均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结论舒利迭联合布地奈德治疗老年患者重度哮喘急性发作效果明显,疗效优于单一用药,可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支气管肺泡灌洗术在吸入性肺炎中的应用及安全性.方法将入选患者,随机分支气管肺泡灌洗组与常规治疗组.(1) 支气管灌洗组与常规治疗组治疗结束后进行疗效分析,包括:治疗有效率、痊愈率、平均住院日进行比较;(2)通过比较支气管肺泡灌洗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浆NT-pro BNP变化,了解支气管肺泡灌洗对患者心功能的影响.结果 (1)支气管肺泡灌洗组37例,术程顺利,无严重并发症,治疗有效率、痊愈率较常规治疗组高,平均住院日缩短,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支气管肺泡灌洗组患者入院时、第一次灌洗后24 h内血浆NT-pro BN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支气管肺泡灌洗术治疗吸人性肺炎患者,治疗效果好,对患者心功能无明显影响,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6.
雷公藤内酯醇抗肿瘤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雷公藤内酯醇抗肿瘤作用因具有广谱、高效等突出的优越性而受到国内外医学工作者的关注,近年众多研究认为雷公藤内酯醇通过抑制NF—κB的活化、促进p53表达等从而使肿瘤细胞发生凋亡,同时能抑制实体肿瘤生长及转移,其治疗效果优于紫杉醇。因而雷公藤内酯醇有望成为新一代的抗肿瘤药物。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雷公藤甲素(TP)对人肺癌细胞Spc-A1增殖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细胞生长增殖抑制试验(MTT法)检测TP对Spc-A1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法(RT-PCR)检测TP对VEGF信使核糖核酸(VEGF mRNA)表达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TP对VEGF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TP对人肺癌细胞Spc-A1的生长和增殖都具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药物作用24 h抑制率为2.16±2.10~13.33±1.43,药物作用48 h抑制率为7.97±2.13~29.27±7.28,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TP作用于人肺癌细胞Spc-A1 24 h,下调VEGF mRNA及蛋白的表达。结论不同浓度的TP干预Spc-A1细胞24 h、48 h后,Spc-A1细胞的增殖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抑制率随浓度(剂量)和时间的增加而增加;不同浓度的TP作用24 h后的Spc-A1细胞VEGF mRNA及蛋白表达均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机械通气对ICU肺动脉高压伴呼吸衰竭患者的血浆脑钠肽(BNP)水平的影响。方法:对72例在我院进行机械通气治疗的动脉高压伴呼吸衰竭患者回顾分析,平均分为A、B两组,对A组36例患者行有创通气治疗,对B组36例患者行无创通气治疗。并就血浆脑钠肽水平(BNP)、血气分析指标和肺动脉压三个方面在治疗前与治疗后24h的情况进行疗效比较分析,研究机械通气对患者的影响。结果:从纵向看,治疗24h后,所有患者BNP水平指标和肺动脉压、血气分析指标均有所改善,P〈0.05;从横向看,治疗后的A组在以上三个方面改善效果都要优于B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机械通气在治疗ICU肺动脉高压伴呼吸衰竭上有明显的效果。并且不同的机械通气方式效果有差异,有创机械通气疗效较无创机械通气显著。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2014-2017年深圳地区腹泻患者沙门菌的感染特征和耐药性情况,为沙门菌感染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从深圳市3家哨点医院腹泻门诊收集患者粪便标本,进行沙门菌的分离鉴定、血清分型及药敏试验;对7家医院上送的住院病人分离的沙门菌进行血清分型和药敏试验。结果 4 847份门诊患者的粪便标本中,分离出192株沙门菌,检出率为4.0%。5-10月是沙门菌检出的高峰, 5岁以下儿童和6-17岁是感染的主要人群,检出率分别为6.2%和5.3%。192株沙门菌中鉴定出18种血清型,其中鼠伤寒沙门氏菌、鼠伤寒沙门氏菌变种和肠炎沙门氏菌是最常见的3种血清型,另有19株未能分型。77株住院病人分离的沙门菌中鉴定出20种血清型,其中肠炎沙门氏菌、鼠伤寒沙门氏菌变种、甲型副伤寒沙门氏菌占比分别为33.8%、13.0%和11.7%,另有3株未能分型。45株沙门菌对氨苄西林、环丙沙星和左旋氧氟沙星的耐药最为严重,自2015年开始出现对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和多重耐药菌株,10株鼠伤寒沙门氏菌中多重耐药率为50.0%。结论 深圳市腹泻患者的沙门菌感染以17岁以下儿童为主,5-10月份为感染的高峰期,沙门菌的血清型分散,其中肠炎沙门氏菌和鼠伤寒沙门氏菌、鼠伤寒沙门氏菌变种是主要的血清型,多重耐药自2015年开始日趋严重,临床上应合理规范用药并且加强耐药监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康复治疗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心血管疾病(CVD)患者急性发作次数及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的影响.方法 选取75例COPD合并CVD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康复治疗组(n=38)和常规治疗组(n=37),常规治疗组给予常规治疗,康复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呼吸康复治疗12个月.结果 康复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急性加重的次数分别为(0.73±0.21)次、(1.42±0.25)次,康复治疗组急性加重的次数显著少于常规治疗组(P<0.05);康复治疗组患者心力衰竭及再发心绞痛发生率(2.7%、2.7%)显著低于常规治疗组(18.9%、24.3%)(P<0.05).结论 对COPD合并CVD患者采用呼吸康复治疗,可减少患者急性加重次数及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且经济成本低,值得在社区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