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1篇
内科学   1篇
皮肤病学   1篇
综合类   2篇
预防医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摘要]?目的?分析幼儿尖锐湿疣的发病原因、临床特征,总结合理的防治经验,为临床上幼儿尖锐湿疣的预防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以2015年1月—2020年12月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皮肤科诊治的45例年龄在6个月~6岁之间的尖锐湿疣患儿为研究对象,通过资料收集、整理、分析,对其临床表现、治疗情况及传染源的感染情况等进行归纳总结,结合国内外已有的防治方案,探讨合理的防治策略。结果 45例患儿的男女比例为14:31,年龄集中在3~6岁,病程多为3~6个月。发病部位中,肛周占73.33%,发病以农村患儿居多,传染源以祖父母一辈为主,占68.89%。二氧化碳激光多次治疗,治愈率可达88.89%,少数反复复发性皮损,联合外用派特灵可提高治愈率。结论 加强对幼儿监护人的清洁卫生知识宣传、对有性传播疾病的监护人早期诊断和治疗、避免亲密接触,对预防幼儿被传染尖锐湿疣非常重要。使用二氧化碳激光治疗尖锐湿疣患儿时,在合适的时机联用派特灵,可以有效减轻治疗对患儿身心的影响,更好地治愈疾病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间歇性使用尤卓尔联合安敏滋保湿敷料治疗单纯糠疹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120例单纯糠疹患者按照Excel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间歇使用尤卓尔联合安敏滋组(A组)、单独使用安敏滋组(B组)、单独间歇使用尤卓尔组(C组),各40例。疗程为3个月,于治疗第4周、8周、12周评估三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 所有患者均完成治疗和随访,治疗4周A组有效率及治愈率高于B组,A组有效率高于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Bonferoni校正P<0.0167),而B组和C组有效率及治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onferoni校正P>0.0167);治疗8周A组有效率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onferoni校正P<0.0167),A组和C组、B组和C组有效率及治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onferoni校正P>0.0167);治疗12周A组有效率及治愈率均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onferoni校正P<0.0167),A组和C组、B组和C组有效率及治愈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Bonferoni校正P>0.0167)。三组均未见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 间歇使用尤卓尔联合安敏滋保湿敷料治疗单纯糠疹疗效优于单独使用尤卓尔、安敏滋保湿敷料治疗组,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报告乌司奴单抗治疗2例使用司库奇尤单抗治疗后出现湿疹样皮损的斑块状银屑病患者。2例女性患者均因司库奇尤单抗治疗后反复出现不同部位的红斑、丘疹、渗液,伴剧烈瘙痒,主要累及头面、四肢,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更换生物制剂予乌司奴单抗治疗,26~28周银屑病皮损得到控制,随访48周湿疹样皮炎未见复发加重。  相似文献   
4.
[摘要]?目的?分析幼儿尖锐湿疣的发病原因、临床特征,总结合理的防治经验,为临床上幼儿尖锐湿疣的预防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以2015年1月—2020年12月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皮肤科诊治的45例年龄在6个月~6岁之间的尖锐湿疣患儿为研究对象,通过资料收集、整理、分析,对其临床表现、治疗情况及传染源的感染情况等进行归纳总结,结合国内外已有的防治方案,探讨合理的防治策略。结果 45例患儿的男女比例为14:31,年龄集中在3~6岁,病程多为3~6个月。发病部位中,肛周占73.33%,发病以农村患儿居多,传染源以祖父母一辈为主,占68.89%。二氧化碳激光多次治疗,治愈率可达88.89%,少数反复复发性皮损,联合外用派特灵可提高治愈率。结论 加强对幼儿监护人的清洁卫生知识宣传、对有性传播疾病的监护人早期诊断和治疗、避免亲密接触,对预防幼儿被传染尖锐湿疣非常重要。使用二氧化碳激光治疗尖锐湿疣患儿时,在合适的时机联用派特灵,可以有效减轻治疗对患儿身心的影响,更好地治愈疾病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泸州市大学生艾滋病的认知以及艾滋病发生"蝴蝶效应"的原因进行分析,为防止艾滋病"蝴蝶效应"的发生制定有效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在问卷星公众号上创建问卷,由各校学生会发布,随机抽取学生进行问卷填写,调查他们对艾滋病的认知,分析艾滋病发生"蝴蝶效应"的可能原因。调查结束后在问卷星上直接提取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回收有效问卷615份,其中未患艾滋病的健康组600名,患艾滋病的患病组15名。大学、高中时期健康组接受艾滋病教育比率均高于患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两组学生中共有29.92%的人对艾滋病传播、预防不甚了解;虽然有过艾滋病的教育,但是依然有2.60%学生性安全知识淡薄,发生不洁性行为;健康组31.83%认为性安全知识缺乏是艾滋病"蝴蝶效应"主要原因。15例艾滋病患者都存在对艾滋病危害及安全知识认识不足。结论性安全知识缺乏及对艾滋病危害缺乏认识,没有敬畏之心,放纵自己是艾滋病"蝴蝶效应"主要原因。开展艾滋病安全及警示教育,将艾滋病安全和防护知识常态化,加强学生自身素养,规范社会网络,是防止艾滋病"蝴蝶效应"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