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3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10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了解铜陵地区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污染情况。方 法依据《2012年食源性致病菌监测工作手册》和国家食品检验标准,对采集的样品进行病原菌分离鉴定。结果 192份样品中检出病原菌13株,包括沙门菌2株、蜡样芽胞杆菌4株、金黄色葡萄球菌2株、阪崎肠杆菌4株和大肠埃希菌1株;其中5月份致病菌检出率为18.75%(3/16);婴幼儿食品致病菌检出率最高为25.00%(5/20)。定型包装食品和散装食品检出率分别为6.90%和6.72%。便利店、快餐店、农贸市场和街头食品的致病菌检出率相对较高。结论 铜陵地区主要消费食品中仍存在食源性致病菌污染,应进一步加强监督管理并定期主动监测,特别是婴幼儿食品。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1997~2006年铜陵市51起食源性疾病的病原谱,为控制食源性疾病提供依据。方法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和标本种类,进行病原微生物分离鉴定。结果共检测各类标本970份,检出各类病原微生物149株(检出率15.36%),其中致病性弧菌90株(霍乱弧菌9株、麦氏弧菌4株、沙鱼弧菌3株、拟态弧菌6株、副溶血性弧菌43株、溶藻弧菌18株、河弧菌1株、类志贺邻单胞菌5株、温和气单胞菌1株),占60.40%;肠道致病菌32株(致泻大肠埃希菌4株、志贺菌5株、沙门菌8株、变形杆菌15株),占21.48%;蜡样芽胞杆菌13株,占8.72%;金黄色葡萄球菌2株,占1.34%;轮状病毒阳性标本(酶联法检测粪便中轮状病毒抗原)12份,占8.05%。结论致病性弧菌在引起食源性疾病的各类病原微生物中占首位,肠道致病菌位居第二。  相似文献   
3.
4.
2006年9月26日,铜陵市某宾馆发生1起食物中毒事件。发病人数为9例,以恶心、腹泻、腹痛、低热为主要症状。经临床、流行病学资料分析和病原学检验证实这是一起由溶藻弧菌污染冷菜所致的食物中毒。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铜陵市医疗机构消毒质量的基本情况,为医院消毒的质量控制和院内感染的预防提供数据支持。方法 根据《医院消毒卫生标准》(GB 15982—2012)和《消毒技术规范》(2002年版),对铜陵地区不同医疗机构不同项目进行现场采样、检测。结果 2017—2020年样品的合格率分别为99.09%、99.18%、98.83%和98.63%,总合格率是99.04%,各年度的样品合格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57,P>0.05)。三级、二级、一级医院及诊所的样品合格率分别是98.54%、99.16%、98.90%、和99.18%,不同级别医疗机构间样品的合格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91,P>0.05)。在手的消毒效果专项比较中,2017年一级医疗机构的合格率最低(83.33%);2018、2019年三级医疗机构的合格率最低,分别为90.91%和88.89%。不合格项目集中在空气及医务人员手2个监测项目。结论 铜陵市2017—2020年医疗机构消毒质量保持在较好水平,但医疗机构应加强医护人员对手卫生及空气消毒质量的监测。主管部门应进行不定期检查,发现潜在风险并督促解决,进一步提升医院消毒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铜陵市医疗机构2004-2008年消毒质量监测资料,找出消毒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为预防和控制医源性感染提供依据。方法按照2002年版《消毒技术规范》的要求,对全市各级医疗机构的消毒灭菌相关物品进行现场采样和实验室检测,监测医疗机构消毒灭菌效果。结果5年消毒质量总合格率84.31%,总合格率在不同年度间差异有显著性(χ^2=6.57,P〈0.05)。不同监测项目合格率之间差异有显著性(χ^2=04.63,P〈0.001)。市直医院、社区及厂矿卫生所、个体诊所消毒监测总合格率分别为88.07%、83.21%、76.44%,总合格率在不同医疗机构间差异有显著性(χ^2=2.26 P〈0.05)。结论铜陵市医疗机构的消毒管理还存在不足,尤其是社区和厂矿卫生所、个体诊所的消毒质量管理存在问题较大。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地震灾区鼠密度情况以及采取措施预防和控制灾区鼠传疾病的发生和流行。方法以粉迹法和夹夜法调查灾区鼠密度,取鼠肺、鼠肾标本分别进行出血热病毒和钩端螺旋体检测。结果粉迹法和夹夜法的鼠密度分别为24.1%和14.1%,捕获了四川短尾嗣髓和褐家鼠2目2种鼠形动物,四川短尾嗣鼯为优势种,占总捕鼠数的91.8%,未检出出血热病毒和钩端螺旋体。结论地震灾区鼠密度高,四川短尾驹鲭和褐家鼠是监测和防制的主要对象,需在灾区开展灭鼠工作。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某学校发生的一起食物中毒事件进行病原菌检测.方法:参照GB4789-2003有关章节,对剩余食品和肛拭等标本进行病原菌检测.结果:46份标本中有24份检出了生物型相同的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为52.2%.结论:本次食物中毒为副溶血性弧菌所致.  相似文献   
9.
铜陵市33起食源性疾病微生物学检验结果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33起食源性疾病的病原微生物分布情况。方法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和标本种类,选用相应的选择性培养基,按照《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GB4789-94)和《霍乱防治手册》(部颁)及相关资料进行病原微生物的分离鉴定。结果33起食源性疾病的突发事件中,检测各类标本共745份,检出各类病原微生物63株(检出率8.5%),其中肠道致病菌20株(沙门菌8株、变形杆菌7株、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3株、志贺菌2株),占31.8%;致病性弧菌19株(霍乱弧菌9株、麦氏弧菌4株、沙鱼弧菌3株、拟态弧菌2株、副溶血性弧菌1株),占30.2%;蜡样芽胞杆菌5株,占7.9%;类志贺邻单胞菌5株,占7.9%;金黄色葡萄球菌2株,占3.2%;轮状病毒阳性标本(酶联法检测粪便中轮状病毒抗原)12份,占19.0%。结论在从33起食源性疾病中分离的各类病原微生物中肠道致病菌和致病性弧菌占主要地位。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铜陵市风疹暴发的特征和原因,为预防控制风疹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病例调查资料进行流行病学分析,并采集发病初期病人的血清检测风疹IgM抗体。结果2009年2月10日至6月2日,铜陵市共发生风疹349人,罹患率0.472‰。疫情主要发生于3、4月份,病例主要集中在10~19岁在校中小学生,占总人数的74.50%;经过及时采取隔离传染源、应急接种风疹疫苗等防治措施,疫情很快得到了有效控制。结论风疹疫苗接种率低,易感人群积累是造成风疹暴发的主要原因;加强对重点人群传染病知识的宣传,广泛开展风疹疫苗接种是控制风疹疫情最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