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6篇
基础医学   7篇
内科学   20篇
神经病学   6篇
综合类   25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3篇
肿瘤学   10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神经活素对Pc12细胞作用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胎脑、颌下腺、肌肉组织中制备神经活素。其性能同脑活素一样:可促进Pc12细胞的突起生长,提高其胞浆内乳酸脱氢酶活性,电泳显示二者有相同的三条带。提示:神经活素有可能替代脑活素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2.
3.
目的:观察HBsAg疫苗冲击的树突状细胞与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应用对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方法:慢乙肝患者66例每月1次注射HBsAg疫苗(106/次)冲击的树突状细胞,乙肝免疫球蛋白200 U/次,6次为1疗程,共2疗程,治疗结束后检查肝功能,HBV DNA定量及乙肝标志.结果:HBeAg阳性慢乙肝27例治疗后有7例显示完全应答,14例显示部分应答.HBeAg阴性的慢乙肝15例中有4例出现完全应答,8例显示部分应答.慢性HBV携带者13例中5例显示完全应答,2例表现为部分应答.11例非活动性 HBsAg携带者中2例出现完全应答.结论:HBsAg疫苗冲击的树突状细胞与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可试用于慢乙肝的治疗.  相似文献   
4.
一、食管癌高发区的防治现状根据联合国的人口中位预测 ,在将造成危害的主要癌症中 ,食管癌居第四位。从病因学上讲肿瘤是环境因素及不当生活行为所致 ,由于已暴露于不良生活行为及环境中的人口基数较大 ,卫生投资相对不足 ,预计未来 2 0~ 3 0年内遏制癌症死亡率上升的任务仍非常艰巨[1]。我国食管癌的防治在政府大力支持下 ,已通过病因学及其发病机理的研究 ,在高发区采取改水、防霉、调整饮食结构及改变不良生活习惯等一系列一级预防措施、使受试地区食管癌发病率明显下降 ,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已知食管上皮在多种因素作用下 ,经过不同程…  相似文献   
5.
食管癌防治的新策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寻找降低食管癌高发区食管癌发病率和死亡率的有效方法。方法:对重度不典型增生的人群根据病理学、细胞学和γ-GT反应的不同进行了三年的研究。结果:γ-GT阴性反应者和40岁以下伴γ-GT阳性的患者未发生癌变,γ-GT阳性伴重增I级患者的癌变率为5.7%,而γ-GT阳性伴重增Ⅱ级患者的癌变率为14.3%,结论:食管癌高发区的预防应以γ-GT转阴而定。在食管癌预防中应将重增患者依据γ-GT反应进行分类,仅对γ-GT阳性伴重增的患者进行干预,可明显提高食管癌防治中的效价比。此方法简单且符合中国国情。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应用流式细胞光度术对14例人食管鳞癌手术切除标本的癌、癌旁组织和正常食管上皮细胞进行细胞动力学和细胞DNA含量分析。结果表明;处于S期癌细胞的数量明显高于癌旁细胞和正常食管上皮细胞;癌细胞DI值明显高于癌旁细胞。因此,应用流式细胞光度术作癌和癌旁细胞核的DNA分析,对于食管鳞癌的临床诊断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7.
神经系统疾病 ,特别是脑血管疾患 ,老年性痴呆 ,各种中毒性、病毒性神经损伤及外伤引起的神经系统疾患都相当常见。这些疾病严重危害患者的生活能力。由于以前认为神经元不可能再生 ;对这类疾病的治疗主要应用能量和维生素 ,疗效十分不理想。自从认识到神经元有缓慢的再生能力之后 ,特别是发现神经生长因子能刺激神经元存活及再生 ,对促进神经元损伤恢复及再生药物的研究迅速发展 ,营养因子理论 (Trophicfac tortheory) ,即神经元的生长必须有来自相应靶组织的生长因子支持[1] ,为广大学者所认识之后 ,为研究这些药物更…  相似文献   
8.
超氧化物歧化酶脂质体治疗大鼠实验性结肠炎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溃疡性结肠炎 (UC) ,是病因未明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 ,常迁延不愈 ,反复发作 ,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工作和生活。因此 ,探索各种治疗方法显得日趋重要。据文献报道 ,重要的炎症介质如氧自由基 (OFR)、一氧化氮 (NO)及其代谢产物过量生成 ,在 UC和实验性结肠炎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1,2 ]。有学者应用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脂质体治疗 UC和克隆病 (CD) [3,4 ] ,取得了良效 ,但这些研究是非对照性的。本实验进行对照研究 ,观察SOD脂质体对大鼠实验性结肠炎的疗效 ,并同 5 -氨基水杨酸 (5 - ASA)进行对比 ,试图为临…  相似文献   
9.
NO、NOS在大鼠实验性结肠炎中的动态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观察大鼠实验性结肠炎发生发展过程中一氧化氮 (nitricoxide ,NO)、一氧化氮合酶 (nitricoxidesynthase ,NOS)的动态变化 ,了解NO、NOS同大鼠实验性结肠炎的关系。方法 采用 2 ,4 二硝基氯苯 (2 ,4 dinitrochlorobenzene ,DNCB)诱发大鼠实验性结肠炎模型 ;Wistar雄性大鼠 70只 ,检测造模前 (Ⅰ组 ) ,造模后第 1天 (Ⅱ组 )、第 1周 (Ⅲ组 )、第 2周 (Ⅳ组 )、第 4周 (Ⅴ组 )结肠粘膜NO、NOS的动态变化 ,同时观察其病理改变 ;结果用 x±s表示 ,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 ,以P <0 .0 5作为差异有显著性的检验水准。结果  1、Ⅱ、Ⅲ、Ⅳ组同Ⅰ、Ⅴ组相比 ,结肠粘膜NOS的活性及NO的水平明显升高 ,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显著(P <0 .0 1) ,而Ⅰ、Ⅴ组间上述指标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2、病理学改变 :Ⅰ组未见明显病理学变化 ;Ⅱ、Ⅲ、Ⅳ组粘膜及粘膜下层明显充血、水肿 ,炎性细胞浸润 ,腺体杯状细胞减少 ,有糜烂及溃疡形成 ;Ⅴ组溃疡基本愈合 ,残存溃疡有明显修复性改变 ,如粘膜上皮修复、肉芽组织增生、瘢痕形成等。结论 NOS、NO过量生成和大鼠实验性结肠炎有关。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