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篇
  免费   0篇
内科学   24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4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甲苯达唑药盐防治钩虫病方案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告广西博白县采用1.88、2.25、4.5‰和6.0‰甲苯达唑药盐每人200g,分别供应4个村庄的村民煮菜服用防治钩虫病的效果,并对重点治疗观察的病例进行了淘虫。结果表明,患者于服药盐10d 后未再见排出成虫,虫卵相继阴转;人群经2个疗程即可将钩虫感染率控制到1%以下。以2.25‰的甲苯达唑药盐治疗方案,驱虫效果比较满意,现场防治效果可靠,药物副反应少而轻,无需特殊处理。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索控制蛲虫感染的有效方法,我们于1988年在博白镇幼儿园,对甲苯达唑药盐控制蛲虫感染的效果进行了观察。 检查方法 防治前采用透明胶纸肛拭法,每天晨间检查1次,连续5次。每个疗程治毕1wk,用同法复查1次。第3个疗程治毕半年,连续复查3d,以虫卵阴转率评价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3.
我国人体蠕虫感染有明显的地理分布特点和规律,如吸虫感染呈现随水系流域分布的规律,绦虫感染随地势三级阶梯而异,土源性线虫感染随温度带、干湿区域不同而呈不同的分布。  相似文献   
4.
南瓜子和槟榔治疗牛带绦虫病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采用南瓜子或槟榔进行驱绦,早有报道。但两药分别单独使用疗效较差,而联合使用,无论对猪带或牛带绦虫,均获得满意疗效。作者等曾于1989~1990年在广西鹿寨县,使用南瓜子与槟榔先后服用治疗牛带绦虫病,获得了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5.
甲苯达唑药盐控制钩虫感染效果的纵向观察博白县卫生防疫站博白537600林丕建,林珍,张德文,梁家业,吴先珑,廖家勋,朱善强玉林地区卫生防疫站玉林537000梁世庭广西壮族自治区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南宁530021吴钦华,甘耀成为摸索大面积控制钩虫感染的...  相似文献   
6.
用甲苯达唑糖片以含药量10Omg顿服驱除蛲虫,300mg2d分服驱除蛔虫,效果均很满意,排虫高峰分别于服药后的第2~3d和第4~5d,治毕3wk复查,虫卵阴转率分别为100%和98%~100%。采用300mg或400mg2d分服驱除钩虫和鞭虫,亦取得较好的疗效,排虫高峰分别于服药后的第2~4d和第4~6d,但从虫卵阴转率来看,药物剂量尚属偏低。该药糖片服用方便,效果确实,成本低廉,很受群众欢迎,儿童尤为喜欢,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连续 8年以药物为主对中小学生肠道蠕虫病的综合防治效果 ,掌握流行情况 ,为制定或调整防制对策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1)采用 Kato- katz法查肠道蠕虫卵 ;2 )采用透明胶纸肛拭法查蛲虫卵 (连查 2 d) ;3)采用“驱虫康”(甲苯达唑 )或“驱虫宁”(阿苯达唑 )药物进行驱虫治疗 ;4)以宣传栏 ,广播电视 ,问卷式调查等形式进行健康教育。 结果  13个监测市、县的中小学生肠道蠕虫感染率由防治前的 43.78% ( 6 814/ 15 5 6 5 )降至 13.80 % ( 145 2 / 10 5 2 0 ) ,其中蛔虫、鞭虫、钩虫的感染率由防治前的 2 7.6 3%、2 0 .6 4%、5 .96 % ,分别下降至 8.90 %、7.5 5 %、0 .2 8% ;蛲虫感染率由防治前的 40 .82 %降至 19.49% ,差异有显著性。 结论 广西开展学生常见肠道蠕虫感染综合防治工作成效显著。  相似文献   
8.
恭城瑶族自治县是广西普及三联式沼气池较早的地区之一。从80年代中期开始推广使用至1997年底,全县沼气池普及率已达62%(3.2万户)。为了解该县沼气池普及率高低与当地居民肠道线虫感染的关系及对环境卫生的影响,我们选择了两个自然村屯的人群进行调查,结果报道如下。材料与方法1 选点1.1 选择沼气池普及率高的平安镇里陂屯为观察点。该屯有73户,356人,建有三联式沼气池61个,粪坑式厕所5个,沼气池普及率为92.4%(61/66),使用率100%。居民以种植柑桔等果树为主,兼种少量蔬菜。年人均收入…  相似文献   
9.
目的 为了解我区儿童经多年防治后的蛲虫感染情况。方法 抽取5个地级市和7个县/县级市24所小学2606名学前班和一年级学生,用透明胶纸肛拭法连续查两天,计算累计感染率。结果 总感染率为19.49%(508/2606),学前班和一年级儿童的感染率分别为23.73%和16.38%,学前班感染率高于一年级(P<0.01)。地级市的市区、郊区和县/县级市的城区、乡村小学的儿童感染率分别为3.53%、20.26%、23.32%和28.44%,各类小学间感染率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 我区儿童蛲虫感染情况还很普遍,特别是在县级以下的广大农村地区的感染情况尤为严重,建议继续加强儿童集体驱虫工作。  相似文献   
10.
蛲虫是儿童最常见的肠道寄生虫之一,目前检查蛲虫的方法虽多,但检出率的高低不一.为了探索蛲虫的检出规律,1988年我们在博白县幼儿园对透明胶纸肛拭法的检查次数与检出率的关系进行了观察.均有一定数量的感染者被新检出,每次新检出率与累计阳性率见表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