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2篇
综合类   5篇
药学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DNA重组技术将轮状病毒(Rotavirus RV)VP4蛋白主要抗原编码区基因与产肠毒素大肠杆菌(Enteotoxigenic Escherichia coli ETEC)热稳定肠毒素(Heat-stable enteotoxin Escherichia coli ST)基因融合,插入原核表达质粒pET-28a( )中,经PCR、酶切、测序分析表明已将vp4-st片段克隆入PET-28a( ),而且具有正确的读码框和方向性,正确构建了VP4-ST的融合表达载体pET28-VP4-ST。表达质粒转化受体菌BL21(DE3)plysS,取经IPTG诱导后表达的目的蛋白进行SDS-PAGE、凝胶薄层扫描分析。结果表明:表达的目的蛋白以包涵体的形式存在,大小约40.2kDa,表达的蛋白量占菌体总蛋白的13.048%。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胆囊原发性混合性腺神经内分泌癌(GB-MANECs)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胆囊混合性腺神经内分泌癌患者的临床特点,观察病理组织学形态及行免疫组化检测。结果 9例GB-MANECs患者中,男性4例,女性5例,男女比为1∶1.25;年龄37~75岁,平均年龄60岁。临床症状无特异性。肿瘤大体表现,6例可见胆囊壁增厚,3例可见胆囊腔内溃疡型肿物。镜下,1例组织形态和免疫组化结果均符合杯状细胞类癌;8例肿瘤由腺癌和神经内分泌肿瘤两种成分组成,且每种成分均30%,其中两种成分碰撞生长1例,混合穿插在一起生长7例,腺癌高分化5例,中分化3例。8例神经内分泌肿瘤呈弥漫片状、巢状、梁状及细条索状生长,7例为G3(大细胞性4例,小细胞性3例),1例为G2。免疫组化:腺癌CEA、CK(+);神经内分泌癌Syn、CgA联合阳性率100%,CK弱(+),Ki-67阳性指数10%~85%。9例均行胆囊癌根治术,术后随访3~31个月,其中7例死亡,平均生存时间为14.4个月;杯状细胞类癌患者生存31个月,仍无复发存活。结论胆囊原发性混合性腺神经内分泌癌少见,其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确诊依赖于病理形态学观察及免疫组化检测;病理形态和淋巴结转移情况提示神经内分泌成分具有更高的局部侵袭性和远处转移能力,杯状细胞类癌预后明显好于其他生长方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方剂槲芪散及其君药槲寄生提取物多糖、总碱对人肝癌细胞HepG2生长的抑制作用及其对细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的影响。方法采用MTT法测定槲芪散对细胞增生的抑制作用;利用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周期、凋亡;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测定细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结果槲芪散及槲寄生提取物有较好的抑制肿瘤细胞增生的作用,高剂量组除了槲芪散和槲寄生总碱48 h时间点外,OA值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01),呈现出时间-剂量依赖性;经药物作用48 h后,槲寄生多糖及总碱组G1期细胞比例增加,S期细胞和G2期细胞比例降低,槲芪散组G1期细胞比例无明显变化,S期比例降低,G2期比例增加,3者均使细胞凋亡增加;加入不同浓度的槲芪散、槲寄生多糖及总碱,低浓度时荧光增强不明显,而高浓度均导致细胞内荧光强度瞬间增强,升高到一定水平后,基本维持在一高水平,除槲寄生总碱组有略微下降外,其余2组未见明显下降趋势。结论槲芪散、槲寄生多糖及总碱均能抑制肿瘤细胞增生,促进细胞凋亡,且这3种药物引起胞内钙超载可能是诱导HepG2凋亡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4.
王鹏雁 《西部医学》2005,17(6):563-563
目的探讨肾移植患者在手术后如何提高机体的抗排斥功能.方法对68例肾移植成功者的后续治疗中用百令胶囊代替硫唑嘌呤常规抗排斥.结果治疗组移植肾一年存活率96.8%,与对照组相似.结论使用百令胶囊毒副作用小,疗效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Toll样受体4(TLR4)表达水平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大鼠肺动脉平滑肌细胞(PASMCs)合成分泌功能的关系.方法 建立大鼠COPD模型,HE染色判定模型建立,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对照组与COPD模型组肺组织动脉平滑肌层TLR4的表达.分离培养鉴定原代PASMCs,脂多糖(LPS)、TLR4的特异性抑制剂TAK-242干预细胞,实验分组:空白组、LPS组、TAK-242组、LPS+ TAK-242组,Western blot检测各组PASMCs中TLR4的表达,ELISA法检测各组细胞培养上清液中Th1细胞因子干扰素(IFN)-γ、Th2细胞因子白介素(IL)-6及血小板衍化生长因子(PDGF)的浓度;并将TLR4的表达水平与上清液中炎性因子的分泌水平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COPD模型组大鼠肺组织动脉平滑肌层TLR4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大鼠;与空白组比较,LPS组PASMCs中TLR4的表达明显升高(P<0.05);LPS组PASMCs中合成分泌IFN-γ、IL-6、PDGF的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TAK-242阻断TLR4,PASMCs中TLR4的表达明显降低(P<0.05);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FN-γ、IL-6、PDGF的表达水平较空白组明显降低(P<0.05);TLR4表达水平与细胞培养上清液IFN-γ、IL-6及PDGF的浓度呈显著正相关性(r =0.95、0.87、0.83,P <0.05).结论 TLR4可能参与调控PASMCs的合成分泌功能.  相似文献   
6.
7.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受体相关激酶1(IRAK-1)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大鼠肺动脉平滑肌细胞(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PASMCs)分泌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AB(PDGF-AB)和白细胞介素6(IL-6)的相关性。方法:构建COPD大鼠模型,HE染色观察肺组织病理学变化,图像分析法测定远端肺动脉管壁厚度占动脉外径的百分比(WT%)和管壁面积占血管总面积的百分比(WA%)。消化、分离和纯化COPD大鼠远端PASMCs,并采用特异性抗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抗体进行细胞免疫荧光鉴定大鼠PASMCs。将COPD大鼠PASMCs随机分为对照组(不进行干预)、脂多糖(LPS)组(终浓度为1 mg/L)、IRAK-1/4抑制剂组(终浓度为10μmol/L)和LPS+IRAK-1/4抑制剂组(IRAK-1/4抑制剂终浓度为10μmol/L,预处理30 min后加入LPS,终浓度为1 mg/L),采用Western blot检测各组PASMCs中p-IRAK-1和IRAK-1的蛋白水平;ELISA方法检测各组PASMCs上清液中PDGF-AB和IL-6的浓度。结果:COPD模型组WT%和WA%较空白对照组升高(P0.01)。光学显微镜下COPD大鼠PASMCs呈梭形,荧光镜下可见胞质α-SMA蛋白染成红色。与对照组相比,LPS组p-IRAK-1蛋白表达水平及PDGF-AB和IL-6的含量升高(P0.05);与LPS组相比,LPS+IRAK-1/4抑制剂组p-IRAK-1的蛋白水平及PDGF-AB和IL-6的含量明显降低(P0.05)。IRAK-1磷酸化水平与细胞上清液中PDGF-AB和IL-6的浓度呈正相关。结论:IRAK-1参与COPD大鼠PASMCs分泌PDGF-AB和IL-6的调控。这为COPD的早期干预提供了新依据。  相似文献   
8.
9.
目的:探讨精准护理模式对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患者的影响,以期提高护理质量。方法:基于证据总结和专家咨询法制定SFTS的精准护理模式,对护士进行规范化护理培训,并在临床推行,比较实施前(选取2017年1月1日~12月31日收治的70例SFTS患者)、实施后(2018年1月1日~12月31日收治的70例SFTS患者)常见并发症、重症与病死情况、护理质量。结果:实施后,患者电解质紊乱、肺部感染和出血发生率低于实施前(P0.01,P0.05),重症发生率低于实施前(P0.05),评估正确率、医源性皮肤损伤发生率、医院感染发生率低于实施前(P0.01,P0.05),护理质量高于实施前(P0.01,P0.05)。结论:精准护理模式有效降低了并发症和重症发生率,提升了SFTS护理工作质量和患者满意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盐酸小檗碱对A375黑素瘤细胞增殖、凋亡和迁移的影响。方法 将黑素瘤A375细胞株根据盐酸小檗碱浓度分为4组:对照组(0μmoL/L)、低剂量组(40μmoL/L)、中剂量组(80μmoL/L)、高剂量组(120μmoL/L)。然后使用CCK8法检测各组细胞增殖情况,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情况,通过Transwell法检测各组细胞的迁移能力,同时使用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A375细胞TLR4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多组间数据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 盐酸小檗碱(0、40、80、120μmoL/L)分别处理A375细胞后,随盐酸小檗碱浓度的增加,A375细胞存活率(分别为100.00±4.76、70.37±3.06、48.33±0.64、26.60±2.67)逐渐降低(F=298.78,P<0.01);细胞凋亡率逐渐升高(F=101.76,P<0.01);细胞迁移力(分别为331.67±7.64、248.67±8.08、155.33±5.03、109.33±9.02)逐渐降低(F=510.81,P<0.01);同时 TLR4 mRNA及蛋白表达量逐渐降低(p<0.05)。结论 盐酸小檗碱可以促进黑素瘤A375细胞凋亡、抑制A375细胞的增殖和迁移能力,且这种作用与盐酸小檗碱存在剂量-依赖关系。同时其抗肿瘤机制可能与抑制TLR4信号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