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8篇
综合类   6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1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肱骨髁上骨折多发生于10岁左右儿童,一般分为屈曲、伸直两型,临床诊断治疗并不难,若是骨折伴有旋转移位时,常因旋转移位方向判断错误,导致多次整复失败,给病人带来极大痛苦。自1987年以来,我院治疗  相似文献   
2.
患儿,女,6个月。因发热、咳嗽、气促2天,于2003年11月20日入院。既往体健,足月顺产,无药物及食物过敏史。入院诊断:支气管肺炎。给予病毒唑100mg,加入5%葡萄糖150ml静滴,速度为每分钟5滴。约3分钟后,患儿突然出现憋气、烦躁、面色苍白、躯干及四肢可见针头至米粒大散在红色斑丘疹、口唇发绀加重、鼻扇、四肢厥冷、神志不清、呼吸微弱,脉搏、血压、心率均不能测到,双侧瞳孔缩小为2mm,  相似文献   
3.
1999年及2000年夏秋季江苏省苏北某地及其接壤地区出现感染性腹泻患者,且有肾功能衰竭(肾衰)发生,病死率高,经检验证实该组病例系由大肠埃希菌(Escherichia coli)O157:H7引起的出血性肠炎(HC)和溶血性尿毒综合征(HUS)。该菌又称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EHEC)O157:H7,简称大肠杆菌O157:H7,我们就该病流行期间76例临床诊断患者的临床表现作一分析。  相似文献   
4.
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简称AS)又名类风湿脊柱炎。早期表现以肌腱末端炎为特征性病变,80%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在病程中有此表现,以下肢大关节如:髋、膝、踝关节为多见,表现为肿、痛和活动受限,5%~10%的患者发病时伴发热、乏力、食欲低下、消瘦、肌肉萎缩、贫血、发育障碍等全身症状。  相似文献   
5.
重组人生长激素对肝硬化蛋白代谢的近期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炎肝硬化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疾病 ,由于肝硬化患者蛋白合成障碍 ,导致低蛋白血症 ,而低蛋白血症又是腹水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临床上多予血浆 ,人体白蛋白补充以纠正低蛋白血症。据报道重组人生长激素可以促进蛋白合成 ,提高肝细胞的白蛋白合成水平。我们于 1999年 8月 ,对 32例肝炎肝硬化引起的低蛋白血症患者 ,给予重组人生长激素治疗 ,现将疗效总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病例选择  6 4例肝炎肝硬化患者均为我院住院患者。治疗组 32例 ,男 2 4例 ,女 8例 ,年龄 46~ 6 2岁 ;对照组 32例 ,男2 6例 ,女 6例 ,年龄 43~ 6 0岁。治疗组和…  相似文献   
6.
文献多认为在肝病时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可通过刺激贮脂细胞,调控细胞外基质的合成,致使肝纤维化.本文采用了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着重观察了病毒性肝炎肝细胞内TGFβ1的表达,试图探讨其与细胞凋亡的关系.一、资料与方法1.材料:52例肝穿组织系1994~1996年北京佑安医院病理科收检标本,其中急性肝炎8例,慢性肝炎轻度19例,慢性肝炎中度20例,慢性肝炎重度5例.病理诊断按1995年第五次全国传染病与寄生虫学术会议(北京)修订的病理组织学诊断标准.52例中血清学乙型肝炎病毒标志阳性40例,丙型肝炎患者12例.4例正常对照取自非肝病尸检肝组织,每例肝组织经甲醛固定,石蜡包埋,5  相似文献   
7.
Fas抗原在重症肝炎肝组织中表达和分布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海舰  孟昕 《江苏医药》1998,24(6):399-400
以抗-Fas多克隆抗体,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细胞凋亡因子Fas抗原在重症肝炎肝组织中的表达与分布。结果显示:63例各型重症肝炎肝组织Fas抗原总检出率90.46%(57/63),Fas抗原主要在肝细胞胞浆内表达。急性重症肝炎及亚急性重症肝炎Fas抗原分布于大片坏死区域中残留肝细胞内,周围淋巴细胞浸润;慢性重症肝炎Fas抗原分布于假小叶周边部肝细胞内,提示Fas抗原在重症肝炎时有介导细胞凋亡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徐州地区HBV基因型与肝组织学改变的关系.方法 采用DNA测序技术进行HBV基因分型,并结合其ALT、Tbil、HBeAg和HBV DNA定量值及肝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分析HBV基因型与肝损害的关系.结果 检测222例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徐州地区HBV基因型构成为B、C、BC混合型和D型分别占20.7%、73.0%、4.1%和2.3%.在CHB患者中B、C基因型在性别、年龄、肝功能和HBeAg的定量值及百分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C型的HBV DNA定量值显著高于B型(P<0.05);C型基本核心启动子区(BCP) 1762、1764变异率显著高于B型,P<0.01;C型的肝组织炎症评分和纤维化评分明显高于B型(P<0.05);B和C基因型中,单独1762、1764双突变者与无此类位点变异者和单独前C区1896变异者炎症评分相比较前者显著高于后两者(P<0.05).结论 不同HBV基因型变异位点不同,可能是造成不同的肝组织学改变的原因之一,C型可带来相对严重的肝组织学改变.HBV基因型及肝组织学检查有助于判断疾病的轻重及预后,可用于临床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9.
复方丹参对失代偿期肝硬化5年死亡率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复方丹参对失代偿期肝硬化5年死亡率的影响。方法 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46例予复方丹参注射液(或片剂)长期,大剂量应用,观察5年死亡率和并发消化道出血率的变化。结果 5年死亡率:治疗组为45.7%(20/46例),对照组为72.7%(16/22例),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5年内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治疗组45.7%(21/46人次),对照组81.8%(18/22人次),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早期,持续,大剂量应用复方丹参制剂有助于稳定病情,减少并发症,从而提高远期生存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针刺配合耳穴压豆治疗失眠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二组,各组40例.观察组利用针刺联合耳穴压豆的方法,治疗2个疗程(1个月)观察临床治疗效果.对照组单纯采用艾司唑仑片口服治疗.结果 对照组有效率65.0%,观察组有效率97.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利用针刺配合耳穴压豆的方法治疗失眠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