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3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1篇
  2021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1.
目的研究富含亮氨酸重复序列的普列克底物蛋白同源结构域蛋白磷酸酶1(PHLPP1)在糖尿病肾病(DN)肾组织的表达及其对足细胞自噬、凋亡的影响并初步探究其相关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DN肾组织及非糖尿病肾组织PHLPP1表达,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肾病蛋白(nephrin)、 PHLPP1的共表达以确定PHLPP1在足细胞的定位;在正常葡萄糖(NG)及高糖(HG)培养液中培养足细胞,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细胞PHLPP1 mRNA表达。采用脂质体瞬时转染技术将靶向沉默PHLPP1的小干扰RNA(si-PHLPP1)转染入足细胞,实时定量PCR检测转染效率;按足细胞处理方式的不同将细胞分为NG组(正常葡萄糖浓度的培养液进行培养的足细胞)、 HG组(高糖培养液培养的足细胞)、 HG联合si-PHLPP1组(高糖培养液培养转染si-PHLPP1后的足细胞组)、羟氯喹(HCQ)处理的HG组(用自噬抑制剂HCQ与HG培养液联合处理的足细胞)。透射电镜观察各组足细胞中自噬小体的形成, Western blot法检测微管相关蛋白1轻涟3(LC3)、 P62、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磷酸化的mTOR(p-mTOR)、裂解型胱天蛋白酶3(c-caspase-3)、蛋白激酶B (AKT)及磷酸化的AKT(p-AKT)蛋白表达,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的膜联素Ⅴ/碘化丙啶(annexinⅤ-FITC/PI)双标记结合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结果 PHLPP1在DN患者肾组织中高表达,且主要表达于肾小球足细胞内。HG培养液能够促进足细胞中PHLPP1 mRNA表达,并具有时间依赖性;与NG组相比, HG组、 HG联合si-PHLPP1组及HG联合HCQ组的足细胞自噬水平、 PI3K蛋白表达与mTOR的磷酸化水平均显著减低,细胞凋亡率、 c-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增加,但HG联合si-PHLPP1组细胞的AKT磷酸化水平明显升高,其余两组AKT磷酸化水平显著降低;与HG组相比, HG联合si-PHLPP1组细胞的凋亡率、c-caspase-3蛋白表达均明显降低,而自噬水平, PI3K蛋白表达与mTOR和AKT蛋白的磷酸化水平均显著增加, HG联合HCQ组细胞的自噬水平明显降低,凋亡率与c-caspase-3蛋白表达均显著增加,其他指标无明显变化。结论 PHLPP1在DN肾组织显著高表达,下调足细胞PHLPP1的表达通过激活PI3K/AKT/mTOR通路促进足细胞自噬水平,减少足细胞的凋亡。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α-硫辛酸对合并2型糖尿病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的心脏保护作用及可能的机制。方法选择2014年5月1日至2017年4月30日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心内科住院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伴2型糖尿病的患者22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硫辛酸静脉注射1周。比较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的氧化损伤指标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高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及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idized low-den-sity lipoprotein,OX-LDL)、空腹血糖浓度及胰岛素抵抗水平(homeostatic model assessment for insulin resistance,HOMA-IR)、心肌损伤程度(肌钙蛋白I)和心功能[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情况。结果经过7 d的α-硫辛酸干预,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SOD浓度更高、hs-CRP浓度更低、HOMA-IR更低、LVEF更高,且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治疗后两组患者空腹血糖、OX-LDL和肌钙蛋白I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α-硫辛酸可下调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合并2型糖尿病的患者急性期的氧化损伤,改善HOMA-IR,减轻心肌损伤,保护心功能。  相似文献   
3.
小分子RNA(microRNAs,miRNAs)是由17-25个核苷酸组成的非编码RNA,参与调节多种生物功能,包括发育、细胞增殖、细胞分化、信号传导、凋亡、代谢和寿命等。但关于miRNA调控的相关分子机制很大程度上仍未知。新近研究表明,转录调节或表观遗传改变可能是miRNA表达的重要调节机制。本文综述了miRNA转录和表观遗传调控的最新进展,对了解miRNA的调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heartfailure,CHF,简称慢性心衰)是大多数心血管疾病的最终转归,半年内病死率可达18.5%,1年内累积再住院率可达34.3%。患者预后受多种因素影响,如药物联合应用、控制饮食、保证出入量平衡、预防感冒等,临床证据显示,有效的自我管理可以改善心衰患者的预后。自我管理是针对慢性疾病治疗过程中,通过自主调整心理状态、生活方式等.  相似文献   
5.
杨水祥  王汝朋  陈丽丽 《临床荟萃》2011,26(12):1091-1096
过去的一年,是心力衰竭研究方面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出现许多成果,包括各种临床指南的更新[1],心力衰竭研究新进展的共识,美国医学会提出的将心脏移植作为心脏病的次选治疗,以及一些临床试验的最新发现。现将这方面的研究成果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近日,气温骤降,又到了冬季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期,高血压、心肌梗死、心绞痛、心律失常以及脑卒中等疾病的发生率和致死率,常在这个阶段大大增加.气温骤降会对身体造成哪些影响呢? 寒冷刺激导致血压难以控制,增加了心脏病的发生风险 天气寒冷及温差变化容易造成血压难以控制,尤其由温暖的室内到寒冷的室外活动时,温度的变化会导致血管收缩压或舒张压变化,从而使得血压波动较大,难以控制.这会导致心脑血管意外发生明显增加,如急性心肌梗死、心绞痛、脑梗死、脑出血等.  相似文献   
7.
背景:课题组前期研究从宏观角度验证了可吸收镁合金支架的生物安全性。目的:观察可吸收镁合金支架植入后局部血管组织C-反应蛋白、基质金属蛋白酶9及血管性血友病因子的表达情况,从分子表达水平深层次探讨镁合金支架的组织相容性及安全性。方法:将25枚可吸收镁合金支架植入25只防疫杂种犬冠状动脉前降支或左回旋支,未植入支架的5只犬冠状动脉作为正常对照组,支架植入后24 h、3 d、5 d、1周、1个月各处死动物5只,取支架植入后的血管标本做病理切片,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测定冠状动脉局部C-反应蛋白、基质金属蛋白酶9及血管性血友病因子的表达。结果与结论: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支架植入后不同时间点冠状动脉局部C-反应蛋白、基质金属蛋白酶9及血管性血友病因子阳性细胞数明显增多(P<0.01),A值显著升高(P<0.01);与支架植入24 h、3 d、5 d、1周比较,植入1个月后冠状动脉局部C-反应蛋白、基质金属蛋白酶9及血管性血友病因子阳性细胞数明显减少(P<0.01),A值显著降低(P<0.01)。结果表明可吸收镁合金支架植入后的组织炎症程度轻,持续时间短且无血栓形成,提示可吸收镁合金支架具有较好的组织相容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房颤射频消融手术(RFA)对房颤患者冠状窦血miRNAs表达的影响,以揭示房颤发生发展的机制并寻找可能的miRNAs干预靶点.方法 选择30例行房颤射频消融术的患者(阵发性、持续性和永久性房颤各10例),以同期1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射频消融术前分别取冠状窦血和外周血,术后3个月取外周血,应用miRNAs芯片进行全基因组miRNAs表达谱微阵列分析,Real-time PCR对冠状窦血差异表达的主要调控miRNAs结果进行验证,通过mirbase、miranda、targetscan数据库进行靶基因分析,并对重要miRNAs进行双荧光素酶结合实验,分析验证靶基因.结果 房颤患者术前冠状窦血与自身外周血比较,共有142种miRNAs表达存在显著差异,其中6种表达上调,8种表达下调(P<0.05).射频消融术后外周血再与自身术前外周血比较,术前上调的6种miRNAs中,分别有3种表达上调和下调,其中miR-1266下调-204.17倍,术前下调的8种miRNAs中,术后7种继续下调,其中miR-3664-5p下调-44.66倍,仅miR-574-3p上调5.25倍.荧光素酶结合实验证实SCN5A是miR-1266的直接靶基因,而CACNA1C是miR-4279的直接靶基因.结论 冠状窦血miRNAs的表达差异能直接反映房颤发作时心肌miRNAs的调控状况.房颤射频消融手术逆转或改变了术前冠状窦血显著改变的miRNAs表达异常.手术前后表达差异幅度较大和同时调控多个离子通道蛋白的miRNAs如miR-1266有可能成为未来房颤干预的靶点.  相似文献   
9.
房颤的发生源于心脏电生理改变和心房结构重塑的共同作用。心房纤维化是一个有害的过程,会引起细胞外基质沉积与降解失衡及成纤维细胞的过度增值等。早期研究显示,心室纤维化会引起心室壁进行性硬化,进而引起心室功能不全和充血性心力衰竭。但随后的研究突出显示了心房纤维化与房颤的关系,与瓣膜病、高血压和老龄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