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内科学   9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13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2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1.
目的 研究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外周血CD 4CD 25调节性T细胞比例的变化,探讨其在UC病理机制中的意义.方法 选择UC患者33例,对照组20例.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CD 4CD 25T细胞阳性率.用RT-PCR检测外周单个核细胞(PBMC)中Foxp3 mRNA的表达.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中IL-10和TGF-β的浓度.结果 UC患者CD 4CD 25T细胞占CD 4T细胞的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并且与疾病的活动指数及血沉水平均呈显著负相关(R值分别为-0.660和-0.572,P值均<0.01).UC患者Foxp3 mRNA的表达也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两组患者血清IL-10和TGF-β的浓度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UC患者外周血CD 4CD 25 调节性T细胞明显降低,与疾病活动性相关,提示这类细胞可能在UC的病理机制中发挥作用.Foxp3表达降低可能是导致CD 4CD 25 T细胞发育障碍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我国大陆地区溃疡性结肠炎少见的肠外表现,通过认识到本病临床表现的多样性,以揭示其可能的发病机制。[方法]对我国大陆近20年来报道的溃疡性结肠炎的文献进行追溯检索,对符合标准的少见的肠外表现的数据进行摘录、登记、统计分析。[结果]2001-01—2012-12期间符合标准的文献20篇,少见的溃疡性结肠炎肠外表现共28例,涉及皮肤、呼吸系统、神经系统、肌肉关节系统及血液系统等。[结论]溃疡性结肠炎的肠外表现多样,常同时累及多个系统,易导致漏诊;认识溃疡性结肠炎少见的肠外表现,有助于了解其发病机制,并帮助诊治。  相似文献   
3.
胃肠疾病种类繁多,治疗方法也各异。过去消化系药物治疗比较落后,不仅品种少,疗效也欠理想。自从70年代H2受体拮抗剂问世以来,新的消化系药物不断被开发出来,如质子泵抑制剂、胃粘膜保护剂、促胃肠动力药、抑胃肠动力药、新型止吐剂、胃肠道激素类药和溶胆石药等相继上市,使消化系病的治疗有所改观。在药物的选择、研究和临床应用上,摆脱了传统式的处理办法,而根据疾病的病理和药理学基础,设计和实施有科学根据的合理用药方案。  相似文献   
4.
OX40/OX40L是一对重要的协同刺激分子,它们能增强CD 4~ T细胞的扩增、成熟和产生效应功能,还可使T细胞免于凋亡,并促进记忆性T细胞产生。因此,OX40/OX40L在机体的免疫应答和多种疾病中起重要作用。目前的研究表明免疫异常是炎症性肠病发病的重要因素,此文就OX40/OX40L的生物学功能及其在IBD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OX40在溃疡性结肠炎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OX40分子的表达,以及CD4+OX40+T细胞的免疫表型和免疫学功能.方法:从活动性UC患者肠粘膜标本中分离和纯化粘膜固有层CD4+T细胞(LP-CD4+T).用FACS多参数分析法测定OX40在不同的CD4+T细胞上的表达.用ELISA BrdU(5-溴脱氧尿嘧啶)法测定LP-CD4+T细胞的增生程度以及不同刺激剂对它们增生程度的影响.结果:UC病变部位LP-CD4+T细胞表达OX40明显高于健康对照者外周血、UC患者外周血CD4+T细胞以及UC患者非病变部位CD4+T的表达.LP-CD4+OX40+T细胞表达淋巴细胞活化标记CD25、CD38、CD45RO和HLA-DR均明显高于LP-CD4+OX40-T细胞的表达(P<0.01).抗OX40单抗可明显增强病变部位LP-CD4+T细胞的增生反应.相反,抗OX40L单抗则能明显抑制病变部位LP-CD4+T细胞的增生.结论:OX40在UC患者病变部位的LP-CD4+T细胞上表达明显增加,LP-CD4+OX40+T细胞是一类在原位被特异性抗原激活后扩增的T细胞,它们在UC的免疫病理机制中起重要作用.抗OX40L能够抑制其增生反应,可能是一种有效治疗UC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6.
白介素-1 7在溃疡性结肠炎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研究白介素-17(IL-17)在溃疡性结肠炎(UC)的表达和分泌及与疾病活动性的关系.方法用ELISA法测定UC患者及正常对照者血清或细胞培养液中,IL-17、IL-6和IL-8的浓度,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T)测定IL-17mRNA的表达.结果32例UC患者外周血中IL-17,IL-6和IL-8的浓度与40例正常对照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外周血CD+4T细胞在PMA和抗CD3的刺激下,表达IL17mRNA及分泌IL-17的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23.6±5.7)pg/ml和(13.1±3.2)pg/ml,P<0.01].UC患者病变部位的黏膜固有层CD+4T细胞(LP-CD+4T)与非受累部位的LP-CD+4T细胞比较,它们表达大量的IL-17mRNA并自发分泌大量的IL-17蛋白,且IL-17浓度与该部位的单个核细胞(LPMC)分泌的IL-6,以及患者外周血中的C-反应蛋白,血沉均呈显著正相关.在刺激剂的作用下,病变部位的LP-CD+4T细胞IL-17的分泌进一步增加,且明显高于非受累部位LP-CD+4T细胞的分泌水平.另外,UC病变部位LPMC分泌的IL-6和IL-8的水平均明显高于非受累部位的LPMC,但在培养液中加入抗IL-17单克隆抗体后,LPMC细胞IL-6和IL-8的分泌均明显被抑制.结论UC患者病变部位的LP-CD+4T细胞表达和分泌IL-17明显增加,并与疾病的活动性呈正相关.抗IL-17抗体可明显抑制LMPC产生炎性细胞因子.IL-6和IL-8.结果说明,IL-17在UC肠道的炎症病理中起重要作用;阻断IL-17的分泌可能是治疗UC的一种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7.
自身免疫性肝炎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自身免疫性肝炎(AIH)是一种病因不明,以肝脏门静脉周围病变为主的慢性炎症病变,同时外周血中常存在各种自身抗体及高球蛋白血症。根据血清中抗体的不同类型,可将AIH分为不同的亚型。近年来,国际上对AIH的研究十分活跃,并且制定了新的临床诊断评分标准。AIH在我国并非少见,但许多临床医师对它缺乏足够的认识,使不少AIH患者得不到及时的诊断和治疗。现将AIH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种病因尚不十分清楚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主要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其发病主要是在遗传易感基础上环境因素、肠道菌群及免疫反应共同作用的结果。免疫介导的炎症反应是黏膜受损的主要机理,因此对IBD的治疗主要针对炎症的控制,包括糖皮质激素、氨基水杨酸、免疫抑制剂及抗肿瘤坏死因子单  相似文献   
9.
淀粉样变性是指具有β片层结构且刚果红染色阳性的淀粉样纤维结构物质在细胞外沉积而导致的一组疾病。目前有6种分型:原发性、继发性、透析相关性、遗传性、老年性和局限性。淀粉样物质主要由淀粉样多肽和附加成分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肺泡蛋白沉积症(pulmonary alveolar proteinosis ,PAP)的64层螺旋CT表现。方法本组患者均行64层螺旋C T扫描,其中7例行肺泡灌洗,1例行C T导引下经皮肺穿刺活检,1例行纤维支气管镜下肺活检,4例经胸腔镜或开胸肺活检均得到病理证实。结果 CT 表现为双肺弥漫性斑片状或片状磨玻璃影,边界清楚呈“地图样”改变,小叶间隔增厚交织呈“铺路石样”改变及实变区“空气支气管征”及模糊结节影。结论 PA P具有特征性的C T表现,即地图样分布、铺路石样改变的磨玻璃影。64层螺旋CT在PAP诊断上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