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篇
  免费   0篇
内科学   25篇
综合类   16篇
预防医学   1篇
中国医学   3篇
  2013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6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5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应用抗马来微丝蚴抗原4B_1株单克隆抗体(McAb)和抗马来成虫代谢抗原4B_7株McAb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班氏微丝蚴血症者血清中循环抗原,阳性率分别为78.46%(102/130)和87.13%(88/101);检测51例晚期丝虫病人血清,阳性率分别为3.92%和1.96%;36例经治疗后微丝蚴血症阴转者血清,阳性率分别为13.89%和8.33%。丝虫病非流行区99例肠道蠕虫感染者阳性率分别为16.16%和5.05%。结果表明抗马来成虫代谢抗原4B_7株McAb应用于诊断班氏丝虫感染的效果优于抗马来微丝螺4B_1株McAb。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索乳糜尿、淋巴水肿和慢性淋巴管/结炎等疑难疾病的最佳治疗药物。方法研制应用消肿乳糜清口服液、生药片剂、较大剂量生药片剂和浸膏胶囊剂治疗丝虫性和其它病因的乳糜尿、乳糜血尿315例,研制应用消肿乳糜清注射液、口服液、生药片剂和浸膏胶囊剂治疗各种病因的淋巴水肿(象皮肿)和淋巴水肿合并淋巴管/结炎者分别为341例、313例。结果经1~7个月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3.48%~100%,其中乳糜尿、淋巴水肿和淋巴管/结炎的治愈率(淋巴水肿为基本治愈和显效率)分别为98.11%、73.91%和95.85%。治疗期间和疗毕后1~5年观察,95%以上的患者疗效稳定,亦未发现明显的毒副反应。而对照组(乙胺嗪治疗组)治疗前后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该药是目前乳糜尿、乳糜血尿、肢体淋巴水肿(象皮肿)和慢性淋巴管/结炎患者理想的天然治疗药物。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班氏丝虫病阻断传播后慢性丝虫病患病情况,为后期开展慢性丝虫病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全省班氏丝虫病高、中、低流行状况,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在丝虫病流行区,选择有代表性的流行县(市、区)。对1周岁以上居民进行调查,对查出的慢性丝虫病患者进行系统查体确诊,对调查资料进行统计、整理、分析。结果防治前(1957年)在济宁等6个流行县(市)内调查38596例,查出慢性丝虫病患者4424例,平均患病率为11.46%,班氏丝虫病阻断传播初期,在上述6个县(市、区)调查756895人,查出慢性丝虫病患者2346例,患病率为0.31%。结论班氏丝虫病阻断传播后,慢性丝虫病患病率已降至极低水平。  相似文献   
4.
山东省原为我国班氏丝虫病重度流行区 ,经流行病学调查 ,确定全省 74个县 (市 )、96 7个乡镇、35 349个行政村有该病流行 ,流行区人口 2 86 0万[1] 。淡色库蚊为主要传播媒介。通过 30多年的积极防治 ,我省不同地区于 1975~ 1980年先后达到基本消除丝虫病的部颁标准 ,1986年后未再发现微丝蚴血症者。之后按照卫生部监测方案的要求各地进行了长达 16~ 2 8年的有效监测 ,现将监测结果报告如下。1 内容与方法1.1 病原学监测 :各县 (市 )分别于基本消除丝虫病后末次病原阳性次年起 ,对 1~ 5周岁以上居民 ,于晚上9时至凌晨 1时 ,取耳垂血 6…  相似文献   
5.
生桑叶片剂治疗下肢象皮肿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培义  李顺平 《中医杂志》1992,33(10):36-37
自1988年以来,我们应用桑叶注射液和口服液不结合绑扎的方法治疗肢体象皮肿,获得了较好的疗效。但前者反应较多,且需专人注射治疗,而后者有服药剂量较大并有携带不便等缺点。为此,我们于1990年进一步研制出生桑叶片剂,用于治疗丝虫性下肢象皮肿66例97腿,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并与西药海群生治疗组进行对照比较,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7.
25%桑叶注射液治疗丝虫性象皮肿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25%桑叶注射液,以每d一次肌肉注射5ml,21d为一疗程,每疗程间歇9~10d不加绑扎的方法治疗丝虫性下肢象皮肿49例68腿。经7个疗程治疗,有效率达100%,其中基本治愈和显效者I~7个疗程分别为8.82%、19.41%、23.88%、32.82%、39.07%、48.39%和55.00%,表明疗效随疗程增加而逐渐提高。疗后66.7%的病例淋巴结炎和淋巴管炎发作得到有效控制。本疗法具有疗效高,方法简便、使用安全、医疗费用低、易于推广等优点,是目前治疗象皮肿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慢性淋巴水肿合并淋巴管(结)炎保守治疗的最佳方法。方法采用音频电疗和桑叶注射液结合绑扎患肢分别治疗56和37例;应用香豆素与消肿乳糜清注射液、口服液、片剂、浸膏胶囊制剂在不结合绑扎患肢及其它任何辅助疗法的情况下,分别治疗56、49、116、131和45例。结果在2种结合绑扎患肢的疗法中,以桑叶注射液结合绑扎患肢疗法效果更好;在不结合绑扎患肢的后5种疗法中,以消肿乳糜清片荆和消肿乳糜清浸膏胶囊疗效最佳。结论消肿乳糜清系列制剂,尤其是浸膏胶囊制剂是目前慢性淋巴水肿合并淋巴管(结)炎患者的更理想的治疗药物。  相似文献   
9.
鲁南郯城地区班氏丝虫病传播情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清班氏丝虫病基本消灭后的传播动态及流行趋势,在鲁南原班氏丝虫病高度流行区的郯城县胜利乡花园村,从基本消灭后第五年(1984年)开始,不采取防治措施,纵向观察10年。结果,微丝蚴率由0.56%降至0.12%,残存微丝蚴血症者和新检出微丝蚴血症者分别为9例和6例,其中有8例和5例陆续自然转阴。微丝蚴血症者血中IgG4抗体阴转率为88.89%,蚊媒自然感染率逐年降低,第十年未再发现蚊媒幼丝虫,年传播潜势亦由3.47降至0。蚊媒叮人率在不用蚊帐和使用蚊帐人群,每人每夜分别为24.1~52.5及13.5~21.0只情况下,当地丝虫病趋于终止传播。  相似文献   
10.
3名志愿者于1981年试验感染人体周期型马来丝虫后,不给以抗丝虫药物及其他任何治疗,连续10年观察临床表现、病理、免疫和病原生物学等方面的变化结果。2名志愿者分别于感染后41和46周首次出现微丝蚴,8年和8年半后自然转阴。本次试验证明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主要表现在微丝蚴血症前期和初期,感染后2~156周血中淋巴细胞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高,感染后6周,淋巴结活组织检查显示以嗜酸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为主的炎细胞浸润。感染后11周,淋巴管造影显示下肢,骨盆等处淋巴管扩张和淋巴液滞流。感染后2~5周血中首次出现抗体,12~56周达高峰,于10年后2名志愿者抗体自然转阴。感染后11周总T玫瑰花环试验结果都低于正常范围,10年后均已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