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内科学   3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3篇
肿瘤学   1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分析高海拔地区1例老年男性胆囊结石穿孔十二指肠瘘患者的诊疗经过,对胆囊十二指肠瘘的病因和诊断及预防等方面进行归纳总结。该患者慢性胆囊炎合并胆囊多发结石数年,现急性发作后致十二指肠球部穿孔,后形成肠瘘导致胆石性肠梗阻,内科治疗无效后,成功开腹手术取出结石。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甲状腺微小癌颈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 临床纳入我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期间收治的184例甲状腺微小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研究患者的手术范围,观察颈侧淋巴结转移情况,对比颈侧淋巴结转移和未转移患者的一般资料,有差异项目带入Logistic回归方程进行计算,分析影响甲状腺微小癌颈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结果 所有甲状腺微小癌患者中共有73例患者出现颈淋巴结转移,发生率为39.67%;发生颈淋巴结转移患者与未发生颈淋巴结转移患者在肿瘤直径、肿瘤数目以及包膜侵犯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上述有差异项目带入Logistic回归方程计算,发现肿瘤直径、肿瘤数目以及包膜侵犯是影响甲状腺微小癌患者颈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影响甲状腺微小癌患者颈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较多,临床上针对不同类型患者需要密切关注,有效预防性清扫颈侧淋巴结可有效提高患者生存率.  相似文献   
3.
多房棘球蚴病是一种危害严重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根治性手术切除是目前治疗肝多房棘球蚴病的首选方法,难以根治性切除的晚期肝多房棘球蚴病可行包括姑息性手术联合药物治疗、肝脏移植、单纯药物治疗、射频微波消融术等治疗手段。本文就肝多房棘球蚴病综合治疗现状和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多房棘球蚴病是一种危害严重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根治性手术切除是目前治疗肝多房棘球蚴病的首选方法,难以根治性切除的晚期肝多房棘球蚴病可行包括姑息性手术联合药物治疗、肝脏移植、单纯药物治疗、射频微波消融术等治疗手段。本文就肝多房棘球蚴病综合治疗现状和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崔冀芳  叶成杰  潘洪帅 《癌症进展》2019,17(11):1357-1360
目的探讨手术室量化评估干预策略对胃肠道肿瘤手术患者应激反应和术后康复的影响。方法选择200例行胃肠道肿瘤手术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100例和对照组10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干预,观察组患者接受手术室量化评估干预。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估两组患者的心理应激状态,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心理应激状态评分及躯体应激反应指标[血清内皮素(ET)、一氧化氮(NO)、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手术时间、术后康复效果及护理满意度。结果术后,观察组患者的SAS、SDS评分及ET、NO、CRP、IL-6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手术时间及术后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首次下床时间、总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患者及医师对手术室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与常规干预比较,对胃肠道肿瘤患者实施手术室量化评估干预,可改善护理质量,减轻患者的心理应激状态和躯体应激反应,有利于患者术后康复,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潘洪帅  郭亚民  朱海宏 《西部医学》2018,30(2):165-169+173
【摘要】目的 从细胞因子角度阐明高原低氧环境下大鼠重症急性胰腺炎(SAP)肝损害与TNF α的相关性,为临床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的诊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以SPF级雄性Wistar大鼠为实验对象,使用牛黄胆酸钠胰胆管逆行注射法建立高原不同海拔地区大鼠SAP模型,离心血清检测ALT、AST含量,制作组织芯片应用免疫组化方法对肝脏肿瘤坏死因子 α(TNF α)进行高通量相关性研究。借助不同高原海拔下SAP大鼠模型,对肝功能指标(AST、ALT)进行检测分析;通过实验验证不同高原海拔下SAP大鼠肝损伤后肝组织中TNF α的表达。结果 大鼠SAP肝损伤后,同一海拔中ALT、AST、TNF α随时间延长而增加;同一时间下,假手术组ALT、AST、TNF α与海拔变化关系不大,其余各时间组中均随海拔升高而升高。 结论 大鼠SAP肝损害随海拔增和时间增加而加重;大鼠SAP肝损害后,TNF α的表达随海拔增高而增多,随时间延长而增多。  相似文献   
7.
急性胰腺炎(AP)是一种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的暴发性疾病.最常见的致病因素是胆结石和酗酒,大多患者由于并发症的出现需长期住院治疗和进入重症监护室(ICU)治疗.通常情况下,急性胰腺炎的初始治疗包括禁食疗法(NPO)、镇痛药的使用和充足的静脉补液.对于几天内不能接受正常食物的病人来讲,营养支持是必需的;有大量的科学证据表明肠内营养优于全肠外营养(TPN).肠内营养保护肠道黏膜完整性并防止细菌在肠道内过度生长.肠内营养明显减少了感染的风险、降低了手术干预的需要,并缩短了住院的时间.  相似文献   
8.
[摘 要] 目的 发现西宁地区胆总管结石并发胰腺炎的临床特点,提高预见性的诊疗水平。方法 收集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间就诊于青海省人民医院的胆总管结石患者457例,其中合并急性胰腺炎患者198例,设为试验组;单纯胆管结石患者259例,设为对照组。统计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年龄、性别与体重指数,入院3 d内的生化、凝血功能、全血细胞分析、血气分析、腹部核磁或CT等结果,分析合并胆囊结石与胆管炎的情况以及胰腺炎与糖尿病病史对患者的影响。采用多因素分析法对影响胆总管结石患者并发胰腺炎的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在年龄(P=0.143)、性别(P=0.065)、体重指数(P=0.071)、C-反应蛋白(P=0.208)、结石直径(P=0.600)、与糖尿病病史(P=0.306)各方面无明显差异(均P>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胆总管直径明显偏大(P=0.004),合并胆囊结石( χ 2 =15.847,P<0.001)及胆管炎( χ 2 =63.820,P<0.001)的病例明显更多,具有胰腺炎病史( χ 2 =15.925,P=0.015)者更多;且γ-谷氨酰基转移酶含量更高(P<0.001)、氧分压更低(P<0.001)。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胆总管直径、合并胆囊结石、合并胆管炎、胰腺炎病史、γ-谷氨酰基转移酶、氧分压对胆总管结石患者并发胰腺炎有明显影响,且各因素的影响程度从大到小依次为合并胆管炎、合并胆囊结石、有胰腺炎病史、氧分压、胆总管直径以及γ-谷氨酰基转移酶。结论 西宁地区胆总管结石并发胰腺炎的临床特点为:γ-谷氨酰基转移酶升高、胆总管直径增加、氧分压降低、易发胆囊结石与胆管炎,具有胰腺炎病史。根据上述临床特点有助于对胆总管结石并发胰腺炎进行预见性治疗。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