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2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22篇
综合类   7篇
药学   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 IL - 4和 IL - 10在诱导异种骨移植免疫耐受中的作用。方法 反应细胞为 BAL B/c小鼠脾淋巴细胞 ,刺激细胞为新西兰白兔血淋巴细胞 ,刺激抗原为兔骨上清液。采用经典的混合淋巴细胞培养法及骨上清液与淋巴细胞混合培养法作为异种骨移植的体外实验模型。在各培养液中分别加入 IL - 4、IL - 10及两者联合应用 ,通过测定其 3H- Td R掺入率 ,观察不同细胞因子对刺激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 无论在细胞刺激组还是骨上清液刺激组 ,IL- 4对淋巴细胞增殖均有显著抑制作用 (P<0 .0 0 1和 P<0 .0 5 ) ,IL- 10未表现出抑制作用 (P>0 .0 5 )。在两组 IL- 4和 IL - 10联合应用均产生比 IL - 4单独应用更为明显的细胞增殖抑制作用 (P<0 .0 0 1和 P<0 .0 5 )。结论  IL - 4对由细胞或骨上清液刺激产生的淋巴细胞增殖均有很好的抑制作用 ,IL- 10没有表现出抑制作用 ;IL- 4与 IL- 10联合应用有协同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
用酒精兔胎骨混悬液为植骨材料,以兔双侧桡骨中段3mm宽骨缺损横断骨折及肱三头肌为动物模型,通过注射将骨植入实验侧骨折端及肌肉内,对侧注入等量生理盐水作自身对照。术后进行免疫学、放射学、组织学及生物力学检查,结果表明:植骨不引起明显免疫排斥反应;植骨侧新骨形成多,骨折愈合快,抗弯应力强度大;肌内诱导成骨明显。酒精胎骨混悬液注射移植是一种简而有效的植骨材料和方法。  相似文献   
3.
同种异体与异种骨移植免疫反应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比较分析同种异体与异种骨移植后的免疫反应,观察IL-4和IL-10对免疫反应的影响。方法取C57BL/6小鼠和新西兰兔作为同种异体和异种骨供体,分别制成新鲜骨和冻干骨。于股后肌袋内分别植入新鲜同种异体、新鲜异种、新鲜异种(给予IL-4和IL-10治疗)、冻干同种异体及冻干异种骨。结果在植入新鲜骨的各组中,新鲜异种组早期细胞刺激反应较新鲜同种组强(P< 0.05)。1周时新鲜异种组CD4 T细胞亚群和CD4/CD8比值与新鲜同种组间差异无显著性,但2周时明显低于新鲜同种组。细胞因子检测显示,新鲜异种组的IL-2分泌较新鲜同种组多(P< 0.05),而且IFN-γ分泌少,IL-4分泌多(P<0.05)。组织学检查发现,新鲜异种组细胞浸润多,且以单核、巨噬细胞为主。与新鲜异种组相比,用IL-4和IL-10治疗后明显抑制了骨抗原二次刺激引起的细胞增殖(P<0.01);早期IFN-γ分泌增加,2周时IFN-γ和IL-4分泌均明显减少(P<0.05);组织学检查显示,注射IL-4和IL-10后植骨处局部炎细胞浸润减少,诱导成骨增多。而在植入冻干骨的各组中,冻干异种组的细胞刺激反应始终比冻干同种组强(P<0.05),而且其CD4 和CD8 T细胞亚群及IL-2分泌均高于同种异体组(P<0.05)。结论新鲜异种骨移植早期排斥反应强、后期弱,早期以Th2反应为主,而同种异体骨移植免疫排斥以Th1反  相似文献   
4.
背景:全膝关节置换后患肢常伴有肿胀,特别是膝关节周围的肿胀,更能够严重影响术后早期功能康复锻炼。因此,分析引起患肢肿胀的相关影响因素尤为重要,而列线图预测模型是基于回归分析得出的影响因素绘制的,由各种影响因素综合得出的总分可直观计算出全膝关节置换后患肢发生肿胀的概率。目的:基于LASSO回归分析得出的全膝关节置换患者术后发生患肢肿胀的影响因素,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01-01/2021-06-30及2018-01-01/2019-05-31山西医科大学第三医院骨科关节病区进行全膝关节置换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收集资料的前后时段分为建模人群(168例)及外部验证人群(122例)。首先基于建模队列进行LASSO回归分析,筛选出全膝关节置换患者术后发生肿胀的独立影响因素;通过筛选出来的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s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再通过这几个影响因素制作全膝关节置换患者术后发生肿胀的列线图预测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及其曲线下面积、C指数验证、校准曲线初步评价模型区分度及校准度。由验证集进行模型验证,采用C指数及校准曲线进一步评价列线图模型表现。最后使用决策曲线分析法,观察该模型是否可以在临床上被较好地使用。结果与结论:(1)LASSO回归分析得出建模人群在膝关节炎的持续病程、体质量指数、术中失血量等因素上存在较明显的意义;(2)根据影响因素及现有理论,构建全膝关节置换患者术后患肢发生肿胀的列线图预测模型,训练组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和其曲线下面积(曲线下面积=0.68),也同时分析了外部验证人群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和其曲线下面积(曲线下面积=0.67),最终表明,该模型对列线图的预测能力很有效;(3)建模队列中的C指数为0.663(95%CI:0.487-0.839),验证组的C指数为0.655(95%CI:0.537-0.772),表明模型的预测准确性良好;校准曲线拟合较好;(4)决策曲线分析结果显示,模型在临床使用中会有较好的效果;(5)说明建立的全膝关节置换后患肢发生肿胀的预测模型具有较好地检验效能,有助于临床上筛查全膝关节置换后患肢发生肿胀的可能性,并及时给予不同患者个性化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异种骨软骨移植免疫反应及愈合的特点。方法取成年新西兰白兔36只作为实验动物以及自体骨软骨移植和同种异体骨软骨移植的供体,健康家猪1只作为异种骨软骨移植的供体。将实验动物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12只,分别为自体组、同种异体组和异种组,在实验动物右股骨滑车部制造骨软骨缺损模型,分别进行柱状自体、同种异体和异种骨软骨移植。分别于术后2周、4周、12周取外周血进行IL-2、IL-4和IFN-γ检测。分别于术后4周及12周随机处死每组中的6只实验动物,取其股骨远端骨软骨、滑膜组织以及关节液标本,进行大体观察、组织学检查和IL-2、IL-4和IFN-γ检测。结果 Moran大体观察评分结果显示,C组在4周时评分低于A组及B组;在术后12周时低于A组,但与B组的评分差异无显著性。血清及关节液中细胞因子检测结果显示,术后2周时,C组血清的IFN-γ浓度低于A组及B组;C组血清的IL-4浓度高于A组及B组。术后4周时,C组关节液中的IFN-γ浓度高于A组;C组关节液中的IL-2浓度高于A组及B组;C组血清的IL-4浓度高于B组,关节液中的IL-4浓度高于A组,但低于B组。术后12周时,C组血清的IFN-γ浓度高于A组及B组,关节液中的IFN-γ浓度高于A组;C组血清的IL-2浓度高于A组及B组,关节液中的IL-2浓度高于A组及B组;C组关节液中的IL-4浓度高于A组。组织学检查结果显示,术后4周时,B组术侧膝关节滑膜组织中有炎细胞浸润,至术后12周时组织学表现基本正常。C组在术后4周时术侧膝关节滑膜组织中有大量炎细胞浸润,12周时炎细胞数量减少,但仍然明显多于B组。同时在A组中也发现个别滑膜标本中存在少量炎细胞浸润。结论异种骨软骨移植的免疫反应特点与同种异体骨软骨移植不同,其早期排斥反应强,后期弱,早期以Th2反应为主,而同种异体骨软骨移植免疫排斥以Th1反应为主。愈合过程则是骨吸收发生较晚,而同种异体移植骨吸收发生较早。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髌骨软骨破坏程度对保留髌骨的全膝关节置换术疗效的影响.方法 2002年1月至2006年5月行全膝关节置换术163例244膝,根据术中观察到的髌骨软骨破坏程度将患者分为轻度、中度、重度软骨破坏三组.所有手术均不置换髌骨.术后随访88例133膝,轻度组42膝,中度组43膝,重度组48膝.采用美国膝关节学会评分(Knee Society Score,KSS)系统(包括膝评分和膝功能评分)和膝前痛评分系统对三组疗效进行评估.结果 随访48~102个月,平均72个月.KSS膝评分和膝功能评分从术前(35.1±5.4)分和(19.2±9.8)分分别提高到(91.7±5.6)分和(83.7±17.5)分.三组KSS膝评分从术前(34.7±6.2)分、(36.5±5.2)分、(35.3±6.2)分分别提高至(92.6±4.5)分、(90.5±6.7)分、(91.9±5.9)分;膝功能评分从术前(14.2±8.6)分、(16.5±7.4)分、(17.0±7.5)分分别提高至(86.6±12.6)分、(82.0±17.2)分、(82.8±21.1)分.三组术后膝评分和膝功能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膝前痛的发生率为11.3%(15/133),轻度、中度、重度软骨破坏组分别为11.9%(5/42)、11.6%(5/43)、10.4%(5/4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疗效及膝前痛的发生率与术前髌骨软骨破坏程度无关,髌骨软骨破坏程度不是全膝关节置换术中置换髌骨的可靠依据.
Abstract:
Objective To determine whether there was any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degree of degenerative changes in the patellar cartilage and the clinical outcome after TKA without patellar resurfacing.Methods A clinical study was performed on 133 knees of 88 patients that underwent TKA without patellar resurfacing from January 2002 to May 2006. According to the degenerative condition of the patellar cartilage,patients was classified as mild group, moderate group, and severe group. Pre- and post-operative evaluations were performed using the knee and function scores of the Knee Society Clinical Rating System (KSS) and Anterior Knee Pain Rating. Results The duration of follow-up was 72 months (range 48-102). The overall knee score of KSS in all patients were improved from 35.1±5.4 preoperatively to 91.7±5.6 postoperatively,and function score of KSS from 19.2±9.8 preoperatively to 83.7±17.5 postoperatively. The mean knee scores of KSS were improved from 34.7±6.2, 36.5±5.2 and 35.3±6.2 preoperatively to 92.6±4.5, 90.5±6.7 and 91.9±5.9 in mild, moderate, and severe group postoperatively, respectively. The mean function scores of KSS were improved from 14.2±8.6, 16.5±7.4 and 17.0±7.5 postoperatively to 86.6±12.6, 82.0±17.2 and 82.8±21.1 in mild, moderate, and severe group postoperatively, respectively. There was no difference among all groups with regard to the postoperative knee scores and function scores of KSS. The prevalence of anterior knee pain was 11.3% in all, and 11.9% in mild group, 11.6% in moderate group and 10.4% in severe group. There was no difference among all groups with regard to the anterior knee pain. Conclusion The clinical outcome and anterior knee pain after TKA without patellar resurfacing was not correlated with the severity of degenerative changes in the patellar cartilage. The degree of degenerative condition of the patellar cartilage is not indication for patellar resurfacing.  相似文献   
7.
徐立军  毕树雄 《医学综述》2011,17(18):2786-2788
随着社会的发展,交叉韧带断裂后手术重建次数显著增加,使用自体组织量十分有限,因此重建物的选择成为骨科的一个热点问题。同种异体韧带组织成为可选择的移植材料之一。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同种异体膝交叉韧带重建材料做了大量研究,在组织的采取和保存、移植后的实验效果和临床应用效果进行了分析评价。现就目前同种异体膝交叉韧带重建材料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后会出现中至重度疼痛,影响患者术后功能康复,乃至影响总体疗效。适当的疼痛控制是促进TKA手术后早期活动和功能恢复的先决条件,常用的阿片类药物并不总是能充分缓解疼痛,且常伴有不良反应。目前,用于补充和替代传统阿片类药物的镇痛方式包括药物镇痛、外周神经阻滞、局部浸润注射镇痛及其他方法。  相似文献   
9.
CTLA4-Ig和IL-4诱导异种骨移植免疫耐受的体外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CTLA4Ig和IL4在诱导异种骨移植免疫耐受中的作用。方法反应细胞为BALB/c小鼠脾淋巴细胞,刺激细胞为新西兰白兔血淋巴细胞,刺激抗原为兔骨上清液。采用经典的混合淋巴细胞培养法及骨上清液与淋巴细胞混合培养法作为异种骨移植的体外实验模型。在各培养液中分别加入CTLA4Ig、IL4及两者联合应用,通过测定其3HTdR掺入率,观察不同细胞因子对刺激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1细胞刺激组CTLA4Ig和IL4均对淋巴细胞增殖有显著抑制作用P<0.001),CTLA4Ig与IL4联合应用并未显示出比CTLA4Ig单独应用更为明显的细胞增殖抑制作用(P>0.05)。2骨上清液刺激组:CTLA4Ig对细胞增殖无抑制作用(P>0.05),而IL4则有较为显著地细胞增殖抑制作用(P<0.05);CTLA4Ig与IL4联合应用也未产生比单独应用IL4更为明显的细胞增殖抑制作用(P>0.05)。结论CTLA4Ig对由细胞刺激产生的淋巴细胞增殖抑制效果较好,而IL4则对骨上清液刺激的细胞增殖抑制作用更好;CTLA4Ig与IL4联合应用并未产生协同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0.
<正>膝关节作为人体最大、最复杂的关节,其所承受的体内外因素导致的各种膝关节病损日益增多,如骨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半月板损伤、前后交叉韧带损伤等。针对膝关节的各种疾病与损伤,临床上开展了各类相应的手术进行治疗,如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及各种关节镜手术等。与此同时,关于膝关节手术的术中及术后镇痛也越来越引起骨科及麻醉医生的关注。在面对伤病及面临手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