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7篇
综合类   1篇
眼科学   3篇
  201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4 毫秒
1.
云南省旋毛虫病监测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旋毛虫病是一种动物疫源性寄生虫病 ,人患病是生食或半熟食感染的猪或猎物肉类而引起。在云南省 ,旋毛虫病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地方病 ,为了实现“阻断传播、减少发病、防止死亡”的旋毛虫病控制目标 ,1997~ 2 0 0 0年 ,在两个流行区实施控制措施的过程中 ,同时开展了监测工作 ,并取得了初步成效。1 监测点的选择及监测范围按不同地理位置、不同经济发展、不同生活习俗及不同防治措施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监测县 ,在县内选择流行较严重的乡或行政村为监测点。具体选择的监测点为 :1 1 保山市板桥镇 板桥镇自 196 6年开始就有旋毛虫病的暴发流行…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亚洲无钩绦虫病流行因素及流行环节,掌握流行特征,探索综合防治方法。 方法 选择带绦虫病流行区兰坪县河西乡箐花村和三界村为防治试点,开展亚洲无钩绦虫流行病学调查。采用药物驱虫及健康教育(箐花村)等措施控制亚洲无钩绦虫病。 结果 病史访问 2 214 人, 查到近期排亚洲无钩绦虫节片者 886 人,感染率分别为箐花村42.12%(489/1161),三界 37. 70% ( 397/1053 )。未发现有癫痫病史者和皮下结节者。人群感染率,男性38.55%,女性 41. 44%,差异无显著性;最小感染年龄为 9 个月,最大 90 岁; 30 ~ 50 岁组感染率最高,在 55. 99% ~60.66%之间;普米族居民感染率为46.69%,高于其他民族;农民感染率为 51.77%,高于其他职业人群。饮食习惯调查,生食猪肝者占调查人数的95.12%,感染率为41.55%,显著高于不生食猪肝者(6.48%)。不同牲畜饲养户亚洲无钩绦虫感染率差异有显著性(χ2=299.266,P<0.01)。3年累计复查7 771人次,驱虫3 285人次,药物驱虫治愈率分别为驱绦胶囊82.50%(509/617),吡喹酮75.00%(150/200)。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后,箐花村居民生食猪肝者所占比例从防治前的95.95%下降至36.32%,厕所普及率从 1.48%上升至 39.41%,亚洲无钩绦虫人群感染率从 42.12%下降至17.67%。三界村防治后上述指标无显著变  相似文献   
3.
小切口非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房角及眼压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非超声乳化隧道切口白内障手术内切口对周边虹膜的影响及眼压的变化。方法 26例27眼老年性白内障进行术后定期随访前房角及眼压。结果 27眼内切口位于Schwalbe线前的透明角膜上。2眼(7.4%)虹膜周边前粘连,12眼角膜后弹力层脱离(44.4%),14眼(51.8%)因黏弹剂残留引起高眼压。结论 通过非超声乳化隧道切口进行白内障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观察,周边虹膜前粘连发生率低,应术后严格注意观察眼压,以便及时处理。  相似文献   
4.
目的 为控制云南省旋毛虫病的暴发提供可行性的干预措施。 方法  1997~ 2 0 0 0年 ,在两现场实施人群干预措施 (群体健康教育、不良饮食行为的监督、培训乡村医生 )及传染源干预措施 (加强生猪屠宰检疫及市场肉类检疫、开展猪旋毛虫病的防治、大力提倡灭鼠 )。 结果 两研究现场 3年多未发生过旋毛虫病的暴发 ,人群个人行为及对旋毛虫病的认识发生了明显的改变 ,食生肉者从干预前的 72 .74 %降至 4 7.4 3% (P<0 .0 1) ,具备旋毛虫病常识者从干预前的15 .4 7%增至 73.6 2 % (P<0 .0 1)。干预前后旋毛虫血清抗体阳性率 :人群分别为 1.91%、1.0 7% (P>0 .0 5 ) ,猪分别为8.6 6 %、0 (P<0 .0 1)。生猪检疫 1340 9头 ,未检出旋毛虫病猪。 结论 在旋毛虫病疫区实施人群及传染源的干预措施 ,可以有效地控制旋毛虫病的暴发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显微斜视矫正手术治疗斜视的效果,总结手术经验,并评价手术治疗安全性。方法选择2017.4~2018.5收治的70例斜视患者,30例接受传统手术治疗(A组),另40例采用显微斜视矫正术治疗(B组),对比两组手术疗效。结果 B组治疗优良率为95.0%,较高于A组73.3%(P0.05);B组平均手术时间短于A组,术中出血量低于A组,差异十分显著(P0.01);B组患者术后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在显微镜引导下对弱势患者进行矫正手术治疗,疗效较为优良,可降低术中出血量,更具安全性,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1992~1995年,我们以澄江县大河口乡5个自然村为试点开展了人体肠道线虫病防治研究工作。从1992年秋季起,试点区除第1、2次服药仅对线虫卵阳性者外,人群每年春、秋两次服用阿苯达唑。3年后与防治前相比,该人群的肠道线虫总感染率下降了47.27%,其中蛔虫感染率下降75.97%,鞭虫感染率下降70.34%;在最后1次人群的粪检中未检出钩虫卵及蛲虫卵,表明防治研究工作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武樱  武超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07,25(12):1300-1301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后感染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收集非结核分枝杆菌性角膜炎19眼,鲍曼不动杆菌性角膜炎1眼,回顾分析,早期采用局部清创,2.5%碘酊烧灼,联合药物治疗方法。结果18眼临床治愈,1眼板层角膜移植,1眼全层角膜移植。结论对于LASIK术后感染应迅速采取相应措施,清创下碘酊烧灼及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可使多数早期感染患者临床治愈。  相似文献   
8.
云南省旋毛虫病防治试点血清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9.
乙型病毒性肝炎在我国感染率较高,危害性较大。为了解和掌握食品从业人员中乙型肝炎感染情况和规律,加强对食品从业人员健康卫生管理,防治疾病传播,保证食品的安全卫生,为控制乙型肝炎和制定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我们于2003~2005年对昆明市1526名食品从业人员健康体检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云南地处边疆 ,民族众多 ,很多地区都有吃生肉的不良习惯 ,致使旋毛虫病在云南的流行较为严重 ,为控制旋毛虫病的暴发流行 ,为全省的防治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选择了旋毛虫病流行区保山市板桥镇及广南县者兔乡作为云南省旋毛虫病防治试点 ,于 1998年 11月在两地采集人、猪、鼠滤纸血进行了旋毛虫病血清流行病学调查。1 材料和方法1.1 标本 在保山市板桥镇及广南县者兔乡分别采集人群、猪、鼠滤纸血 ,干燥低温保存待检。1.2 方法 用 EL ISA法检测旋毛虫抗体。(人旋毛虫抗体检测试剂盒由深圳绿瀚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 ;猪、鼠旋毛虫抗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