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内科学   11篇
预防医学   2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用鼠疫菌感染流行和非流行区的旱獭,观察其感受性、临床表现、体液和细胞免疫等。结果表明,流行区和非流行区的旱獭对鼠疫的感受性和敏感性无明显差异;临床表现类似一般急性传染病,潜伏期短,有高烧、白细胞总数增加、核左移、淋巴肿大、及以充血、实质脏器充血、坏死为主要特征。初次感染的旱獭F1抗体第7天阳性率为38.4%,再次感染第5天阳转率为100%;血凝最高滴度初次感染为1:1280,再次感染1:40960;3个月内,初次感染旱獭的MPI<10,再次感染MPI<5;E-玫瑰花和淋转试验的观察与感染前有明显的差异;初次感染10亿个活菌可全部致死旱獭,而存活的旱獭一年后可耐受100亿活菌的攻击,个别可耐受700亿活菌的攻击。实验结果对疫源地内旱獭鼠疫与人的流行病学关系及其流行病学作用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喜马拉雅旱獭动物流行病的调查。  相似文献   
2.
青海省人间鼠疫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青海省391例鼠疫病例进行临床统计分析。各型鼠疫潜伏期平均2.34天,腺鼠疫2.8天,肺鼠疫2.1天,败血型鼠疫1.9天。从166起首发病例统计,以腺鼠疫最多146例(87.85%),腺肿部位以上肢为主(58.89%)。腺鼠疫极易继发肺炎。发病的391中肺鼠疫225人(57.54%)。青藏高原型的鼠疫菌株毒力强,直接经手部皮肤或经口腔及上呼吸道进入机体的菌量大,致使各型鼠疫的临床表现均较危重。治疗鼠疫首选药物是链霉素,多采用大剂量突击疗法,腺鼠疫平均用药26.32g左右,平均14.6天治愈。肺鼠疫用药45.2g左右,平均23.5天治愈.死亡的213人中肺鼠疫患者121人(56.81%).一般重症鼠疫如肺鼠疫、败血型鼠疫、脑膜炎型鼠疫,这三型鼠疫之和占总死亡人数的86.85%。造成此后果的主要原因除本身病型重危外,与牧区缺医少药、误诊误治、交通不便延误治疗有关。为了提高治愈率,必须加强对基层医务人员培训,提高业务水平,做到早期发现早诊治,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3.
本文将收购的12408张干獭皮随机抽样75份和捕獭现场的新鲜獭皮545张,经细菌培养和小白鼠接种,试验结果均为阴性。用鼠疫菌感染喜马拉雅旱獭,对染疫獭皮180张、獭尾60个,獭足120只,做了染疫獭皮鼠疫菌存活时间和再感染能力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晾晒组:5%来苏儿组16小时失去对小白鼠的再感染能力,盐拌组20小时,未经任何处理组是28小时。阴干组:5%来苏儿组8天失去再感染能力,盐拌组10天,未处理组14天。獭足和獭尾带菌时间个别长达40天,若冰冻可长达5个月之久。实验得出日光晾晒和食盐拌獭皮,是捕獭人员乐于接受的既经济又简便的灭菌方法,值得推广应用。为了旱獭皮的安全利用,剥皮时应除去獭足和獭尾,延长獭皮在现场的存放时间约20余天方可出售,以保证运输和加工的安全。本项实验首次提出了鼠疫菌在染疫獭皮、獭足、獭尾上经不同方法处理及不同外环境对它的影响,为鼠疫菌在机体外的生存能力提供了新的研究数据。  相似文献   
4.
1青海鼠疾概况青海省位于青藏高原喜马拉雅旱獭鼠疫自然疫源地的中心地带,总面积72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气候干旱,自然环境条件艰苦,是我国古老的鼠疫自然疫源地之一,最早的人类鼠疫可追溯到1754年(河南蒙旗自治县)。该省鼠疫防治工作开始于新中国成立之后,历史上完全是个空白区。自1954年首次从旱獭体内分离出鼠疫菌以来,截止1996年已证实有3O个县、币、镇共13O个乡、736个疫点,疫源面积15万平方公里,动物8科27属43种,蚤类7科44属162种,蝉2科6属16种,革螨8科23属71种;恙螨2亚科73O种,旱獭虱1种。传播鼠疫的动…  相似文献   
5.
本项研究是为由旱獭皮能否引起人群感染鼠疫提供科学依据。应用细菌学、血清学和流行病学的方法对12953张喜马拉雅旱獭皮、297只旱獭尾、567只旱獭足的检验结果表明,仅有2份旱獭皮材料经复判确定为鼠疫F1阳性,其滴度分别为1:100和1:200,但将其接种小白鼠未分离到鼠疫菌,余者皆为阴性结果。实验感染之旱獭剥皮后随即取材检验的阳性率为100%;旱獭皮最后一次检菌阳性率为98.3%,其中一份为阴性结果;旱獭皮检苗转阴后取材检验F1抗原的阳性率为26.6%。随着时间的延长阳性率和滴度均逐渐下降。由此可见F1抗原在旱獭皮上的存留时间显然要长于鼠疫菌在其上的存活时间。研究指出:必须严禁在活动疫源地内狩猎旱獭,要延长旱獭皮在现场的存放时间,要加强对狩猎人员和经营旱獭皮贸易人员的管理,对其进行必要的鼠防知识培训。  相似文献   
6.
本文报告了12例鼠疫患者的间接血凝反应及3例腺鼠疫患者的血凝抗体动态,探讨了间接血凝对鼠疫患者诊断的价值。材料和方法  相似文献   
7.
8.
本文将收购的12408张干獭皮随机抽样75份和捕獭现场的新鲜獭皮545张,经细菌培养和小白鼠接种,试验结果均为阴性。用鼠疫感染喜马拉雅旱獭,对染疫獭皮180张、獭尾60个,獭足120只,做了染疫獭皮鼠疫菌存活时间和再感染能力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晾晒组:5%来苏儿组16小时失去对小白鼠的再感染能力,盐拌组20小时,未经任何处理组是28小时。阴干组:5%来苏儿组8天失去再感染能力,盐拌组10天,未处  相似文献   
9.
喜马拉雅旱獭(Marmota himalayana,以下简称旱獭)是青海高原鼠疫自然疫源地的主要储存宿主。据鼠疫流行史的调查,首发病例89.5%由于接触和剥食病死旱獭所致。因此,研究旱獭鼠疫动物病流行情况,对防治鼠疫有着重要意义。鉴于鼠疫间接血凝试验方法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且比分离鼠疫菌株的阳性率高,故被视为侦察鼠疫自然疫源地的可靠手段。同时便于了解鼠疫动物病的流行动态、流行高峰及流行强度等。因此,我们利用了该方法,对刚察及海晏县的疫源地进行了鼠疫动物病调查。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青海省贵南、泽库两县境内喜马拉雅旱獭鼠疫自然疫源地旱獭寄生蚤指数的季节分布,进行了逐月统计处理,建立了相应的数学模型,计算出保证斧形盖蚤月寄生指数可信限的最低抽样量表。该表既可据现场监测的月寄生蚤指数与抽检旱獭数量(n),核查其数学可信限;亦可根据预计的体外寄生蚤指数和所需的可信精度,设计最低抽样量,以期达到保证选定精度的条件下,用最低的抽样量,获得科学性、可信性强的蚤指数监测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