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2篇
内科学   6篇
特种医学   5篇
外科学   9篇
综合类   23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10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9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5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晚期恶性肿瘤治疗效果较差,近几10年来其死亡率无明显改善,这是当今医学界面临的一大难题。手术治疗、化疗、放疗是恶性肿瘤的三大常规治疗手段,其中化疗在晚期恶性肿瘤的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大多数化疗药物在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的同时也可非选择性抑制正常增殖活跃细胞的生长而引起严重的毒副反应;还可导致化疗相关的第二种癌;因而其应用受到了限制。故急需开发针对新靶点的选择性强的高效低毒抗癌药物。Wnt/β—Catenin信号传导通路与人类许多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尤其在大肠癌的发生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近年发现大量的抗癌治疗是以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为靶点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肿瘤转移抑制基因(BRMS1)在不同转移性乳腺癌细胞中的表达及其与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活性的关系和意义。方法:采用 RT-PCR技术检测3种细胞株〔非转移性MCF-7(A株),低转移性MDA-MB-453(B株),高转移性MDA-MB-231(C株)〕中BRMS1基因的表达。用Western blot检测在上述3种细胞株中BRMS1蛋白的表达。ELISA检测3种细胞株中HDAC的活性。结果:(1) 在A,B,C 3种细胞株中BRMS1 基因表达依次比例为3.1∶2.0∶1.0。C细胞株比A细胞株BRMS1基因表达降低2.1倍,BRMS1 基因表达随转移程度的增高而明显降低(P<0. 001)。(2)在A,B,C 3种细胞株中BRMS1蛋白表达依次比例为3.2∶1.9∶1.0。C细胞株比A细胞株BRMS1蛋白表达降低2.2倍,BRMS1随转移程度的增高而明显降低(P<0. 001)。(3)A,B,C 3种细胞株中HDAC活性依次比例为1.0∶1. 8∶2.6。C细胞株比A细胞株HDAC活性增高1.6倍,随转移程度的增高HDAC活性升高(P<0. 001)。结论:(1)BRMS1基因和蛋白的表达在3种细胞株中随转移程度的增高而呈递减趋势。(2)HDAC活性在3种细胞株中随转移潜能的增高而呈递增趋势;提示BRMS1可能通过参与调节HDAC活性调控乳腺癌的转移。  相似文献   
3.
乳腺癌是女性多发恶性肿瘤之一,而且乳腺癌的转移和复发常常是患者最常见的死亡原因。21世纪美国科学家发现转移粘附基因MTDHI亦被称为AEG-1(astrocyte elevated gene-1)、3D3或LYRIC(L Ysine-RIch CEACAM1 coislated)是导致乳腺癌转移的"罪魁祸首"。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奥曲肽诱导人结肠癌细胞凋亡与细胞周期的影响及机制。方法:奥曲肽、GSK-3β抑制剂Li Cl单独或联合作用于人结肠癌SW480细胞后,用流式细胞术检测SW480细胞的凋亡与细胞周期,以及用DNA凝胶电泳实验进一步验证细胞凋亡;Western blot检测SW480细胞中GSK-3β、p-GSK3-β(Tyr216)及p-GSK-3β(Ser9)蛋白表达。结果:与未处理的空白对照组SW480比较,奥曲肽处理SW480细胞后,细胞凋亡率与G0/G1细胞明显升高,凝胶电泳出现典型的"梯形"DNA条带,总GSK-3β蛋白与p-GSK3β(Tyr216)表达明显上调,而p-GSK3β(Ser9)蛋白表达明显下降(均P<0.05);Li Cl单独作用对SW480细胞的凋亡与细胞周期无明显影响(均P>0.05),但与奥曲肽联合作用能明显削弱奥曲肽对SW480的促凋亡与细胞周期阻滞作用(均P<0.05)。结论:奥曲肽能有效诱导SW480细胞凋亡与细胞周期阻滞,该作用可能与其上调GSK-3β蛋白的表达,并调节GSK-3β蛋白的磷酸化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5.
陈劲松  梁庆模 《新医学》2006,37(10):694-697
胃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预后较差,传统的治疗效果不理想。因此,需要寻找更新、更有效的治疗手段。基因治疗胃癌的研究方兴未艾,体内、外试验已取得可喜成果,是一种有前途的新的治疗手段。胃癌基因治疗主要包括“自杀基因”治疗、反义基因治疗、抑癌基因治疗、免疫基因治疗及抗血管生成基因治疗等方法:随着分子生物技术的发展和对胃癌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基因治疗为胃癌患者带来新的希望.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外周型肝内胆管细胞癌(IHPCC)的CT表现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3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IHPCC患者的CT表现。结果33例患者中29例CT平扫表现为低密度实质病灶,4例无明确肿块;肝内胆管扩张23例,扩张胆管合并肝内胆管结石15例。所在肝叶萎缩、肝包膜凹陷征25例。三期增强扫描:早期或动脉期明显强化1例,27例周边轻度强化,门脉期及延迟期周边向中心明显强化呈片状、条状、分隔状;1例三期均无强化。结论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  相似文献   
7.
大肠癌是人类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国内外研究表明,生长抑素类似物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对大肠癌等多种实体肿瘤产生抑制作用,这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就生长抑素类似物对大肠癌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维生素D(VitD)除了人们所熟知的生理功能外,近年的研究还发现它与乳腺癌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现就其作用机制及相互之间的关系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因其成像质量高,已广泛应用于全身各部。但应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于原发性肝癌显示肿瘤血管方面的研究国内外文献报道较少。笔者对53例原发性肝癌的CT血管成像进行初步探讨,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比较99Tcm-甲氧基异丁基异腈(MIBI)双时相断层显像与钼靶X线摄影法对乳腺肿块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对93例女性乳腺肿块患者术前1周行99Tcm-MIBI双时相断层和X线钼靶摄影检查,以术后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判断以上2种方法在乳腺癌早期诊断中的灵敏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结果:①99Tcm-MIBI乳腺双时相断层显像示:良性病变早期和延迟相T/NT比值为2.08±2.85和1.69±3.05,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乳腺癌早期和延迟相T/NT比值为5.00±4.34和6.79±11.94,两者无显著性差异(P>0.05)。②99Tcm-MIBI乳腺肿块双时相断层显像诊断乳腺癌的敏感性为97.1%,特异性为94.8%,准确性为95.7%,阳性预测值为91.9%,阴性预测值为98.2%;X线钼靶诊断乳腺癌的敏感性为82.9%,特异性为70.7%,准确性为75.3%,阳性预测值为63.0%,阴性预测值为87.2%;2种方法对乳腺癌的诊断效能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99Tcm-MIBI双时相断层显像对乳腺癌的诊断效能优于X线钼靶摄影法。99Tcm-MIBI乳腺双时相断层显像是一种高灵敏性和特异性的乳腺癌检查方法,对鉴别乳腺良恶性病变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