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1篇
妇产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1篇
内科学   3篇
肿瘤学   1篇
  2018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NDRG3表达对前列腺癌细胞生长及抗药性的促进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NDRG3在人体前列腺细胞中的表达及外生性NDRG3对前列腺癌细胞的致癌潜能。方法:将NDRG3表达质粒稳定转染人类PC3前列腺癌细胞株,用一个NDRG3稳定表达亚克隆与做为对照的亲代和空质粒转染的PC3细胞,通过RT-PCR技术检测NDRG3基因在不同PC3人体前列腺细胞株中的表达情况。结果:NDRG3蛋白在2种前列腺癌细胞(PC3和DU145)和一种永生化前列腺间质细胞(WPMY-1)中都有表达,外源性的NDRG3能够显著地促进PC3细胞的增长率;NDRG3表达抑制美伐他汀引起的细胞凋亡。结论:NDRG3具有肿瘤促进功能并在前列腺癌的发生、发展中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在用PCR/SSO方法作我国彝族群体样本HLAD区寡核苷酸分型中发现的1例DRB1的杂合子进行等位基因序列分析。方法用DRB基因类引物扩增该特殊的DRB1杂合子细胞基因组的DRB基因的第二外显子。扩增产物经纯化转染大肠杆菌JM101,克隆后再经酚/氯仿抽提后得到单链M13DNA。利用ABI377测序仪自动测序。结果彝族这一特殊的DRB1杂合子细胞的DRB1基因阳性克隆,经序列分析证实了该DRB1杂合子中一个等位基因确为DRB1*1202,与PCR/SSO分型一致;另一个新等位基因DRB1*15Y2(暂定)等位基因在第二外显子的47位由编码苯丙氨酸的TTC(DRB1*1502)变为编码酪氨酸的TAC。结论在云南彝族样本中发现的DRB1*15Y2,其47位由TAC(酪氨酸)置换了相应于DRB1*1502的TTC(苯丙氨酸)。在我国这样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就HLA系统而言,可能还有更多新等位基因有待鉴定。这样有助于完善群体遗传资料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降低NKX3.1表达对雄激素依赖性前列腺癌细胞系(LNCaP)基因表达谱的影响。方法用表达NKX3.1 shRNA的质粒转染LNCaP细胞,经Northern blot和Western blot检测其干扰NKX3.1 mRNA和蛋白表达的效果,基因表达芯片法比较转染shRNA的细胞与转染空载体的对照细胞之间mRNA表达的差异。结果shRNA干扰可降低LNCaP细胞内NKX3.1蛋白的水平,可引起115种基因表达下调,114种基因表达上调;在严谨条件下进行功能聚类可得到与细胞凋亡相关、与糖代谢相关和与氨基酸代谢相关等共7个基因功能富集组。结论NKX3.1蛋白水平下调可引起LNCaP细胞基因表达谱的显著改变,其中一些基因表达的改变可能与NKX3.1的肿瘤调节活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AMACR,WDR19与前列腺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人口老龄化和环境污染,使各种肿瘤发病率普遍增高。据世界卫生组织预测。到2025年,全球将约有3亿人患癌症,并有2亿人因此死亡。我国癌症已列居各类死因之首,年均癌症新发病例约为200万人。上海地区前列腺癌发病率从1991年的2.9/10万迅速增长到2002年的12/10万,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成为上海10种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我国前列腺癌患者被确诊时,一半左右的病例已属晚期,大部分病例都有癌细胞转移,不仅失去了早期根治的机会,而且治疗预后情况很不理想,生存期也较国外的患者短。因此早诊断,早治疗是降低前列腺癌死亡率最有效的办法。  相似文献   
5.
6.
7.
李玉华  乔坤  刘媛媛  何华  林标扬  李扬  李润生 《生殖与避孕》2010,30(10):649-652,658
目的:探讨雄激素对前列腺癌细胞和组织中miR-204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前列腺癌细胞株(LNCaP、22RV1)和正常前列腺间质细胞(WPMY-1)在雄激素类似物R1881刺激下以及去势后不同时间的小鼠前列腺组织中miR-204表达量的变化。结果:在前列腺癌细胞LNCaP、22RV1中hsa-miR-204的表达量在雄激素刺激后下降了近2倍,而在去势小鼠的前列腺组织中,mmu-miR-204表达量增加了1.8倍。结论:miR-204受雄激素的负调控。  相似文献   
8.
吴刚峰  任煜  林标扬 《肿瘤学杂志》2018,24(10):1014-1018
摘 要:膀胱癌是泌尿生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具有高进展率、高发病率和死亡率以及高复发率特征。目前,针对膀胱癌早期诊断和预后监督缺乏有效的生物标志物。代谢组学作为系统生物学重要分支之一,尿液代谢组学在膀胱癌生物标志物筛选和鉴定等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已有大量文献研究报道了尿液代谢组学在膀胱癌中应用,并在尿液中筛选发现20多种膀胱癌代谢标志物。全文根据目前尿液代谢组学在膀胱癌中的研究进展,对尿液代谢组学以及发现的膀胱癌代谢标志物嘌呤与嘧啶、色氨酸、马尿酸、肉毒碱类和牛磺酸等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