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4篇
中国医学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 毫秒
1
1.
目的:观察真武汤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伴低T3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充血性心力衰竭伴低T3综合征患者6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2例。两组均予利尿、扩管、强心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另加用真武汤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FT3、FT4及TSH均优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组LVEF、E/A、LED、LVED、LVPWT、IVST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真武汤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伴低T3综合征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广州地区成人水痘患者流行病学、临床和实验室检查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92例成人水痘患者的流行病学、临床和实验室资料,选取同期30例儿童水痘患者作为对照。结果广州成人水痘患者多发生于秋冬季节(61.9%),白云区例数最多(40.2%),以学生为主(42.4%)。成人组(n =84)热程较长(P =0.033),咽痛、水泡伴发感染与累及口腔黏膜发生率均较儿童组明显升高(P =0.001、0.005、0.041),且皮疹以非向心性分布为主(P =0.006)。成人组合并肝炎发生率较儿童组高(54.8% vs 10.0%,P <0.001)。结论成人水痘患者临床表现不典型且病情较重,需注意并发症的防治。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估恩替卡韦对慢性HBV感染合并肺结核患者抗结核治疗中肝损伤的防治效果.方法 连续收集2011年1月至2012年5月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及广州市胸科医院慢性HBV感染合并初治肺结核患者102例.所有病例分为3组:A组33例,采用恩替卡韦联合抗结核治疗;B组29例,采用拉米夫定联合抗结核治疗;C组40例,为单纯抗结核治疗组.观察3组患者肝损伤、中止治疗发生率以及治疗前后肝功能和HBV DNA的变化情况.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A组2例(6.1%),B组6例(20.6%),C组22例(55.0%)出现肝损伤,3组间肝损伤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2.126,P<0.01),但A组与B组的肝损伤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3.024,P>0.05).A组1例(3.0%),B组3例(10.3%),C组15例(37.5%)在观察期间中止抗结核治疗,3组中止治疗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6.008,P<0.01),但A组与B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410,P>0.05).A组和B组患者接受抗结核治疗前后肝功能均无明显变化,C组接受抗结核治疗后ALT、AST水平均较A组和B组明显升高(Z=18.306,16.821,P<0.01).治疗前3组间HBV DNA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460,P>0.05),治疗后A组与B组的HBV DNA水平明显下降,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 =23.213,P<0.01).其中,治疗1个月后,A组病毒载量较B组下降明显(Z =8.109,P<0.01).结论 早期使用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可明显减少慢性HBV感染合并肺结核患者抗结核治疗过程中肝损伤的发生,确保抗结核治疗与抗HBV治疗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肝细胞HBV ccc DNA含量与血清HBV DNA、肝组织纤维化程度的相关性及在抗病毒治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48例未接受抗病毒治疗CHB患者(A组)和6例经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2a规律抗病毒治疗48周CHB患者(B组)进行肝组织活检以检测肝纤维化分期,并应用real time-PCR检测肝细胞HBV ccc DNA含量。分析A组患者肝细胞HBV ccc DNA与肝纤维化程度以及两组患者肝细胞HBV ccc DNA与血清HBV DNA相关性,分析B组患者HBV ccc DNA变化。结果肝细胞cccDNA及血清DNA水平均与肝组织纤维化程度呈负相关,但HBV ccc DNA相关性更强(r=-0.465,P=0.008)。肝细胞HBV ccc DNA与血清HBV DNA不存在相关性(r =0.057, P =0.418)。B组患者肝细胞HBV ccc DNA较对照组(自A组中选取性别、年龄及HBV DNA无差异患者共12例)显著下降,其中3例患者血清HBV DNA载量低于检测下限,但肝细胞仍可检出HBV ccc DNA。结论肝细胞HBV ccc DNA与肝纤维程度呈负相关,而血清HBV DNA水平不能反映肝内病毒复制的程度。CHB患者抗病毒治疗需要长期进行才可能完全清除肝细胞内HBV ccc DNA。  相似文献   
5.
患者男,51岁,因"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6年,肌酸激酶升高1个月余"于2011年6月22日入住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肝病科.患者曾在2005年体检时发现HBsAg阳性、转氨酶升高,定期于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门诊复诊并口服护肝降酶药物治疗,但转氨酶仍反复异常,查血清HBV DNA1.82×108 U/mL,遂于2008年3月起服用阿德福韦酯(10 mg/d)抗病毒治疗并按时规律服药.经治疗后于2008年12月9日开始定期检测HBV DNA,结果均低于检测下限(<500 U/mL).2011年5月发现血清肌酸激酶(CK)进行性升高(5月10日:1727 U/L,6月10日:2152 U/L,6月21日:2745 U/L).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ALT、HBV DNA以及血清纤维化标志物透明质酸(HA)、层粘连蛋白(LN)、Ⅲ型前胶原肽(PⅢP)、Ⅳ型胶原(CⅣ)与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程度的关系。方法检测281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ALT、HBV DNA和纤维化标志物(HA、LN、PⅢP及CⅣ)的水平,并行肝活检检测肝组织病理纤维化分期。结果 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 DNA水平较低、纤维化程度较高。HBeAg阳性患者纤维化程度与HBV DNA呈负相关(r=-0.251,P<0.001),S≥3组水平最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纤维化程度与PⅢP水平呈正相关,其水平随着纤维化程度的加重而明显升高。结论 PⅢP水平可能作为评估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纤维化程度的血清学指标,血清HBV DNA与肝脏纤维化严重程度的关系仍需进一步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