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5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6篇
预防医学   6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4篇
  2022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实时超声对阑尾周围脓肿的诊断价值。方法:对4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阑尾周围脓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超声特点。结果:超声表现为阑尾区低无回声或混合性回声包块,其中25例阑尾腔内有粪石;19例阑尾周边有积液;11例肠间隙及右侧髂窝可见积液;15例阑尾区周边腰大肌、软组织伴发增厚;8例阑尾区腹膜增粗增厚;6例阑尾邻近肠腔扩张形成完全性或不全肠梗阻。结论:实时超声在阑尾周围脓肿的检查中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无国界医生及广西壮族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AIDS免费综合治疗关怀项目(以下简称项目)3年治疗结果及面临的挑战.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12月-2006年12月随访的432例接受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患者的治疗结果.结果 成年患者病死率为6.5%,失访率为2.8%.接受治疗9~15个月和21~27个月的患者,CD+4T细胞计数增长分别为147个/μl和246个/μl.2006年3月-12月进行的治疗依从性评估显示,95.9%的患者依从性≥95%.在接受HAART的30例儿童中,4例(13.3%)死亡,抗病毒治疗后9~15个月CD+4T细胞计数平均增长值为673个/μl;治疗后21~27个月CD+4 T细胞计数平均增长值为658个/μl.148例静脉注射吸毒者(IDU)或既往IDU接受了HARRT,其病死率和失访率与非IDU人群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rank test,P=0.91).结论 联合抗病毒治疗取得了很好的中期治疗结果.完全免费的关怀和治疗、对患者强有力的咨询和支持是项目成功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湿润烧伤膏对阑尾炎术后切口感染的治疗作用.方法 对78例阑尾炎术后切口感染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根据创面处理方法分为两组,治疗组共40例,采用湿润烧伤膏进行切口换药,对照组共38例,采用生理盐水进行切口换药.结果 治疗组较对照组切口感染控制快,愈合快,治疗组的愈合时间为(15.84±2.58)d,而对...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充分的下腹部准备在女性盆腔CT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78例行盆腔CT检查的女性患者,59例检查前做了充分的下腹部准备工作(A组),19例未做准备(B组),观察2组CT图像特点。结果 A组中盆腔内肠腔、肛管、阴道、膀胱及周围组织结构显示清晰者53例,一般者5例,不清者1例。B组中显示清晰者0例,一般者5例,不清者14例。A组CT影像显示质量明显优于B组。结论女性行盆腔CT检查前做好肠道准备、阴道填塞及膀胱充盈这些下腹部的准备工作,可明显提高影像显示质量及诊断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5.
傅仲伯  杨宇宁 《职业与健康》2010,26(24):3053-3054
<正>阑尾周围脓肿是急性阑尾炎的常见并发症之一,本院于2006年2月—2010年2月应用在CT引导下双针法经皮穿刺冲洗治疗,同时配合抗生素治疗阑尾周围脓肿98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CT引导下双针法经皮穿刺冲洗加抗生素治疗阑尾周围脓肿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治疗组给予CT引导下双针法经皮穿刺冲洗治疗,同时给予静脉点滴两联抗生素及对症治疗;对照组仅给予静脉点滴两联抗生素及对症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治愈例数、治愈率、脓肿消退的平均时间及平均住院时间。结果治疗组的疗效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脓肿消退时间及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1),且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CT引导下双针法经皮穿刺冲洗加抗生素治疗阑尾周围脓肿是一种操作简单、创伤很小、安全有效、可明显缩短病程的重要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8.
目的 对急诊危重患者采用经鼻气管插管和经口气管插管方法对治疗预后的影响进行比较和分析.方法 随机选择2010年11月-2012年1 1月在我院EICU接受治疗需要行有创机械通气的急诊危重患者78例,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将患者随机分为经鼻气管插管(BC)组和经口气管插管(KC)组两组,其中BC组有40例患者,KC组有38例患者,对两组患者的行插管后的并发症情况、拔管情况以及死亡情况等预后进行统计和比较.结果 BC组患者有2例出现口鼻腔溃疡,2例出现院内感染,还有3例为气囊漏气或痰痂阻管,KC组有21例出现口鼻腔溃疡,10例出现院内感染,5例出现气囊漏气或痰痂阻管,两组在口鼻腔溃疡和院内感染率相比,P<0.05,差异具统计学意义;BC组患者死亡8例,KC组患者死亡11例,两组相比,P>0.05,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在治疗过程中,BC组存活患者有3例患者强烈要求拔管或者自动拔管,KC组存活患者有12例强烈要求拔管或者自动拔管,两组比较,P<0.05,差异具统计学意义.结论 与经口气管插管相比,经鼻气管插管固定的稳定性较好,插入器官后维持的时间较长,口腔护理时间短且效果好,能够有效减少吸入性感染的发生率,建议在急诊危重患者的抢救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赵琳  杨宇宁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22(11):1221-1222,1243
目的观察地佐辛不同时间给药联合罗哌卡因超前镇痛应用于腹腔镜子宫切除术后镇痛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将80例择期行腹腔镜子宫切除术患者(ASA分级Ⅰ~Ⅱ级)随机分为A、B、C、D 4组,每组20例。均采用静吸复合全身麻醉,并在切皮前切口周围予0.5%罗哌卡因阻滞、术毕拔套管时盆腔喷洒0.25%罗派卡因15 mL联合镇痛。A组于麻醉诱导前静脉滴注地佐辛0.1 mg/kg;B组于妇科腹腔镜手术结束前30 min子宫切除后残端缝合时静脉滴注地佐辛0.1 mg/kg;C组于手术结束前15 min静脉滴注地佐辛0.1 mg/kg;D组不给予地佐辛。记录各组拔管后5 min的改良OAA/S评分和BCS评分;并记录术后0.5,2,6,12 h患者在安静和咳嗽状态下的VAS评分;记录术后清醒时间、术后自主呼吸恢复拔管时间、苏醒期躁动程度例数、术后留室时间、麻醉性镇痛药的使用情况、不良反应情况等。结果 A、B、C组各个时间点镇痛效果VAS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与D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A、B、C组术后躁动例数明显少于D组(P均<0.05);A、B、D组患者术后拔管时间、留手术室时间明显短于C组(P均<0.05)。结论静脉滴注地佐辛0.1 mg/kg联合罗哌卡因局麻超前镇痛应用于腹腔镜子宫切除术镇痛效果确切,其中妇科腹腔镜手术结束前约30 min子宫切除后残端缝合时静脉滴注地佐辛0.1 mg/kg较为安全,对患者呼吸、苏醒影响较小,且镇痛效果佳。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系统化护理对骨外固定支架治疗四肢长管状骨骨折的临床效果、心理状态及预后。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6年6月本院接收的四肢长管状骨骨折患者13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对照组和研究组,各65例。两组均以施行骨外固定支架手术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研究组采用系统化护理。比较两组护理前后的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及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护理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护理后,两组HAMD、HAMA评分均低于护理前,且研究组均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优良率为96.92%,高于对照组的73.8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3.869 1,P=0.000 0);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15%,低于对照组的26.1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598 1,P=0.001 9)。结论:系统化护理对骨外固定支架治疗四肢中长管状骨骨折的效果佳,能改善患者不良心理状态及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