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2篇
综合类   2篇
眼科学   4篇
药学   4篇
  2016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5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 比较刀片法、玻璃棒法、消化液吹打法和自制刮匙四种方法祛除羊膜上皮细胞的效果.方法 33片羊膜随机分为A、B、c、D四组,分别采用四种方法祛除上皮,置显微镜下观察,比较各组的去上皮效果及破损情况.结果 A组刀片法和D组自制刮匙法的残留细胞率较低,分别为0和8.33%.A组刀片法的破损率为71.43%;B组玻璃棒法和C组消化液吹打法的残留细胞率较高,分别为66.67%和62.50%.结论 自制刮匙祛除法和刀片法祛除羊膜上皮细胞的效果明显优于玻璃棒法和消化液吹打法,但刀片法的羊膜破损率高,故自制刮匙祛除法是较理想的去上皮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索神经生长因子(NGF)对培养的人巩膜成纤维细胞(HSF)生长及胶原蛋白合成的影响。方法采用MTT比色法和流式细胞仪(FCM)分析技术,观察不同质量浓度NGF(10、25、50、100、200ng/ml)对HSF增殖和细胞生长周期的影响,氯胺T法检测胶原蛋白。结果NGF能促进HSF增殖,呈剂量依赖性,质量浓度为100ng/ml时作用最明显。NGF作用后,HSF的G0~G1期百分比降低,而S期百分比显著升高,增殖指数增高。NGF对HSF的胶原合成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并呈剂量依赖性。结论外源性NGF可以促进体外培养的HSF增殖及胶原合成。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4批次血清活力检验与结果分析,介绍和评价极限稀释(LD)细胞克隆形成实验方法用于血清活力测定的实用性与优缺点。方法将检验细胞作极限稀释,极限值为13,使克隆单位内平均13个细胞,然后加入不同浓度的检验血清组,每1个浓度为1个克隆组,每组50个左右克隆单位;克隆培养5~7d左右,计数克隆阴性单位数。应用泊松分布函数处理实验数据,确定血清活力等级。结果用LD细胞克隆形成实验方法比较准确地测出4批次血清的活力:FBS-1活力等于Ⅱ级,Ⅲ级〉FBS-2活力〉Ⅳ级,FBS-3等于Ⅲ级,FBS-4无活力。结论LD细胞克隆形成实验方法用于检验血清活力,能准确反映血清活力状况,有较大的优势。  相似文献   
4.
郑州市金水区小学生视力状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调查郑州市金水区7~12岁小学生视力状况及屈光不正的患病情况,为小学生视力保健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横断面调查研究,分层整群抽样方法,以学校为单位,随机抽取郑州市金水区3所小学,对抽样学校内的1~6年级在校学生进行普查,共调查7845名学生。眼部检查包括裸眼视力、矫正视力、眼前节、眼底、眼压及眼位检查,并对任意一眼或双眼裸眼视力<1.0且眼压正常的儿童进行睫状肌麻痹验光。结果 实际受检学生7681名,应答率为97.91%。裸眼视力在7~8岁呈现逐年增加趋势,两两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9~12岁时裸眼视力视力呈现逐年下降趋势,两两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任一眼裸眼视力≤0.5者占总人数37.39%,并且随着年龄增长,视力低下人群所占比例逐渐加大(7岁15.25%、8岁18.35%、9岁31.67%、10岁42.96%、11岁51.73%、12岁60.03%)。接受睫状肌麻痹后验光的小学生中,近视的总患病率为38.58%,远视的总患病率为4.84%。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近视眼的等效球镜度与年龄呈显著正相关(r=1.769,P<0.01);远视眼的等效球镜度与年龄呈显著负相关(r=-0.923,P<0.01)。受检的视力损伤者中屈光不正占86.40%,弱视占12.40%,沙眼导致的角膜混浊占0.03%,其他原因导致的角膜混浊占0.31%,白内障占0.44%,视网膜疾病占0.19%,其他致病原因占0.25%。结论 郑州市金水区7~12岁小学生视力损害的主要原因是近视,9岁是正视向近视转变的高敏年龄。  相似文献   
5.
不同移植术治疗翼状胬肉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比较新鲜人羊膜移植、保存人羊膜移植、自体带角巩膜缘干细胞的结膜瓣移植及异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联合羊膜移植治疗翼状胬肉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96例202眼翼状胬肉患者随机组合分为A、B、C、D组。A组70眼行翼状胬肉切除联合新鲜羊膜移植术;B组75眼行翼状胬肉切除联合保存人羊膜移植术;C组39眼行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带角巩膜缘干细胞的结膜瓣移植术;D组18复发性翼状胬肉不适宜提供自体角膜缘而采用异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联合羊膜移植术。术后随访6-12个月,对各组术后行动态观察及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A组70眼术后复发16眼,复发率为22.86%;B组75眼术后复发17眼,复发率为22.67%;C组39眼术后复发3眼,复发率为7.69%;D组18眼术后复发5眼,复发率为27.78%;A组与B组比较(χ2=3.33,P>0.05);A组与C组比较(χ2=4.003,P<0.05);A组与D组比较(χ2=0.18,P>0.05);B组与C组比较(χ2=6.84,P<0.05);B组与D组比较(χ2=0.21,P>0.05);C组与D组比较(χ2=3.89,P<0.05);A组与C组、B组与C组、C组与D组具有显著差异性。结论自体自体带角巩膜缘干细胞的结膜瓣移植是目前治疗翼状胬肉较理想的手术方法。而异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联合羊膜移植术后胬肉复发的主要原因是免疫排斥反应。  相似文献   
6.
圆锥角膜(keratoconus)是一种以角膜扩张为特征,致角膜中央部向前凸出呈圆锥形,产生高度不规则近视散光和不同视力损害的原发性角膜变性疾病.早期仅表现为单纯近视或规则散光,随着圆锥角膜的发展,不规则散光进一步增加,晚期可出现角膜水肿或瘢痕形成,视力严重障碍.我科2004-2006年共收治圆锥角膜患者42例(50眼),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硅油注入治疗复杂性视网膜脱离手术所引起的并发症及其原因。方法 :对 88例施行硅油注入术的视网膜脱离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进行临床观察分析。结果 :术后 6 4例发生并发症 ,其中白内障 39例 ,39只眼 ,占 6 0 .94% ,继发性青光眼 7例 ,7只眼 ,占 10 .94% ,硅油乳化 5例 ,5只眼 ,占 7.81% ,角膜变性 2例 ,2只眼 ,占 3.13 % ,视网膜再脱离 5例 ,5只眼 ,占 7.81% ,硅油注入前房 6例 ,6只眼 ,占 9.37%。引起并发症的主要原因有 :原裂孔封闭不良 ,新裂孔形成及硅油注入后促使网膜前膜增殖 ,引起一系列的并发症发生。结论 :严格控制适应症 ,尽量选用高纯度、高粘滞度的硅油 ,妥善处理好术后并发症 ,可减少硅油注入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背景目前严重的致盲性眼表疾病的治疗方法主要是自体或异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但存在着供体材料来源有限、术后免疫排斥等问题。体外培养角膜缘干细胞用于成为研究热点,优化其培养方法是提高培养效率的前提。目的以共焦显微镜作为指导进行取材,对人角膜缘干细胞进行体外培养和鉴定,为构建人角膜缘干细胞植片奠定基础。方法应用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对10例10眼白内障术前检查的患者行全角膜及角膜缘分区扫描,记录角膜及角膜缘上皮层、前弹力层图像,对所有检查资料进行研究分析。依据共焦显微镜对角膜缘上皮层的结构分析,对眼库提供的正常供体角膜缘组织进行取材,实验共分6批取组织进行培养,共接种103张组织块。用组织块培养法、以羊膜为载体进行体外培养,分别在培养的第5天、第10天利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测p63蛋白、细胞角蛋白19(CKl9)和角蛋白3(K3)及involuerin蛋白的表达对培养细胞的表型进行鉴定。结果共焦显微镜扫描显示,角膜缘上皮层细胞聚集成细长条索,呈栅栏状外观,其间可见大量高反光颗粒状物质;在基底部扫描时观察到“细胞岛”样现象;角膜缘部位斜切面观察可见上皮层下有排列整齐的乳头状突起。接种的103块组织块中出膜生长74块,平均出膜率为(68.62±16.94)%,平均出膜时间为(5.83±2.04)d,第3批和第6批组织块的出膜率明显高于第2批和第4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O.05)。第4批和第6批组织块的出膜时间明显长于第1、2、3、5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培养的第5天和第10天,角膜缘干细胞表达p63蛋白的阳性细胞比例分别为4.05%和36.52%,CK19阳性细胞比例分别为26.07%和40.55%,K3的阳性细胞比例分别为57.88%和40.81%,表达involucrin蛋白的阳性细胞比例分别为64.66%和59.19%。结论在共焦显微镜引导下选取角膜缘组织进行角膜缘干细胞培养结果可靠,羊膜作为载体可以使体外培养的人角膜缘干细胞良好生长。  相似文献   
9.
31例羟基磷灰石眼台植入术病人的护理杜连心王云杰(河南省人民医院眼科郑州市450003)很多眼病,特别是严重的眼外伤,需做眼球摘除术,但术后并发眼部畸形较多,如下睑板沟凹陷、下睑缘下沉,义眼陷没、呆滞、不能转动,义眼滑脱等畸形综合征。以往采用多种材料...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以人羊膜为载体培养的角膜缘干细胞,自体及异体移植治疗全角膜缘干细胞缺损。方法制作兔眼角膜缘干细胞完全缺损3个月的模型。实验动物随机分为自体移植组和异体移植组,前者取对侧眼角膜缘组织,后者取异体兔眼角膜缘组织,均以去除上皮细胞的羊膜基底膜为载体,培养12d后行角膜缘干细胞羊膜移植术。术后观察3个月,以角膜上皮染色、角膜浑浊和新生血管3项指标进行临床疗效评定,通过病理检查评估术后角膜上皮修复情况,印迹细胞学检查移植前后角膜上皮的细胞表型。结果体外培养的兔角膜缘干细胞可在羊膜上粘附生长并增生,体外培养12d可形成复层。自体移植组和部分异体移植组术后角膜上皮逐渐愈合,透明度提高,基质细胞浸润减轻,新生血管减退或消失。印迹细胞学检查显示:移植前角膜上皮细胞PAS阳性,而移植后转为阴性;组织病理学显示:移植前角膜上皮大部分缺损,移植后呈现角膜上皮结构。部分异体移植组术后出现了免疫排斥反应。结论兔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羊膜移植术可重建眼表;免疫排斥反应仍是异体角膜缘干细胞羊膜移植术失败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