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6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5篇
综合类   8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6篇
  2024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1 毫秒
1.
目的研究多排螺旋CT容积扫描不同重建算法对肋骨隐匿性骨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94例肋骨隐匿性骨折患者的首次胸部CT图像,所有病例均采用8种重建算法(软组织、标准、胸部、肺、精细、骨、骨+、边缘),图像后处理采用多平面重组(multi-planar reconstruction,MPR)及曲面重组(curved planer reconstruction,CPR)。结果194例胸部外伤中,隐匿性骨折521处,8种重建算法分别检出隐匿性骨折处为(362、378、401、419、467、507、495、472),其中骨及骨+两种重建算法检出率最高,分别为97.3%、95.0%,两种重建算法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工作中选用骨或骨+重建算法有利于提高肋骨隐匿性骨折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例检出动脉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临床手术证实为颅内动脉瘤的20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行头颅常规扫描及CTA检查。血管重建采用最大密度投影(M IP)和容积再现技术(VR)。结果20例患者经CTA检出动脉瘤共计28个,其中4例患者系多发动脉瘤,其余16例患者为单发。瘤体直径最大40mm,最小的为1.5mm。结论16层螺旋CT的CTA对动脉瘤检出率高,快速、无创、经济,可以作为诊断动脉瘤的首选方法,尤其适用于急诊短期内不能行DAS检查的患者。  相似文献   
3.
脑功能成像技术在临床医学研究中已得到广泛应用,尤其在脑损伤、慢性神经疼痛综合征、认知功能障碍及精神疾病方面,研究者可以在获得大量脑部图像结构信息的同时判读受试者的内部隐私。随着神经影像数据集的建立和扩大,未来有可能进一步读取人类所有脑部活动隐私信息,辅以云数据处理及各类人工智能预测模型建立,已严重涉及伦理学的尊重原则和安全性原则等。本文主要讨论现阶段脑功能成像技术临床应用中的知情同意权及数据安全性等问题,并提出应用规范及保护原则。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多层螺旋CT(MSCT)对肺炎型肺癌的影像及病理特征,提高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35例肺炎型肺癌的CT及临床资料,观察病灶分布及影像学表现,再由MSCT后处理软件进行分析。结果影像学特点为:磨玻璃密度影;片结影;肺叶、肺段实变阴影;空泡及蜂窝状阴影;上述影像混合型阴影。病理类型有:肺腺癌、肺鳞癌、细支气管肺泡癌、肺小细胞癌、肺低分化癌。结论肺炎型肺癌CT表现多样性,但其动态影像学亦有一定特征性,一定程度上反映其病理变化过程。通过MSCT各种成像技术的不同重点显示病变,可提供较明确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头颅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在预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脑内血肿扩大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7例高血压脑出血血肿扩大患者的初诊头颅CT平扫及增强扫描影像资料,观察初诊头颅CT检查脑内血肿发生部位、血肿形态及血肿密度,记录"点征"发生位置、多少,观察有无动脉瘤、血管畸形等。结果 47例脑内血肿扩大患者发生丘脑35例(74.5%),外囊区9例(19.1%),枕叶2例(4.2%),额叶1例(2.1%)。脑内血肿形态不规则44例(94%),血肿密度不均匀28例(59.5%),点征检出34例(72.3%),其中动脉期检出28例,静脉期检出5例,4例为多处点征;有3例(6.3%)血肿密度均匀、形态规则,未发现点征;血管畸形并出血1例,Willis环动脉瘤3例。结论通过对脑内血肿发生部位、形态、血肿密度及双期增强扫描点征的观察,可以有效预测脑内血肿扩大,对临床治疗提出指导性意见。  相似文献   
6.
评价分离团注技术64排CT尿路成像(CTU)检查全泌尿系统显示情况,分析总结其临床价值。将64排CTU检查患者60例随机分成单次团注技术组和分离团注技术组,将延迟扫描图像进行三维重组,比较2组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单次团注组30例中全尿路显示良好26例,满足诊断3例,不能诊断1例;分离团注组30例中全尿路显示优27例,显示良好2例,满足诊断1例。分离团注组尿路图像质量优于单次团注组,分离团注组减少一次扫描,因此辐射剂量明显减少。分离团注技术在64排CTU检查中,可以减少伪影得到更优质的尿路图像,病变显示更清晰,并有效降低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7.
急性单纯骨髓挫伤的MRI表现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单纯骨髓挫伤的MRI表现特点。方法对X线平片及多层螺旋CT检查均未见异常的63例骨髓挫伤的MRI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总结其表现特点。结果本组MRI检查63例中,膝关节35例,脊柱28例;其MRI表现为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在STIR及T2*WI上病灶与正常骨髓组织的对比度更高。在长骨灶病呈长斑片地图样,其长轴大体与应力骨小梁走行相一致;在脊柱椎体病灶表现为分布于椎体中央或近终板区的呈横形小片条带状,与椎体应力骨小梁排列垂直。结论MRI能清楚的显示急性单纯骨髓挫伤的病变部位、范围及严重程度,并且病变的形态特点及分布与局部骨髓的营养血管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原发性胆囊癌及其转移途径的CT、MRI表现,评价CT结合MRI诊断胆囊癌转移途径的优势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6例胆囊癌并伴有转移的患者,将其CT、MRI表现总结分析,研究两者相结合对胆囊癌转移途径的诊断价值。结果:胆囊癌转移途径主要分为直接侵犯、淋巴转移、血行转移、胆管内转移及腹腔内种植转移。CT、MRI的结合应用对其原发灶及转移灶的诊断有极高的准确性。结论:CT、MRI相结合能较为准确地对原发灶及转移灶进行诊断及分型,并能准确地描述和评价胆囊癌的扩散程度及浸润范围。  相似文献   
9.
患者男,52岁,因"右腰部胀痛1个月"就诊.查体:右中上腹扪及巨大包块,质中等,双侧肋脊角无叩击痛.MSCT:肝肾间隙可见直径约15 cm类圆形等密度肿块,病灶中心可见片状低密度区,肝右叶受压向前推移,肿块边界清楚,有包膜,其上极与肝右后叶分界清,右肾上腺未见显示;增强扫描呈明显不均匀强化,并见条状血管影,中心低密度区无强化.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MSCTA在主动脉夹层中的成像方法及应用价值。方法分析25例经手术证实的主动脉夹层的MSCTA表现。图像重建层厚1.25mm,间隔1.2mm。后处理技术包括采用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法(MIP)和容积再现(VR)等技术。结果MSCTA能清晰显示主动脉夹层的范围、内膜片的形态、破口的位置、真假腔和附壁血栓以及与周围大血管的关系。结论MSCTA成像技术成熟,图像后处理技术多,能够快速、准确、简便及多层次显示主动脉夹层,可以作为诊断主动脉夹层的首选影像学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