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内科学   2篇
综合类   2篇
中国医学   3篇
  2021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1.
脂联素与胰岛素抵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脂肪组织是重要的内分泌器官,能以旁分泌、自分泌和内分泌方式产生生物活性因子或因子样分子,称为脂肪细胞因子,包括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三针万向外固定架对老年性股骨颈骨折固定的稳定性,将实验的2具尸体分成4个标本,随机分成4个组,即空白对照组、三翼钉固定组、三针万向外固定架固定组、加压空心螺丝钉固定组.分别用以上3种固定方法固定,然后在日本岛津AG-10TA自动控制电子万能试验机上进行压缩和悬臂弯曲实验,在K50型扭转试验机上进行扭转实验.实验结果表明三针万向外固定架固定股骨颈骨折具有较好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3.
鼻腔鼻窦纤维血管瘤的CT、MRI表现及鉴别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鼻腔鼻窦纤维血管瘤的影像学表现,探讨影像学对该部分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减少误诊。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0例鼻腔鼻窦纤维血管瘤的临床和影像资料。术前常规平扫及增强扫描,对照分析影像表现和组织病理表现。结果鼻腔鼻窦纤维血管瘤中老年多发,临床表现可为鼻塞、涕中带血或鼻出血。肿瘤可有伪膜,肿瘤内可有出血、囊变、钙化,增强扫描多有较明显强化,部分可见多发小斑片状明显强化,病灶较大时可压迫周边骨质引起吸收破坏。结论鼻腔鼻窦纤维血管瘤少见,误诊率高,但影像学有一定特征性,有重要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4.
人体腰椎后纵韧带蠕变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维持脊柱稳定的基本单位是活动节段,也叫脊柱功能单位,是能反映脊柱生物力学性质的最小单位,同时也是维持脊柱稳定的基本单位.后纵韧带作为脊柱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对于脊柱稳定起着重要作用.韧带损伤或病变极易丧失脊柱的稳定性.Werne[1]曾对枕寰枢椎屈曲活动作了研究,发现切除项韧带之后的活动范围增大,如将翼状韧带切除,则将造成枕骨脱位.后纵韧带在人体屈曲过程中与椎间盘一样起着缓冲和平衡载荷的作用.鉴于临床的实际需要,作者对人体腰椎后纵韧带L3~5进行蠕变实验研究,得出了蠕变曲线和数据.对8个试样蠕变数据进行曲线拟合,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与肝细胞癌患者肝切除术后复发相关的血清学指标,构建复发预后模型以评估患者是否适合采用姑息性肝切除手术。方法共纳入了2009年2月—2013年7月于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接受肝切除术并进行随访的肝细胞癌患者111例。收集患者的基本资料,根据患者在随访期间内是否复发分为复发组和未复发组。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log-rank检验比较差异。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采用Cox回归分析,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判断预测效能。结果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AFP、ALP、GGT、FIB低值组及人B-淋巴细胞趋化因子1(CXCL13)高值组患者的中位复发时间更长(P值均<0.05)。AFP[HR(95%CI)=1.69(1.03~2.79),P=0.039]、GGT[HR(95%CI)=1.89(1.14~3.14),P=0.014]和CXCL13[HR(95%CI)=0.54(0.33~0.89),P=0.015]为与肝切除术后复发相关的独立因素。基于其构成的预后指数:PI=0.526×AFP+0.637×GGT-0.616×CXCL13,预测姑息性切除术后0~3个月内复发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7,灵敏度为93.75%,特异度为63.64%,但对0~6个月(AUC=0.68)及更长时间的预测效能明显下降,对姑息性切除的复发预测效能显著高于根治性切除。结论基于CXCL13、AFP和GGT构建的预后模型可用于评估患者采用姑息性肝切除术后的早期复发风险,有助于临床医生依据患者获益情况作出诊疗决策。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骨转移的预后相关因素和生存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3年6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78例非小细胞肺癌骨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Kaplan-Meier法估计1年和2年生存率,单因素分析采用Log-rank时序分析筛选预后的影响因素,多因素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一步确认独立影响因素。结果非小细胞肺癌骨转移的中位生存时间为10.5个月,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显示1年和2年生存率分别为48.7%和15.4%。单因素分析显示ECOG评分、病理类型、骨以外的其他部位转移、化疗及分子靶向治疗与预后相关(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ECOG评分、病理类型、骨以外的其他部位转移、化疗及分子靶向治疗为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体能状况好、腺癌、单纯骨转移、接受化疗及分子靶向治疗的非小细胞骨转移患者预后更好。  相似文献   
7.
刘柏龄(1927-),男,汉族,吉林扶余人,出身于中医世家,随叔父刘秉衡老中医学习,尽得家传。1956年毕业于吉林省中医学校。现任长春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主任医师、研究生导师,国家500位名老中医之一,全国第一、二、三批继承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指导老师,美国国际中医药学院授予荣誉博士学位。兼任中华骨伤医学会终身荣誉会长、世界中医骨科联合会资深主席、中华中医药学会骨伤科分会顾问,全国高等中医院校骨伤教育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美国世界骨伤专家协会副主席,美国世界健康组织协会常务理事,《中医正骨》杂志顾问,《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副主任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客座研究员,中国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规划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吉林省高级卫生技术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术委员会暨学位委员会委员等。刘教授从医60余年,长期致力于骨伤疑难病的研究,取得科研成果9项。主持研发“骨质增生丸”、“风湿福音丸”、“健骨宝胶囊”、“壮骨伸筋胶囊”、“接骨续筋片”、“复肢胶丸”、“汉热垫”和“药炷灸”等。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主编《中医骨伤科各家学说》、《中医骨伤科学》等著作18部。曾多次应邀赴美国、新加坡、德国、法国、日本、马来西亚等国家及中国香港等地区讲学、考察,大力弘扬中国传统医学,对中医学走向世界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