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6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国产氨溴索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疗效观察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 探讨国产氨溴索氯化钠注射液的l临床疗效。方法 将80例有咳嗽咳痰症状的患者随机分为氨溴素组和必嗽平组,氨溴索组静脉滴注氨溴索,每日2次;必嗽平组:饭后口服必嗽平16mg/次,每日3次,疗程2周,对比两者的l临床疗效,并注意观察氨溴索组的副作用。结果 氨溴索组4J0例,其中显效25例,有效14例,无效l例,总有效率为97.5%;必嗽平组4J0例,其中显效15例,有效17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80.O%,氨溴索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必嗽平组(P〈O.05)。结论 国产氨溴索氯化钠注射液是一种十分有效的祛痰、止咳药物。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 比较超声心动图与肺动脉导管测量肺动脉收缩压(PASP)在急性中高危肺血栓栓塞症(PTE)血管内介入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20年2月滨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31例急性PTE患者临床资料。其中中危21例,高危10例,均伴有下肢不同部位深静脉血栓形成。所有患者介入术前均接受经胸超声心动图和DSA下肺动脉导管直接测量PASP,并序贯接受临时腔静脉滤器置入、肺动脉吸栓及导管接触溶栓,回收滤器时肺动脉导管复测PASP,次日或出院前超声心动图复测PASP。采用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描述超声心动图与肺动脉导管测量PASP值间相关性,配对t检验比较介入术前后两者测得PASP值变化。结果 31例患者介入术后肺栓塞症状均消失,25例血栓完全清除,6例大部分清除。平均溶栓时间(4.65±1.17) d,平均住院时间(10.55±1.89) d。治疗期间1例患者牙龈出血,未发生其他严重并发症。超声心动图测量与肺动脉导管实时直接测量PASP间具有显著相关性(术前r=0.99,P<0.05;术后r=0.67,P<0.05)。超声心动图、肺动脉导管测得介入术前后PASP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9.79,P<0.05;t=11.64,P<0.05)。术前肺动脉导管测压值高于超声心动图(t= 5.34,P<0.05),术后测压值低于超声心电图组(t=4.21,P<0.05)。结论 介入治疗急性PTE患者效果显著。超声心动图与导管测量PASP值虽略有偏差,但有显著相关性。超声心动图无创测量PASP,可为介入治疗效果评估、预后分析、随访观察提供重要临床依据。  相似文献   
3.
1 病例资料 男,60岁.因反复咳喘8年,加重十余天入院.8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咳嗽、咳白色黏痰,偶有黄痰,严重时伴胸闷、喘憋,好发于冬、春寒冷季节及受凉后,每年发作1~3次,每次持续10 d至数月,予抗感染、平喘治疗可缓解,缓解期可从事一般体力活动.  相似文献   
4.
患者男,59岁.因无明显诱因咯血10余天于2010年8月9日入院,多为痰中带血,偶有咯血.无发热、胸痛,无心悸及心前区不适,无全身皮疹及疱疹,无鼻衄及牙龈出血,无呕血及黑便.患者饮食和睡眠、二便如常.  相似文献   
5.
2004年8月~2007年12月,我们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低分子肝素钠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机械通气患者拔管前进行漏气实验在判断上气道狭窄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15例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60例和对照组55例,观察组在拔管前进行漏气实验,漏气实验阳性(漏气量<140 ml)时评估拔管可能出现的风险并采取相应措施,漏气实验阴性(漏气量>140 ml)时拔除气管插管;对照组按传统方式评估后拔除气管插管。比较两组患者气道狭窄发生率及主要变量,分析发生气道狭窄的原因,评估漏气试验对预测气道狭窄的价值。结果:观察组气道狭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气囊压力、MV时间、再置管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气道狭窄发生与喉头水肿、肿瘤、喉梗阻、气道痉挛、分泌物阻塞、原发性气道疾病等因素相关(P<0.05,P<0.01)。结论:漏气试验对预测上气道狭窄结果具有临床参考价值,可预防拔管后的气道阻塞、再次插管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8.
李凯述  张颖  高秋玲  李燕燕  李超  王雯  常刚 《中国医药》2012,7(9):1077-1078
目的 评价盐酸右美托咪定在支气管镜检查中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在我院住院行支气管镜检查的患者100例,将其随机分为无痛组和普通组,各50例,普通组仅常规使用利多卡因咽喉部局部麻醉加肌内注射地西泮,无痛组在上述咽喉部局部麻醉基础上术前缓慢静脉注射右美托咪啶0.5 μg/kg,随后以0.1~0.5 μg/(kg·h)速率维持.比较2组患者在检查前、中、后的平均动脉压(MAP)、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呼吸频率的变化和检查中的不适反应及检查后对支气管镜检查的满意度.结果 无痛组检查中MAP、HR分别为(88±5)mm Hg、(76±15)次/min,普通组分别为(92±4) mm Hg、( 80±2)次/min,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痛组患者的满意度为98% (49/50),普通组患者的满意度为40%(20/5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应用盐酸美托咪定进行电子支气管镜检查,是一种安全、有效、舒适性好、无明显呼吸抑制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盐酸戊乙奎醚在慢性阻塞性肺病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目的评价盐酸戊乙奎醚(长托宁)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43例AECOPD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3例,对照组20例,治疗组肌注长托宁。分别测定两组患者用药前后不同时间最大呼气流速(PEF)、第1秒用力呼气量(FEV1),同时观察用药前后症状、体征、动脉血气的变化及药物副作用。结果用药后FEV1和PEF改善,FEV1平均增加295ml(P<0.000),PEF改善最高达37L/min(P<0.000)。呼吸频率在用药30min后明显减慢(P<0.01),与对照组比较在第3天最为明显。心率减慢出现在第2天后(P<0.01)。咳嗽、咳痰量、气促、肺部口罗音评分在用药后出现改善,第3天评分值最低(P<0.01)。动脉血气在用药后明显改善,PaO2上升18mmHg(P<0.000),PaCO2平均下降7mmHg,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患者的药物副作用为口干,有2例出现轻度阿托品过量症状。结论长托宁能改善中、重度AECOPD患者的症状、体征及肺功能,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氨基糖苷类药物与其他抗鲍曼不动杆菌药物联合应用时,在缩小抗菌药物对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突变选择窗的作用。方法选择阿米卡星、妥布霉素及奈替米星3种氨基糖苷类药物,同时选择4种临床常用的抗鲍曼不动杆菌药物:头孢哌酮-舒巴坦、亚胺培南-西司他丁、环丙沙星及左氧氟沙星进行试验。应用E试验法测定4种抗鲍曼不动杆菌药物和3种氨基糖苷类药物对鲍曼不动杆菌ATCC19606的MIC;琼脂平皿稀释法测定4种抗鲍曼不动杆菌药物单药及联合3种氨基糖苷类药物后对鲍曼不动杆菌ATCC19606的防耐药突变浓度,计算选择指数,根据联合前后选择指数的变化,观察氨基糖苷类药物和其他抗菌药物联合后对其耐药突变选择窗的影响。结果头孢哌酮-舒巴坦、亚胺培南-西司他丁、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单药对鲍曼不动杆菌ATCC19606的选择指数分别为:16、〉32、16、32;联合阿米卡星后其选择指数分别为:1、2、4、4;联合妥布霉素后其选择指数分别为:2、2、8、8;联合奈替米星后其选择指数分别为:2、4、8、16。结论4种抗鲍曼不动杆菌药物在分别联合3种氨基糖苷类药物后,对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突变选择窗明显缩小,可以有效减少耐药突变株产生,以联合阿米卡星后的作用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