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5篇
综合类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乳酸(lactate,LA)是与危重症疾病预后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已引起国内外学者广泛关注。血乳酸是反映外周组织灌注不足和组织缺氧的指标,是判断危重症患者病情发展及外科手术、术后监测、判断预后一项很有价值的检测项目[1~3]。而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心血管疾病中的危重症,其特点是病情变化快,死亡率高,判断其病情发展及预后十分重要。本文通过对AMI患者入院后的血LA测定,以评价LA与AMI患者病情发展及预后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正>急性左心衰竭(Acute left ventricular failure,ALVF)是心内科常见的危重症之一,重症患者常因低氧血症及恶性心律失常而死亡。因此能否快速有效的改善低氧血症与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而无创通气治疗能迅速改善肺的通气功能,改善低氧血症,因此我们对98例急性左心衰竭患者在常规抗心衰药物治疗基础上,辅用BiPAP无创通气治疗,有较好的疗效。现将临床效果总结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变化,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阿托伐他丁的干预作用。方法对77例来院就诊病人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根据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有无动脉斑块及斑块的性质,分为三组:颈动脉软斑组(N=36),颈动脉硬斑组(N=18),对照组(N=23);检测血清MMP-3及hsCRP水平,分析MMP-3及hsCRP的水平与颈动脉硬化、斑块性质的关系,并对其中18例颈动脉软斑患者用阿托伐他丁治疗12周,观察斑块及MMP-3及hsCRP的水平的变化。结果(1)MMP-3水平:颈动脉软斑组、颈动脉硬斑组、对照组分别为8.27±5.12ng/ml、6.15±2.20ng/ml、3.87±2.31ng/ml,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RP水平则分别为4.82±2.02mg/L、1.54±1.01mg/L、1.45±1.01mg/L,颈动脉软斑组高于颈动脉硬斑组及对照组(P<0.001),颈动脉硬斑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颈动脉软斑病人阿托伐丁治疗12周后血MMP-3的水平明显下降,复查颈动脉彩超,斑块明显好转,hsCRP的水平变化不明显(P>0.05)。结论血清MMP-3水平与颈动脉硬化及斑块性质有密切关系,阿托伐他丁有改善颈动脉硬化,降低血清MMP-3水平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比分析负荷核素心肌灌注断层显像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在冠心病诊断中的作用。方法选取52例因胸闷、胸痛而疑似冠心病住院患者,同期行负荷核素心肌灌注断层显像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冠状动脉造影和核素心肌灌注断层显像均为异常者31例,冠状动脉造影和核素心肌灌注断层显像均为正常者7例,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而核素心肌灌注断层显像异常者12例,冠状动脉造影异常而核素心肌灌注断层显像正常者2例。结论核素心肌灌注断层显像与冠状动脉造影均为诊断冠心病的有效手段,但核素心肌灌注断层显像弥补了冠状动脉造影的不足,有必要鉴别核素心肌灌注断层显像阳性的非冠心病患者。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进行早期再灌注后血中B型脑钠肽(BNP)及肌钙蛋白I(TnI)水平的动态变化及对心室重塑的影响。方法 6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为PCI组(34例)和非PCI组(34例),检测所有患者的BNP和TnI;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测定患者左心室内径、左心室收缩末容积(ESV)、左心室舒张末容积(EDV)、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 BNP测值PCI组与非PCI组患者治疗第2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第4天PCI组明显低于非PCI组(P<0.05),TnI水平PCI术组治疗第2天、第4天均明显低于非PCI组(P<0.05),治疗第7天EDV、ESV值PCI组明显低于非PCI组(P<0.05),但两组间的LVEF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MI患者急诊PCI进行早期再灌注治疗可明显降低治疗第4天BNP水平、及第2、4天TnI水平,进而能改善AMI患者的左心室功能及左室重塑。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对25例冠状动脉非阻塞性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 with non-obstructive coronary arteries,MINOCA)的患者进行分析,探讨其潜在病因、治疗及预后特点。方法入选25例MINOCA患者,根据其病因学特点分为心肌炎组和非心肌炎组,比较两组间年龄、性别、辅助检查及转归情况的差异。结果与非心肌炎组比较,心肌炎组患者更年轻,血象更容易偏高,肌钙蛋白升高更明显,左心室射血分数更低,心包积液更多(P0.05);而冠状动脉情况较非心肌炎组更好(P0.05),但预后较差(P0.05);血脂异常更易出现在非心肌炎患者中(P0.05),两组在性别、发热者、血C反应蛋白(CRP)、血肌酐、心脏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心肌桥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肌炎引起的MINOCA,较其他病因发病更为凶险,更需要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  相似文献   
7.
目的随访观察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心室再同步心律转复除颤器(CRT.D)在中国单中心心脏性猝死(SCD)高危患者一级预防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入选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入住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符合一级预防适应证并植入ICD/CRT.D的患者共80例,其中33例植入单腔/双腔ICD,47例植入CRT.D。基础病因主要为扩张性心肌病(55.0%)和冠状动脉性心脏病(27.5%)。植入ICD/CRT.D后第1个月末和第3个月末各随访1次,以后每6个月随访1次,若患者发生电击等ICD治疗事件,则即时进行检查。结果80例患者平均随访(23±7)个月,非计划性再入院11例(13.7%),死亡4例(5.0%)。记录ICD治疗事件共38次,其中有26次(68.4%)为ICD识别持续性VT/VF发作而进行的适当治疗,12次(31.6%)为由于心房颤动而进行的不适当治疗事件。结论ICD,CRT—D能在短时间内对发生恶性快速性心律失常的患者进行识别及实施治疗,在SCD一级预防中疗效明确,可使SCD的高危患者获益。  相似文献   
8.
唐关敏  朱良枫 《浙江实用医学》2005,10(6):389-389,407
目的探讨冠心病(CHD)与炎症免疫反应之间的关系.方法对30例CHD患者外周血超敏C反应蛋白(UCRP)、T细胞亚群(CD3 、CD4 、CD8 、CD4 /CD8 )、免疫球蛋白(IgG、IgA、IgM)及补体(C3、C4)进行检测,并与对照组作比较.结果CHD患者UCRP、CD4 /CD8 、IgG、C3、C4高于对照组(P<0.01);CD3 、CD4 、CD8 百分率低于对照组(P<0.01);IgA、IgM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UCRP、T细胞亚群、免疫球蛋白、补体和CHD有密切的关系,参与了CHD的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一种全新沟通方式“微信群”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转诊行急诊冠脉介入手术中的运用价值。 方法 选取2014年1月—2014年12月从基层医院转诊嘉兴市第一医院行急诊冠脉介入手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转诊时是否有相关诊疗信息(病史、心电图、实验室检查等)及时上传嘉兴市第一医院“微信群”,将患者分为微信组46例和对照组40例,观察2组的急性心肌梗死标准化抢救流程的完成率及主要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 结果 微信组在心电图完成率、术前药物服用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16、2.35,P>0.05),在术前手续完成率、急诊手术送达率、90 min内闭塞血管开通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7、5.47、6.61,P<0.05);微信组发生主要心血管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5,P<0.05)。微信组发生心脏性死亡2例,对照组发生7例,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4,P<0.05)。 结论 “微信群”作为一种全新的沟通方式,其快速、便捷、高效的特点可以明显提高沟通效率。在急性心肌梗死转诊行急诊冠脉介入手术过程中,可以明显缩短术前准备时间,提高转诊患者标准化抢救流程的完成率,提高抢救成功率,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