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2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7篇
预防医学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肾透明细胞癌组织中Id4因子的表达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分化抑制因子4(Id4因子)在肾透明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30例肾透明细胞癌(肾癌组)、10例癌旁(癌旁组)和10例正常肾组织(正常组)中Id4因子,并分析其与肾透明细胞癌病理分级、临床分期的关系。结果肾癌组Id4因子阳性表达率为70%,明显高于癌旁组的30%和正常组的20%(P均〈0.05);Id4因子的阳性表达率随肾透明细胞癌病理分级、TNM分期的增高而增加,但P〉0.05。结论Id4因子在肾透明细胞癌的组织中表达增强,可能在本病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人肾癌组织中EphB4基因及其蛋白的表达及其在肾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和临床意义。方法:取液氮保存的原发性肾癌新鲜标本40例,相应癌旁组织(阴性切缘)40例,正常肾脏组织30例,采用半定量逆转录PCR(RTPCR)和免疫组化SP法检测EphB4基因及其蛋白表达水平,并结合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EphB4基因在肾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都表达,且癌旁表达低于肿瘤表达,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正常肾脏组织不表达(P〈0.01);40例肾癌标本中,25例EphB4蛋白表达阳性,阳性率为62.5%,40癌旁组织中,10例EphB4蛋白表达阳性,阳性率为25.0%;两者有显著差异性(P〈0.05)。EphB4蛋白的表达与患者的性别、年龄无关(P〉0.05),但与肿瘤浸润深度、肿瘤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5)。结论:原癌基因EphB4及其蛋白在人肾癌组织中过度表达,且与肾癌的发生,发展相关,可能成为肾癌预后的侯选标志物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膀胱移行细胞癌(下称膀胱癌)组织中NF—κBp65和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及Bcl-2的表达变化,并探讨其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对40例膀胱癌组织和10例正常膀胱组织中NF—κBp65、uPA、Bcl-2进行测定,分析三者与膀胱癌分级、分期、侵袭转移及复发的关系及NF-κBp65表达与uPA、Bcl-2的相关性。结果NF-κBp65、uPA、Bcl-2在膀胱癌组织中的表达均明显高于正常膀胱组织(P〈0.05);NF—κBp65和uPA与膀胱癌病理分级、分期、淋巴结转移有关(P均〈0.05),Bcl-2与膀胱癌病理分级、分期有关(P〈0.05),与淋巴结转移无关(P〉0.05);膀胱癌组织中,NF—κBp65表达与uPA、Bcl-2表达呈正相关(r分别为0.388、0.462,P均〈0.05)。结论在膀胱癌组织中NF-κBp65、uPA、Bcl-2均呈高表达,并与膀胱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有关;NF—κBp65可能通过调控uPA、Bcl-2的表达促进膀胱癌的进展;NF—κBp65、uPA、Bcl-2可以作为判断膀胱癌侵袭性、转移及预后的生物学标志物。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在基层医院开展局麻下经B超引导的微通道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治疗肾结石的可行性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2例肾结石患者采用微通道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治疗的临床效果,22例患者均采用1%利多卡因局部麻醉,经B超引导下穿剌建立皮肾通道,应用气压弹道碎石机进行碎石,22例均为单侧,结石最大径≥2.5cm,其中单发性结石19例,多发性结石及铸型结石3例。结果:2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19例单发性结石及1例多发性结石均一期取净,一期结石完全清除率达90.9%(20/22),另2例多发性结石行二期手术后结石取尽(其中1例采用双通道)。手术时间40~100min,平均住院10d。结论:局麻下经B超引导的微通道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治疗相对简单性肾结石安全、有效,并且能降低治疗费用,具有可行性,尤其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可有效缓解看病难、贵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在膀胱癌非肿瘤黏膜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膀胱癌非肿瘤黏膜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表达与膀胱癌预后的关系.方法1998-2004年原发性膀胱癌患者非肿瘤黏膜组织标本64例,标本均为距癌组织至少3 cm以上病理证实为正常膀胱黏膜;另6例正常膀胱黏膜均取自良性前列腺增生手术患者.采用S-P免疫组化染色,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χ2检验).结果随膀胱肿瘤病理分级增加,EGFR表达阳性表达率增高,Ⅲ级明显高于Ⅰ级和Ⅱ级(χ2=6.22,P<0.05);EGFR表达随肿瘤临床分期的增加阳性表达率也增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08,P>0.05);复发性肿瘤EGFR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未复发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5,P<0.05).结论膀胱癌患者非肿瘤黏膜EG-FR表达较正常黏膜明显增强.EGFR在膀胱黏膜的异常表达可能早于癌细胞的出现,EGFR在膀胱肿瘤的发生、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可作为早期判断预后因子.  相似文献   
6.
7.
目的:对输尿管结石疼痛症状与上尿路梗阻程度进行相关性分析。方法:对131例输尿管结石患者的病史资料进行临床分析,将患者分为两组,A组42例为无疼痛症状输尿管结石,B组89例为有疼痛症状输尿管结石。所有患者就诊之前均无侵入性治疗史,排除了导致上尿路梗阻的其他病因;经影像学检查判断上尿路梗阻程度(患侧肾轻、中、重度积水)。观察两组上尿路梗阻程度的差异。结果:A组患肾轻度积水4例(9.5%),中度积水16例(38.1%),重度积水22例(52.4%);B组患肾轻度积水60例(67.4%),中度积水25例(28.1%),重度积水4例(4.5%)。A组中、重度肾积水发生率均明显高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输尿管结石有无疼痛症状和上尿路梗阻程度有显著相关性(r=0.523,P〈0.05)。结论:输尿管结石上尿路梗阻程度与有无疼痛症状具有显著相关性,无疼痛症状的输尿管结石上尿路梗阻程度较重。可能与患者症状不明显(或无症状),忽视检查、治疗,依从性差,延误治疗时机有关,最终发展至肾功能不可逆的损害。因此,对此类患者,应加强宣教,提高患者复查、治疗的依从性,及时解除梗阻,挽救肾功能。  相似文献   
8.
患者,男,45岁.因左侧中下腹疼痛反复发作10余年于2011年3月9日入院.既往有全程无痛性肉眼血尿史.体检:腹软,左肾区稍隆起,无压痛及叩击痛.KUB+ IVU检查示左肾影体积增大,其内可见两套集合系统,左肾部分肾盏及肾盂扩张积水,肾门向外侧偏曲,左侧输尿管通畅无扩张,左肾下极见数个小结节状密度增高影;右肾及右侧输尿管未见显影;膀胱充盈显影.  相似文献   
9.
恶性肿瘤危害着人类身体健康,恶性肿瘤相关基因一直是研究的热点。SPOCK1(Sparc/osteonectin cwcv and kazal-like domains proteoglycan 1)基因是新发现位于人染色体5q31的致癌基因。在临床研究表明,神经胶质瘤、肝癌、结肠癌等肿瘤组织中SPOCK1的表达水平与肿瘤的转移、复发以及患者预后密切相关。文中主要介绍了SPOCK1在肿瘤中作用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然而SPOCK1成为诊断标志物或基因治疗靶点仍然需要进一步大规模的基础和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10.
原位回肠新膀胱术与Bricker术的比较及近期并发症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膀胱肿瘤患者膀胱全切除术后行原位回肠新膀胱术及Bricker术(回肠膀胱术)的临床治疗效果及术后近期并发症。方法 分析2001年1月~2007年4月68例膀胱肿瘤患者行膀胱全切术后采用原位回肠新膀胱术31例及Bricker术37例的临床资料,就两种术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术后平均住院日、再手术率及手术死亡率等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除平均手术时间原位回肠新膀胱术组(258min)明显长于Bricker术组(212min)外,原位回肠新膀胱术组与Bricker术组在术中出血量(542ml与523m1)、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16.1%与16.2%)、患者术后平均住院日(23天与20天)、再手术率(3.2%与2.7%)及手术死亡率(均为0)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原位回肠新膀胱术是膀胱全切术后膀胱替代的理想术式,具有手术安全,手术后早期并发症少,可自主控制排尿,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