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7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7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1.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冠心病发病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否为增加冠心病发病率的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从健康体检者中随机挑选127名作为正常对照组。根据病史、心电图、冠脉造影等确诊为冠心病的111例患者作为冠心病组,以血清抗HpIgG抗体阳性为感染标志,并测定血浆纤维蛋白原及脂质过氧化物浓度。结果 冠心病组Hp感染率(61%)高于正常对照组(39%)(P<0.001);Hp感染是独立于其它冠心病易患因素的危险因素(比值比2.785,x2=14.82,P<0.001);冠心病组CagA阳性感染率(98.5%)高于正常对照组(67.4%)(P<0.05);冠心病组Hp阳性者的血浆纤维蛋白原及LPO浓度高于Hp阴性者(P<0.05)。结论 Hp感染可能是发生冠心病的危险因素。慢性炎症引起脂质过氧化物、血浆纤维蛋白原增高,促进血栓形成可能是Hp感染诱发冠心病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抑郁对于心肌梗死恢复期患者心率震荡变化的影响。方法通过动态心电图对比观察62例心肌梗死后恢复期出现抑郁表现的患者(抑郁组),以及同等例数心肌梗死后无抑郁表现的患者(无抑郁组)和非器质性心脏病疾患(对照组)的震荡初始(T0)和震荡斜率(Ts)的变化。结果抑郁组TO比无抑郁组、对照组均明显升高(2.24±1.82VS.1.45±2.21VS.-0.25±1.42,P〈0.05),而TS比对照组明显降低(1.90±2.14vs.3.79±2.22,P〈0.05)。结论有抑郁表现的心肌梗死恢复期患者的心率震荡异常更明显。  相似文献   
3.
用18~20℃自来水作潜水反射治疗17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13例转为窦性心律,成功率76.5%。本方法简便、迅速、安全、为无创性的。文中讨论了潜水反射的机制与水温对潜水反射的影响,并且提出地下水常年水温接近18℃,是做潜水反射的最佳浴水温度.对于第一次潜水反射失败者,应该重复试验,可以获得转律成功.  相似文献   
4.
<正> 患者女,23岁,反复心悸1年半,妊娠7个月,持续心悸3个月,于1987年1月20日入院。入院检查:颜面稍浮肿,口唇轻度发绀,两肺呼吸音正常,心界不大,心率188次/min,律齐,无杂音,腹部膨隆(7个月妊娠),肝、脾未及,双下肢轻度浮肿。ESR30mm/h,ASO、CPK、LDH、T_3、T_4、TSH 等测值正常。ECG 示房性心动过速。UCG 显示左房相对偏大,有少量心包积液,左心功能测值偏低,余心内结构正常。  相似文献   
5.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必须迅速转复为窦性心律。过去曾采用压迫颈动脉窦或单侧眼球等方法刺激迷走神经,但均有一定的危险性,且不一定经常有效。国外曾有报导采用2—4℃冰水作潜水反射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我们用18—20℃的自来水(地下水)对9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心包穿刺放液引起的心包腔内压、心房压变化与心房扩张,对心钠素(ANF)释放的影响。方法对6例大量心包积液患者进行心包置管引流,记录引流前后的心包腔压力及尿量的变化,测定心包积液与血浆ANF浓度。其中一例做血流动力学监测。结果心包穿刺放液前血浆ANF低于正常水平,心包液ANF高于血浆水平(P<0.05),放液后心包压、右房压下降,血浆ANF反向升高(P<0.05),24小时尿量增加,心包液ANF明显下降,且低于血浆水平。结论心包积液穿刺放液刺激血浆ANF的释放,产生利尿作用。ANF的释放依赖于心房的扩张,而不是心房压的升高。心包具有分泌ANF功能,其分泌量随心包腔内压增高而增加。  相似文献   
7.
胺碘酮用于房颤复律及维持窦律的随访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胺碘酮用于房颤复律及转复后维持窦律的长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病程18mo内的32例房颤患者用胺碘酮片600g/d,用药的前3d加用400~600mg/d胺碘酮注射液ivgtt,复律后维持低剂量(200mg/d)的胺碘酮治疗且随访3a。结果:有30例患者复律成功。维持窦律的有效率;6mo为69.7%,12mo为93.3%。24mo为86.7%,36mo为73.3%、结论:胺碘酮是房颤转复及维持窦律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8.
53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P波离散度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应用心电图P波离散度有效地预测患者阵发性心房颤动发生的概率及危险度,以及对药物疗效的评价.方法将106例病人分为两组,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为观察组(n=53),非心房颤动患者53例为对照组(n=53).对患有阵发性心房颤动的病人和非心房颤动的病人进行12导联心电图同步记录,找出最大P波时限(Pmax)及最小P波时限(Pmin),两者差值为P波离散度(Pdisp).同时对患心房颤动的病人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给予可达龙600mg/d静脉滴注,连续7天,观察治疗前后Pdisp的变化.结果P波离散度≥40ms时,预测心房颤动敏感性达81%,特异性80%,阳性预测准确度达85%.结论P波离散度对预测心房颤动的发生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以及对抗房性心律失常药物的疗效评价也有较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回顾性分析外固定支架治疗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方法自2002年以来,利用外固定支架治疗57例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年龄24~71岁,平均43.5岁。骨折按Frykman分型:Ⅴ型9例,Ⅵ型11例,Ⅶ型24例,Ⅷ型13例。结果所有病例均获随访,时间6~15个月,平均10个月。腕关节功能按Dienst评分系统综合评分:优39例,良15例,可3例,优良率94.7%。出现钉道感染2例,无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结论外固定支架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具有关节功能恢复好、并发症少的优点,是治疗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的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进入经末期时,对常现治疗往往出现疗效下降,甚至不起作用,而症状进一步加重,成为顽固性心力衰竭。我们自1995年7月采用静一静脉血液单纯超滤法治疗7例终末期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取得改善临床症状,提高心脏功能,延长病人寿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7例均系住院病人,其中男2例,女5例,年龄42~72岁,平均年龄59.8岁,病程3~32年。其中风湿性联合瓣膜心脏病《例,扩张性心肌病2例,冠心病陈旧性广泛前壁心肌梗塞1例。NYHA心功能分级均为W级。全部病例都曾联合应用洋地黄、非洋地黄正性肌力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