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内科学   9篇
神经病学   4篇
综合类   1篇
药学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目的探讨吸烟与男性大脑中动脉狭窄及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病年龄的关系。方法连续收集广东省人民医院收住院的缺血性脑卒中并行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检查的男性患者257例,根据是否吸烟分为吸烟组140例和非吸烟组117例,对比2组患者大脑中动脉M1段狭窄率及发病年龄。结果吸烟组大脑中动脉M1段狭窄发生率显著高于非吸烟组(49.3%vs 24.8%),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年龄明显小于非吸烟组[(60.13±10.52)岁vs(65.26±11.77)岁,P<0.01]。吸烟组年龄≤60岁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明显高于非吸烟组(50.7%vs 27.4%,P<0.01)。结论吸烟可能是男性患者大脑中动脉M1段狭窄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且吸烟可能使男性患者更早发生缺血性脑卒中。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 探讨血清尿酸与脑动脉狭窄之间的关系。
方法 连续入组2011年10月至2012年5月因缺血性脑血管病住院并行脑血管造影的患者509例,依据血管造影脑动脉狭窄部位及狭窄程度(≥50%)分为四组:颅内动脉狭窄组(198例)、颅外动脉狭窄组(107例)、脑动脉狭窄组(55例)及无脑动脉狭窄的对照组(149例)。分析患者临床资料及血尿酸水平与颅内动脉狭窄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
结果 颅内动脉狭窄组血尿酸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血尿酸异常患者的比例也显著高于对照组(χ2=7.388,P=0.007);将所有患者按血尿酸水平4分位分组,随着血尿酸水平的升高,颅内动脉狭窄的发生率逐渐增加(χ2=9.230,P=0.026)。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尿酸水平升高是颅内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比值比(odds ratio,OR)1.005,P=0.001]。同样方法分析颅外动脉狭窄组与尿酸的关系未得到显著性结果。
结论 血尿酸水平升高与颅内动脉狭窄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颈内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置入术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2-05—2014-05收治的86例颈内动脉狭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所有患者分为实验组(43例)和对照组(4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进行保守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比较治疗前后2组患者的认知功能变化、血浆中ET-1、vWF、NO水平的变化以及总治愈率。结果治疗前,2组认知功能的各个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记忆力、回忆能力、语言能力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定向能力、注意力与计算能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认知功能总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血浆中ET-1、vWF、NO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的ET-1、vWF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NO水平明显降低(P0.05),且实验组变化幅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总治愈率79.07%,实验组为95.35%,实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管内支架置入术对颈内动脉狭窄缺血性脑血管患者的内皮功能有轻微的损伤,但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提高总体疗效。  相似文献   
5.
6.
目的从超微结构探讨重组人血小板活化因子乙酰水解酶(recombinant platelet-activating factor acetylhydrolase,rPAF-AH)对脑梗死大鼠缺血半暗带神经元的影响。方法将90只SD大鼠随机分为rPAF-AH组、生理盐水组和假手术组,每组30只。建立大鼠右侧大脑中动脉栓塞再灌注模型,在第2、7、14天进行神经行为学评分及透射电镜观察神经元细胞形态学改变。结果与生理盐水组比较,rPAF-AH组大鼠在第7天[(1.62±0.74)分vs (2.14±0.73)分,P0.05]、第14天[(1.29±0.46)分vs (1.71±0.64)分,P0.05]神经行为学评分均明显下降。透射电镜下生理盐水组可见神经细胞水肿,周围间隙增宽,细胞变形,染色质凝集,随着时间延长,神经元细胞不可逆损伤而逐渐凋亡,核内染色质松散甚至完全溶解;rPAF-AH组初期可见神经细胞明显水肿,但随着治疗时间延长,神经元细胞结构基本完整,可逆性损伤可逐渐改善。结论 rPAF-AH能有效改善大鼠脑梗死后神经功能缺损,可能与其缺血半暗带神经细胞超微结构保护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LAA)患者脑白质疏松(LA)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312例经改良急性卒中Org 10172治疗试验(TOAST)分型的LAA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性别及高血压、糖尿病、吸烟、血脂水平、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狭窄或闭塞脑动脉数等),采用年龄相关性白质改变(ARWMC)量表评估LA,依据MRI T2加权像或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AIR)序列将患者分为无LA组72例及有LA组240例,同时依据ARWMC评分将有LA组患者分为轻度LA组140例、中度LA组42例及重度LA组58例,并对患者多种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1)312例LAA患者中男227例(72.8%),平均年龄(64±11)岁,其中240例(76.9%)存在LA。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2.911,95%CI:1.647~5.146,P0.01)、高血压(OR=2.583,95%CI:1.373~4.857,P0.01)、糖尿病(OR=1.882,95%CI:1.058~3.348,P0.05)、狭窄或闭塞动脉支数(OR=1.851,95%CI:1.018~3.367,P0.05)、腔隙性脑梗死(LI)(OR=1.493,95%CI:1.202~1.853,P0.01)是LA的危险因素。(2)不同严重程度LA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显示,3组间年龄、高血压、糖尿病、狭窄或闭塞动脉支数及L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年龄、高血压、糖尿病、狭窄或闭塞动脉数及LI是LAA患者LA的危险因素,且与LA的严重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性别与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关系,为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危险因素的研究及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检查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3708例,未见明显颅内外动脉狭窄1476例,症状性颅内外动脉狭窄2232例,分析症状性颅内外动脉狭窄与性别及年龄的关系。结果症状性颅内外动脉狭窄患者中,单纯颅内动脉狭窄发生率明显高于单纯颅外动脉狭窄和颅内外动脉联合狭窄(48.3%vs 25.2%vs 26.5%),且男性比例明显大于女性(68.8%vs 31.2%,P<0.01)。与≤40岁比较,4164岁、6564岁、6579岁、≥80岁单纯颅内动脉狭窄比例明显降低,单纯颅外动脉狭窄、颅内外动脉联合狭窄比例明显升高(P<0.01);与4179岁、≥80岁单纯颅内动脉狭窄比例明显降低,单纯颅外动脉狭窄、颅内外动脉联合狭窄比例明显升高(P<0.01);与4164岁比较,6564岁比较,6579岁、≥80岁单纯颅内动脉狭窄比例明显降低,单纯颅外动脉狭窄、颅内外动脉联合狭窄比例明显升高(P<0.01)。结论中国人性别差异与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发生有关,男性发生率可能高于女性。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分布具有年龄特征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重组人血小板活化因子乙酰水解酶(rPAF-AH)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缺血区神经分泌素表达的影响。方法选择SD大鼠45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生理盐水组、rPAF-AH组,每组15只,每组再分为2、7、14d3个时间点,每个时间点5只。生理盐水组和rPAF-AH组建立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神经分泌素表达水平。结果生理盐水组和rPAF-AH组2、7、14d缺血区神经分泌素表达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5),且rPAF-AH组2、7、14d缺血区神经分泌素表达明显高于生理盐水组[(81.76±9.14)ng/ml vs(40.89±4.32)ng/ml,(114.49±5.79)ng/ml vs(50.39±5.22)ng/ml,(88.82±9.79)ng/ml vs(40.17±3.00)ng/ml,P0.01]。结论 rPAF-AH能够上调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神经分泌素表达,可能对脑缺血神经重构起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首发脑梗死患者急性期抑郁障碍(PSD)与性别、发病年龄、梗塞部位、额叶血供受累情况间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43例经MR确诊及造影评估的首发脑梗死急性期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于住院期间(2周内)进行抑郁量表评定,采用独立样本非参数检验分析PSD与性别、发病年龄、梗塞部位、额叶血供受累情况4个因素之间的相关性。结果首发脑梗死患者急性期PSD患病率为67.4%(29/43),不同年龄段、梗死部位、额叶血供受累情况等3个因素与急性期PSD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首次新发梗塞年龄60岁以下,病变累及左侧大脑半球,责任血管累及额叶血供与首发脑梗死后急性期PSD患病率存在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