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内科学   2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2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1.
2.
目的:探讨先天性主动脉瓣上狭窄外科纠治的手术适应证选择、不同手术方法的近、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西京医院2005年2月至2020年2月先天性主动脉瓣上狭窄外科治疗病例27例,年龄1.4~13.5y(4.1±3.2),合并染色体异常(Williams综合征)19例(70.4%)。术前主动脉瓣上峰值压差45~98(72.3±13.4)mmHg,其中。其中局限型24例(88.9%),弥漫型3例(11.1%)。主动脉瓣不同程度增厚24例,瓣窦发育不均衡9例,合并少量或微量主动脉瓣反流5例,无主动脉瓣狭窄。合并左、右肺动脉分支狭窄9例。手术均在中低温体外循环下实施,采用单片(McGoon)法7例(25.9%),双片(Doty)法11例(40.7%),三片法9例(33.3%),其中Brom法4例,Myers法5例。肺动脉狭窄同期补片加宽纠治。结果:全组无住院死亡。术后主动脉瓣上峰值压差14~54(21.6±8.4)mmHg,其中单片组20~54(30.6±11.9)mmHg,双片组14~23(19.3±2.9)mmHg,三片组14~22(17.6±2.5)mmHg,单片组与其他两组差异明显(p?0.01),双片组与三片组无明显差异(p?0.05)。主动脉瓣少量反流2例,微量6例。随访21例,失访6例,随访3月~11年(平均3.7年),主动脉瓣上峰值压差17~46(24.1±7.4)mmHg,其中单片组26~46(33.4±10.5)mmHg,双片组19~31(22.3±2.7)mmHg,三片组17~26(19.1±2.1)mmHg,单片组与其他两组差异明显(p?0.01),双片组与三片组无明显差异(p?0.05)。无远期死亡和再次手术干预。主动脉瓣少量反流4例,微量7例。结论:手术纠治先天性主动脉瓣上狭窄是安全的,近、远期疗效满意。双片和三片法手术疗效无明显差异,但均优于单片法,应作为首选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二氯乙酸盐(DCA)对野百合碱(MCT)诱导大鼠的肺动脉高压中肺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方法 将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正常组,模型组和治疗组,每组各10只.后两组用野百合碱一次性皮下注射以诱导肺动脉高压产生.于注射MCT 7 d后,治疗组予以DCA喂养,正常组和模型组予以等量的生理盐水喂养,各组分别于第7、14、21、28天进行肺动脉平均压力测量.28 d后处死动物,取肺组织进行常规病理染色和反映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 与模型组相比,治疗组的平均肺动脉压从第14天起开始降低,到第28天时已是模型组的一半(P<0.05).28 d后,治疗组的肺动脉中膜厚度百分比和右心室肥厚指数均比模型组显著降低(均P<0.05).与模型组相比,治疗组的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增殖度降低(P<0.05),而Caspase-3阳性率升高(P<0.05).结论 DCA可以抑制肺动脉平滑肌细胞增殖并促进其凋亡,从而逆转肺血管重构.  相似文献   
4.
利用干细胞实现心肌和血管的再生已成为心血管病学研究的热点之一。由于干细胞种类不同,在心血管疾病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应用价值,很多学者对不同种类的干细胞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做了不同研究,并取得一定的成果。本文就各种干细胞在心血管疾病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 总结异种异位心脏移植动物实验的经验,旨在为成功转化基因编辑猪心脏异种移植临床应用积累研究基础。方法 2022年10月在1只恒河猴的腹腔内完成了异位猪心脏移植。“猪-恒河猴”异位心脏异种移植实验从多个方面对受体进行精细化管理,围术期针对免疫排斥和凝血功能障碍,维持供体心脏功能,延长受体生存时间,尽可能保证其生存和生活质量。结果 受者存活20天,死于凝血功能障碍。结论 为了克服免疫排斥、跨物种感染、凝血功能障碍等致命障碍,仍需要大量的临床前动物实验。  相似文献   
6.
近日,西京医院心血管外科成功为一名罕见合并多种畸形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实施了根治手术。患儿只有9个月大,因口唇青紫收入西京医院心血管外科婴幼儿病区。入院后,经检查诊断为复杂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法乐氏四联症、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单心房、多发肌部室缺、三尖瓣关闭不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乙酰半胱氨酸联合布地奈德雾化吸入用于先天性心脏病(congenital heart disease,CHD)患儿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术后的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西京医院收治的1~3岁接受CPB手术的CHD患儿10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对照组,每组51例。对照组患儿于CPB术后雾化吸入布地奈德,研究组患儿在对照组基础上雾化吸入乙酰半胱氨酸。比较两组患儿的一般治疗情况及术后肺功能、气道阻力和炎症指标的差异。结果:(1)研究组患儿肺部痰鸣音消失时间、呼吸机通气时间、入住ICU时间及CPB术后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24、48 h时,两组患儿的呼吸指数(RI)、肺泡-动脉氧分压差(A-aDO2)较治疗前降低,氧合指数(OI)较治疗前升高,且研究组患儿治疗后48 h时的RI及治疗后24、48 h的A-aDO2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后24、48 h时的OI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患儿治疗后气道阻力较治疗前均有降低,且研究组患儿治疗后24、48 h时的气道阻力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研究组患儿治疗后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细胞间黏附分子-1、白细胞介素8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HD患儿CPB术后雾化吸入乙酰半胱氨酸联合布地奈德较单纯雾化吸入布地奈德更利于肺功能恢复,并能协同改善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本中心近年来主肺动脉窗(APW)的外科治疗经验,总结APW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的外科治疗及手术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西京医院心血管外科2010~2018年收治的23例APW患者的临床症状、病理分型、合并畸形、诊断、治疗和预后资料。其中男9例、女14例,体重3.3~35.0(17.3±3.6)kg,年龄3个月至11岁,平均年龄(4.63±2.14)个月。结果其中APWⅠ型8例,Ⅱ型14例,Ⅲ型1例。单纯APW 11例,合并其它心脏畸形的12例,平均肺动脉压力(68.4±7.5)mm Hg。所有患者均在全身麻醉低温体外循环下行外科矫治手术。所有患者均顺利出院,平均随访时间4年,患者术后心功能良好,缺损修补无残余分流,肺动脉压力逐渐下降,平均肺动脉压30 mm Hg。结论APW发病几率较低,但进展迅速,往往短期内发生肺动脉高压,甚至导致死亡。早期准确的诊断及手术治疗、合理有效地控制肺动脉压力是治疗的关键,远期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脂氧素A4[5(S),6(R)-LipoxinA4,LXA4]对同种异体心脏移植物存活的影响。方法通过Heron法建立小鼠颈部同种异体心脏移植模型。移植鼠30只随机分为i艋i组:生理盐水对照组(对照组)和LXA4用药组(LXA4组),检测术后第5天移植心肌细胞凋亡指数和血清中IL-12含量,观察移植心存活时间和病理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LXA4组显著降低了移植心急性排斥期心肌细胞凋亡和IL-12的含量,延长了移植物的存活时间,减轻了移植物炎症细胞的浸润。结论LXA4可以减轻移植心心肌细胞凋亡,延长移植心的存活时间。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 探讨三尖瓣切开在婴儿室间隔缺损修补术中的应用及其对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561例1岁以下室间隔缺损修补术,根据术中暴露情况判断是否需切开三尖瓣修补VSD,分为3组。A组:VSD暴露清楚,不需切开三尖瓣;B组:VSD暴露不清楚,需切开三尖瓣;C组:VSD暴露不清楚,需切开三尖瓣,但未实施切开。采集术后12个月的心电图和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资料,记录Ⅲ°房室传导阻滞及三尖瓣返流程度、VSD残余分流情况及左心室EF值,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主动脉阻断及体外循环时间、Ⅲ°房室传导阻滞发生率各组间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A、B、C各组VSD残余分流分别为1.3%、1.7%、6.8%,三尖瓣返流发生率分别为7.0%、9.2%、25.0%,其中,C组明显高于A、B组,A、B组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结论 必要的三尖瓣切开是安全的,可有效降低三尖瓣反流和VSD残余分流的发生率,但不增加术后Ⅲ°房室传导阻滞的发生率。随着手术患儿年龄降低,需实施三尖瓣切开的比例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