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1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从“木郁克土”角度探讨围绝经期综合征(PPS)肝郁证大鼠胃肠动力的改变。方法选择3月龄SPF级SD雌性大鼠,分为假手术组、PPS组、PPS肝郁组和柴胡疏肝散组,采用去势法结合慢性不可预知性温和应激建立PPS肝郁证大鼠模型,用柴疏疏肝散进行干预,观察大鼠体重增长率、饲料消耗量、胃残留率及肠推进率变化。结果在体重增长率方面,PPS组显著高于假手术组(P<0.01);PPS肝郁组显著低PPS组(P<0.01);柴胡疏肝散组显著高于PPS肝郁组(P<0.01)。在饲料消耗方面,PPS组高于假手术组,PPS肝郁组低于PPS组;柴胡疏肝散组高于PPS肝郁组。在胃残留率方面,PPS肝郁组显著高于假手术组和PPS组(P<0.01);柴胡疏肝散组显著低于PPS肝郁组(P<0.01)。在肠推进率方面,PPS肝郁组显著低于假手术组和PPS组(P<0.01);柴胡疏肝散组显著高于PPS肝郁组(P<0.01)。结论PPS肝郁大鼠的体重和饲料消耗量发生了改变,体重的增长与饲料的消耗量存在一定的联系,且与大鼠胃肠动力有关。从“木郁克土”角度提示其机制可能是肝郁状态影响到了脾胃功能的正常运行。  相似文献   
2.
女子以肝为先天,以血为本的生理特点决定了女子多郁的病理基础,是绝经综合征情志精神变化的发生、发展的主导因素。绝经综合征以肝郁为病机,而脑为传病之所,肝脑动态相互作用,导致机体精神情志发生改变。女子处于绝经前后,因机体衰老、卵巢功能下降、雌激素水平波动等而引发一系列以植物中枢神经系统紊乱为主且伴有神经心理症状的症候群,涉及到诸多中枢神经递质,在临床症状中精神情志变化尤其明显。因此,本文探讨中枢神经递质调控肝郁型绝经综合征的机制,以期为揭示女子多郁、肝郁等的科学内涵提供新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3.
大鼠是较为常用的实验动物,旷场行为实验是检测动物情绪行为的一种常用的经典实验方法。涉及大鼠旷场行为实验的研究是这些年的热点,并呈上升趋势。旷场行为实验的条件会引起大鼠生理心理状态改变,影响大鼠行为的解读,从而影响疾病模型的判定。文章通过梳理近5年涉及大鼠旷场行为实验的研究文献,为选择较为合适大鼠旷场行为实验的条件以及合理的行为解读和模型判定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采用去势法联合慢性不可预知性温和应激法(CUMS)建立围绝经期综合征肝郁证大鼠动物模型。方法:SPF级雌性3月龄SD大鼠30只,按照体质量分层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去势组以及模型组,每组10只。假手术组大鼠摘除卵巢旁脂肪组织,去势组及模型组大鼠行去势手术,采用苏木素-伊红染色(HE)观察大鼠阴道脱落细胞涂片,判断是否成功建立围绝经期综合征动物模型。模型组大鼠进行CUMS建立肝郁证模型。记录大鼠一般情况,观察体质量、强迫游泳不动时间及糖水偏好率的变化。结果:模型组大鼠精神倦怠、反应迟缓、毛色暗淡粗糙、进食量少。阴道脱落细胞涂片提示去势后大鼠失去规律动情周期变化;大鼠体质量、体质量增长率,去势组均显著高于假手术组(P<0.05,P<0.01),而模型组则显著低于去势组(P<0.01)。行为学表现方面,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的强迫游泳不动时间延长(P<0.05)、糖水偏好度显著降低(P<0.01)。结论:采用去势法联合CUMS可建立围绝经期综合征肝郁证动物模型,其行为特征与肝郁证的中医病理特点相似。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