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内科学   13篇
药学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目的 观察泡型棘球蚴病发展过程中肝窦内皮细胞(liver sinusoidal endothelial cells,LSEC)毛细血管化现象及与肝纤维化的关系,为探索LSEC在泡型棘球蚴病所致肝损伤和肝纤维化发生和转归中的作用机制奠定基础。方法 取40只C57BL/6小鼠(6~8周龄),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感染1、2、4周组,每组各10只。感染1、2、4周组每只小鼠经肝脏直视穿刺注射接种2 000个多房棘球蚴原头节,对照组用相同方法注射等量磷酸盐缓冲液。在感染后1、2、4周,取小鼠肝脏,经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eosin,HE)染色后观察肝脏病理变化,经Masson三色染色后对染色阳性区域面积进行半定量分析以判断肝纤维化程度,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评价α-平滑肌动蛋白(α-smooth muscle actin,α-SMA)和Ⅰ型胶原蛋白α1(collagen typeⅠalpha 1,COL1A1)表达水平以判断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HSC)活化和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沉积,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LS...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河南省结直肠癌患者蓝氏贾第鞭毛虫感染特征并分析其危险因素。方法 2021年3—7月,采用横断面调查法对河南省肿瘤医院结直肠癌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并收集其粪便样本,采用巢式PCR法扩增蓝氏贾第鞭毛虫磷酸丙糖异构酶(tpi)基因以确定感染虫种基因型。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直肠癌患者感染蓝氏贾第鞭毛虫的危险因素。结果 共调查结直肠癌患者307例,其中男性176例(占57.3%)、女性131例(占42.7%)。巢式PCR检测粪样基因组DNA发现,蓝氏贾第鞭毛虫感染率为8.1%[25/307,95% 可信区间(CI):(0.056,0.117)],其中男性感染率为9.1%[16/176,95% CI:(0.057,0.143)]、女性感染率为6.9%[9/131,95% CI:(0.037,0.125)]([χ2] = 0.495,P = 0.482)。不同年龄组结直肠癌患者蓝氏贾第鞭毛虫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1.534,P = 0.675)。多因素分析发现,使用粪池[比值比(OR)= 3.336,95% CI:(1.201,9.267)]、日常使用水井水[OR = 3.042,95% CI:(1.093,8.465)]及饲养家畜[OR = 3.740,95% CI:(1.154,12.121)]是结直肠癌患者感染蓝氏贾第鞭毛虫的危险因素。结直肠癌患者中,蓝氏贾第鞭毛虫感染者腹痛发生率显著高于非感染者(P = 0.017)。25例蓝氏贾第鞭毛虫感染者中,24例(占96.0%)为聚集体A型感染、1例(占4.0%)为聚集体B型感染。结论 河南省结直肠癌患者蓝氏贾第鞭毛虫感染率相对较高,感染的蓝氏贾第鞭毛虫主要基因型为聚集体A型;使用粪池、日常使用水井水及饲养家畜是结直肠癌患者感染蓝氏贾第鞭毛虫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泡球蚴持续感染对小鼠肝脏纤维化的影响,为研究泡型棘球蚴病肝纤维化进展及其治疗方法提供参考。方法 以泡球蚴感染长爪沙鼠血清(25、50、100 μL)和泡球蚴及其生发层细胞、原头节分别对肝星状HSC?T6和LX?2细胞进行体外刺激48 h,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HSC?T6细胞培养上清中Ⅰ型胶原蛋白(collagen 1, Col1)和α?平滑肌动蛋白(α?smooth muscle actin,α?SMA)表达量。收集泡球蚴感染1、2、4、6、8个月小鼠血清和肝脏,分别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Col1和α?SMA含量,采用天狼星红染色法动态观察肝脏胶原纤维沉积情况。结果 泡球蚴感染沙鼠血清体外可诱导HSC?T6和LX?2细胞增殖,不同血清剂量组细胞增殖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HSC?T6 = 126.50、FLX?2 = 201.50,P 均< 0.05);其中100 μL血清对HSC?T6和LX?2细胞促增殖率最高,HSC?T6和LX?2细胞增殖率分别为(573.36 ± 206.34)%和(940.38 ± 61.65)%。泡球蚴感染沙鼠血清体外刺激后,HSC?T6细胞培养上清中Col1和α?SMA蛋白含量均上升;且以100 μL血清刺激后Col1和α?SMA含量最高,分别为(20.99 ± 2.01) ng/mL和(305.52 ± 16.67) pg/mL。泡球蚴及其生发层细胞、原头节均可体外诱导HSC?T6和LX?2细胞增殖,增殖率分别为(142.65 ± 9.17)%和(189.99 ± 7.75)%、(118.55 ± 8.96)%和(122.54 ± 0.21)%、(156.34 ± 17.45)%和(160.59 ± 31.41)%,不同刺激组细胞增殖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HSC?T6 = 11.24、FLX?2 = 47.72,P均 < 0.05);泡球蚴及其生发层细胞、原头节刺激后,HSC?T6细胞培养上清中Col1和α?SMA含量均增高;且以泡球蚴作用最为明显,Col1和α?SMA含量分别为(4.43 ± 2.23) ng/mL和(285.20 ± 90.67) pg/mL。泡球蚴感染后1~8个月,小鼠肝脏中胶原纤维沉积持续增加;小鼠血清中Col1水平在感染后6个月达最高,为(280.26 ± 23.04) ng/mL;α?SMA水平在感染后8个月达最高,为(33.68 ± 4.45) ng/mL。结论 泡球蚴持续感染可促进肝星状细胞体外增殖及小鼠血清中Col1和α?SMA蛋白含量升高,引起小鼠肝脏中胶原纤维沉积增多。泡球蚴感染阶段是引起泡型棘球蚴病肝纤维化的关键期。  相似文献   
5.
目的 调查2018-2022年四川甘孜藏区棘球蚴病流行状况,为优化棘球蚴病的防控对策提供科学参考。方法 采用影像学和血清学检测方法筛查甘孜藏区2018-2022年人群棘球蚴感染情况;通过解剖目检、PCR和测序法检测疑似染疫的牲畜(牛羊)和啮齿动物脏器;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犬科动物粪便中的棘球绦虫抗原,分析不同时间和区县棘球蚴病流行状况。结果 甘孜藏区2018-2022年人群棘球蚴病总患病率为0.028%,且呈逐年下降趋势(χ2趋势=328.133,P<0.01);牲畜总感染率为3.44%,呈下降趋势(χ2趋势=325.295,P<0.01);啮齿类动物总感染率为2.96%,呈下降趋势(χ2趋势=257.235,P<0.01);犬科动物粪便中棘球绦虫抗原阳性率为1.40%,呈下降趋势(χ2趋势=899.060,P<0.01)。2022年与2018年相比,各区县(东路、南路和北路区县)中人...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白藜芦醇(Resveratrol, RES)体外对多房棘球蚴原头节(Protoscoleces, PSCs)和微囊的作用效果,为多房棘球蚴病的临床用药提供新的依据。方法 PSCs体外经不同浓度(5、10、20、40、80、100、200和400 μmol/L)的RES作用7 d,采用台盼蓝染色观察其活力与形态变化,采用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其超微结构变化,运用化学发光法检测上清中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 ALP)活性;微囊体外经RES(40 μmol/L)作用14 d后于光镜下观察其活力和形态变化,运用化学发光法检测上清中ALP活性。结果 不同浓度的RES体外持续作用7 d,PSCs死亡率呈剂量、时间依赖性增高,并伴随大量小钩脱落。当40 μmol/L RES作用至第6 d,PSCs死亡率达到100%,且虫体小钩、吸盘和外皮等超微结构被破坏;在同条件下,阿苯达唑亚砜(Albendazole sulfoxide, ABZ-SO)处理组中PSCs死亡率为13.25%±1.41%,对照组-二甲基亚砜(Dimethyl sulfoxide, DMSO)组PSCs死亡率仅为6%±0.71%。不同浓度的RES作用至第6 d,PSCs培养上清中ALP活性呈剂量依赖性升高(F=36.94, P< 0.001),其中,RES浓度为20和40 μmol/L时,上清中ALP活性分别为(2.72±0.24) U/L和(2.95±0.10)U/L,分别与DMSO组(1.97±0.18)U/L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t=2.94, P=0.0259和t=7.066, P=0.000 4)。另外,RES作用至14 d,微囊透光性降低,生发层皱缩且与角质层分离,同时上清中ALP活性(2.74±0.15)U/L高于较DMSO组(2.08±0.09)U/L(t=3.83, P=0.019),但ABZ-SO组(2.29±0.14)U/L与DMSO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71, P=0.273)。结论 白藜芦醇体外可抑制多房棘球蚴原头节和微囊的活性,有望成为治疗多房棘球蚴病的潜在候选药物。  相似文献   
7.
目的鉴定日本血吸虫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基因(SjEGFR),并阐明其在日本血吸虫生长和生殖发育中的作用。方法通过5’-RACE和3’-RACE扩增、测序获取SjEGFR基因全长片段。采用荧光定量PCR(qPCR)技术检测该基因在日本血吸虫不同发育阶段(16、18、20、22、24、26 d)表达情况。使用整条虫体原位杂交法对感染24 d的日本血吸虫雌、雄虫SjEGFR基因转录本进行定位。通过体内持续RNA干扰(RNAi)技术特异性敲低SjEGFR基因,待虫体发育至30 d收集虫体。统计分析雌、雄虫回收数量以及虫体长度,通过明矾卡红染色观察虫体生长发育情况。结果首次鉴定了SjEGFR基因,其结构具有一个保守的酪氨酸激酶位点。整条虫体原位杂交定位显示该基因转录本在虫体各处均有表达,在雌、雄虫肠道部位呈现出明显着色的高表达。体内RNAi显示,SjEGFR基因表达被特异性敲低后,雌、雄虫生长受阻。RNAi组雌虫子宫内无虫卵,肠道内无色素沉积、卵黄腺发育迟滞、卵巢发育受阻;雄虫呈现睾丸个数减少、体积变小,出现了更多未成熟的精母细胞。结论特异性敲低SjEGFR基因表达可影响日本血吸虫生长和生殖发育,阻滞虫卵产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离纯化细粒棘球蚴囊液抗原,去除其中的非特异性反应蛋白,探索优化囊液抗原制备方法。方法采用超滤法浓缩羊肝细粒棘球蚴囊液制备成粗抗原,并采用免疫印迹实验对囊液抗原进行分析,发现非特异性反应的主要蛋白条带。随后采用Superdex凝胶柱通过分子筛层析法对囊液抗原进行纯化。用44份细粒棘球蚴病患者、17份健康人和10份囊尾蚴患者血清进行酶联免疫实验,评估纯化后囊液抗原的检测能力。结果免疫印迹实验发现,非特异性反应的主要条带的相对分子质量(M_r)约为55 000,纯化后去除了该非特异性反应蛋白。纯化后的囊液抗原ELISA检测灵敏度为93.2%(41/44),特异性为94.1%(16/17),约登指数为0.87,与囊尾蚴病交叉反应性为30%(3/10)。未纯化前的灵敏度为90.9%(40/44),特异性为88.2%(15/17),约登指数0.79,与囊尾蚴病交叉反应性为60%(6/10)。纯化前后ELISA检测的灵敏度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本研究采用分子筛层析法对羊源细粒棘球蚴的囊液抗原进行纯化,去除了引起非特异性反应的主要蛋白(M_r 55 000),为后续进行囊液抗原标准化、提高检测能力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 目的 克隆、 表达细粒棘球绦虫组织蛋白酶B (EgCatB) 基因, 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预测和分析。方法 方法 提取 细粒棘球绦虫总RNA反转录成cDNA, 以此为模板扩增目的基因。利用无缝克隆技术和麦胚无细胞表达体系克隆表达 EgCatB, 用免疫印迹实验进行验证。采用SignalP 4.1、 TMHMM sever v. 2.0、 TargetP 1.1对EgCatB编码蛋白分别进行信号 肽、 跨膜区及亚细胞定位的预测。采用BLASTP和GeneDoc进行EgCatB同源序列比对及保守位点分析。采用ProtParam、 SMART、 Predictprotein、 Swiss?model分析EgCatB编码蛋白的结构。采用NetOGlyc 4.0 Server和NetNGlyc 1.0 Server在线分 析EgCatB蛋白O型和N型糖基化位点。结果 结果 成功构建了重组质粒pEU?EgCatB。蛋白电泳和免疫印迹实验结果显示 该基因获得了可溶性表达。经生物信息学分析预测该蛋白分子量35.9 kDa、 理论等电点6.37, 为含信号肽的分泌蛋白, 酶 活性位点高度保守, 并通过Gln106 、 Cys 112 、 His 282 和Asn302 形成了催化中心。EgCatB基因所编码蛋白氨基酸序列中不存在N? 糖基化位点, 但存在9个O?糖基化位点。结论 结论 成功克隆表达了细粒棘球绦虫EgCatB基因并对其进行了较全面的生物 信息学预测分析, 为该蛋白的功能研究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正>腹股沟斜疝是儿童多发疾病,疝囊高位结扎术是学龄前儿童斜疝主要治疗手段。自腹腔镜小儿疝高位结扎术应用于临床以来,其高位结扎确切,精索保护可靠、术后管理便捷等优势为医患双方认可[1]。2006年10月至2011年12月,本院采用病区整体化护理用于腹腔镜小儿疝囊高位结扎术,现对其护理经验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