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2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1
1.
目的探讨合并2型糖尿病(T2DM)的老年患者单肺通气时血清及肺泡灌洗液中炎性因子的变化及乌司他丁(UTI)的干预效应。方法 30例接受胸腔镜手术老年患者随机分为糖尿病组(DM组),DM UTI干预组(DM-U组),每组15例。DM-U组在麻醉诱导后静脉泵注5 000 U/kg UTI,DM组静脉给予同容量的生理盐水,观测各组患者在麻醉前(T1)、麻醉后单肺通气前(T2)、手术结束前(T3)、术后24 h(T4)各时点血糖及血清中白细胞介素(IL)-2、IL-4、IL-6、IL-8、IL-10及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变化以及T2、T3时点双肺泡灌洗液中上述炎性因子的变化;比较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T3及T4时点血糖及血清中IL-6、IL-8均较T1时点升高(P0.05),DM-U组T3、T4两个时点血清中的IL-6、IL-8较DM组降低(P0.05);T3时点双肺泡灌洗液中IL-6、IL-8、TNF-α均较T2时点升高(P0.05),通气侧肺各因子较同时点非通气侧肺明显减低(P0.01),与同时点DM组比较,T3时点双肺泡灌洗液中TNF-α降低(P0.05),但IL-6及IL-8则DM组和DM-U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单肺通气时DM患者血清中IL-6、IL-8及肺泡灌洗液中IL-6、IL-8、IL-10及TNF-α均升高,预先静脉给予5 000 U/kg UTI可抑制单肺通气时DM患者血清中IL-6、IL-8及肺泡灌洗液中TNF-α的释放。  相似文献   
2.
将高端智能模拟系统运用于高等医学教育领域已渗透到急诊、药理、生理、妇产科、中医科等各学科,它是否达到应有的效果,是否得到正确的评价并非易事。尝试以现有的手段对参加麻醉药理学模拟学习的学生进行见习问卷调查及双盲测验分数的评估,结果显示模拟训练能提高测验分数,对加深理论知识的记忆、激发学习兴趣、提高临床思维能力、增强信心应对麻醉药安全使用等方面均有帮助。评估虽未涉及临床评估,但从评估结果显示该课程已指引学生达到了教学的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测在右侧卧位下,吸气峰压联合PETCO2的变化预判右双腔支气管导管(DLT)管端位置的可行性。方法 110例行胸科手术患者插入Mallinckrodt右DLT,在侧卧位后发生导管过深移位共25例。以纤维支气管镜(FOB)确认DLT管端位置和通气方式将观测过程分为正位双肺通气(S1)、右侧过深单肺通气(S2)及右侧正位单肺通气(S3)三个阶段,每阶段均机械通气15 min。结果 S2的Ppeak比S1增加75.5%,S3比S1仅增加44.1%;S2的PETCO2比S1下降17.5%,S3比S1仅减少8%。以单肺通气时的Ppeak≥S1Ppeak的1.6倍,PETCO2值比S1下降10%,结合OLV时的Ppeak达到24 cm H2O作为判定管端错位的截止值,特异性和预测阳性率分别达到85.7%和90%。结论侧卧位下,用无隆突钩DLT行肺隔离,联合运用动态监测气道峰压和PETCO2的变化综合评估,可提高DLT管端的正确到位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非气管插管静脉全麻在胸腔循环热灌注中应用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拟行胸腔循环热灌注术患者20例,均经病理活检已确诊为肺部恶性肿瘤。建立生命体征及BIS监测后,鼻导管吸氧,局麻行右颈内静脉及桡动脉穿刺置管。予丙泊酚及瑞芬太尼TCI静脉诱导及维持麻醉,观察记录麻醉前、术中、术毕及术后30min各时段的HR、MAP、RR、SpO2、CVP、心电图ST-T、体温T及抽取动脉血作血气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能在非气管插管静脉全麻下完成治疗,术中BIS值监测维持于45~60,无一例发生术中知晓。HR、MAP、SpO2及心电图ST-T各时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较术前呼吸频率减慢,CVP及体温升高,PCO2升高,pH值下降(P〈0.05),但均在术后30min内恢复至术前水平。结论非气管插管静脉全麻在胸腔循环热灌注中的应用是可行的,术中应加强呼吸循环功能监测,确保麻醉安全。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异丙酚分别复合氯胺酮、舒芬太尼及瑞芬太尼用于小儿输尿管检查术的麻醉效果。方法选择60例ASAⅠ~Ⅱ级小儿输尿管检查手术,随机分为氯胺酮-异丙酚静脉复合麻醉组(KP组),舒芬太尼-异丙酚静脉复合麻醉组(SP组)和瑞芬太尼-异丙酚静脉复合麻醉组(RP组)每组20例。采用全凭静脉麻醉,静脉注射首量后分别静脉泵注异丙酚及镇痛药物。观察并记录围术期心率、血压、呼吸和脉搏氧饱和度的变化以及异丙酚使用量、苏醒时间、术后镇静Ramsay评分、躁动评分和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等不良反应。结果 3组患儿术中的心率、血压、呼吸和脉搏氧饱和度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与KP组相比,SP组和RP组的心率、血压、呼吸下降明显(P<0.05)。术后苏醒时间KP组明显延长(P<0.05),RP组术后镇静Ramsay评分低于其他两组(P<0.05)和躁动评分高于其他两组(P<0.05)。结论异丙酚分别复合氯胺酮、舒芬太尼及瑞芬太尼均能安全用于小儿输尿管镜检查术,但异丙酚复合舒芬太尼苏醒期平稳舒适,更适合于小儿日间手术麻醉的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左侧卧位时双腔支气管导管(DLT)管端位置与吸气峰压及肺顺应性变化的关系,评估DLT管端位置的量化标准。方法102例用左DLT行胸科麻醉的中青年患者,纤维支气管镜(FOB)确认插入的DLT管端位置正确,平卧位双肺通气15min后(第1阶段),左侧卧位左单侧肺通气15min(第2阶段);然后以FOB观察DLT管端位置,若发现过深移位,FOB直视下调整DLT导管至正确位置后再单侧肺通气15min(第3阶段)。观测过程监测呼吸和循环各项指标。结果左侧卧位后DLT管端过深移位发生率为19.6%。第2阶段管端错位患者的SpO2均值比第1阶段稍低;Ppeak的升幅是管端正位患者的1.6倍;MV、Cdyn、PETCO2和PaO2降幅分别是管端正位患者的2.3倍、1.5倍、3.7倍和1.5倍;用FOB观测DLT管端均已接近左下肺叶支气管开口,插管深度平均增加1.6cm,维持支气管套囊压20cmH2O的注气量比第1阶段减少42.9%。管端错位患者第3阶段的Ppeak升高(47.0%)及MV下降(3.1%)、Cdyn下降(37.2%)、PETCO2下降(2.4%)、PaO2下降(40.4%)均已接近管端正位患者第2阶段的升降幅度。结论吸气峰压和肺顺应性的变化比SpO2更敏感,提示左DLT管端发生移位。左侧卧位单肺通气气道峰压超过平卧位双肺通气时的1.6倍,绝对值超过24cmH2O,肺顺应性减少50%,应高度怀疑左DLT管端发生过深移位。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