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篇
  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11篇
特种医学   10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目的:探讨心脏CT血管成像(CTA)在评估房间隔缺损(ASD)方面的精确性及对介入治疗的指导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已行ASD封堵术或手术修补的中老年患者63例资料,男性18例,女性45例,年龄50~77岁,平均(56.9±5.8)岁,患者均于术前行经胸超声(TTE)和经食管超声(TEE)检查,并常规行CTA检查以除外冠心病。在GE工作站上行ASD三维(3D)重建,以CT横断面辅助测量技术(CTAS)测量缺损大小及边缘长度,与TTE及TEE对比,并总结其他重要影像学表现。结果:在缺损大小方面,CTA与TTE及TEE分别相差约4.48(3.28~5.76)mm和1.98(0.94~3.03)mm;CTA与TTE及TEE之间有良好的相关性,且与后者相关性最强;在房间隔长度及缺损边缘方面,除下腔侧边缘外,CTA及TEE测量值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TA所测下腔侧边缘长度较TEE测量值约>2.2(1.35~3.08)mm;15例患者因CTA提供重要解剖信息而改变治疗方案,其中13例患者行外科手术治疗,2例于介入封堵ASD同时行冠状动脉成形及支架置入术。结论:对于拟行ASD封堵术的中老年患者,术前心脏CT检查可准确测量缺损大小及边缘长度,且在评估下腔侧边缘方面可能优于TEE。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HA)内固定术治疗股骨伴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3月—2014年3月潞城市人民医院收治的股骨伴股骨颈骨折患者23例,随机分为观察组(13例)与对照组(10例)。观察组患者行 PFNA 内固定术治疗,对照组患者行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情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下床时间、住院时间、平均花费)、生活质量及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下床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平均花费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及髋关节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PFNA 内固定术治疗股骨伴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显著,可缩短手术、下床及住院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及花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及髋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3.
影像学诊断先天性左冠状动脉主干闭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影像学诊断先天性左冠状动脉主干闭锁(LMCAA)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LMCAA患者,男3例、女3例,1例成人、5例婴幼儿。6例均接受超声心动图、多排螺旋CT(MDCT)及心血管造影检查。结果 1例超声提示左冠状动脉内径偏细,起源显示欠清晰,不除外左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肺动脉;1例超声提示左冠状动脉近段发育细,似壁内走行、开口狭窄;另4例超声仅提示二尖瓣脱垂并大量反流,冠状动脉未探及异常。5例经MDCT明确诊断为左冠状动脉主干闭锁,1例不除外左冠状动脉主干开口重度狭窄或闭锁。6例经心血管造影检查均明确诊断为LMCAA。结论 LMCAA属罕见先天性心脏病,超声可提示该病;CT对多数患者可明确诊断;心血管造影检查是诊断LMCAA的金标准。  相似文献   
4.
目的CT扫描定位空心螺钉固定在不稳定骨盆骨折中的治疗意义。方法患者侧卧于CT床上,患侧在上,牵引手法复位,选择合适进针点,钻入1~2枚导针,确定空心钉长度后沿导针拧入螺钉,固定骶髂关节。结果术后固定可靠,可以早期活动患肢,明显缩短卧床时间。结论CT可准确定位引导空心钉拧入预定位置,固定可靠。  相似文献   
5.
小儿尺骨冠状突骨折是少见的骨折类型,不能良好复位将严重影响肘关节的功能及前臂旋转功能,但无论是闭合复位还是切开复位,骨折块的固定都很困难。我院1999年—2007年共收治小儿尺骨冠状突骨折8例,现将治疗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第八届中国介入放射学大会于2008-08-20至2008-08-25日在北京举行,它是我国目前介入放射领域规模最大的全国性学术会议.本次会议由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主办,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承办,来自全国的1400余位介入医学专家参加了大会,会议还邀请了美国及欧洲介入放射学会等组织及日本、韩国的介入放射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刘玉清教授应邀出席了大会并发言.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河北省1997-1999年AFP病例中肠道病毒监测结果。方法:组织培养病毒分离法,结果:河北省1997-1999年AFP病例中分离到的47株脊灰病毒,经型内特征鉴定,均为疫苗病毒;分离到NPEV80株,占AFP病例病毒分离数的63%,在明确型别的毒株中,有coxsackie A组1个型别,coxsackie B的5个型,以coxsackie B1常见,有ECHO的10个型别,ECHO15型在3个年度中都有分离,NPEV有明显的夏秋季高峰,主要发生在小年龄组人群;在年龄构成上以小年龄人群为主。5岁以下儿童的感染占77.5%,2岁以内的占56%,各种病毒感染均男性多于女性。 有13.3%的coxsackieB以及22.2%的ECHO感染不在发病后60天残留麻痹,结论:肠道病毒感染较普遍,并能引起麻痹,但与脊灰不易混淆。  相似文献   
8.
9.
介入治疗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后残余漏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室间隔缺损(VSD)外科修补术后残余漏介入治疗的方法学及临床疗效。方法:对年龄在7~58岁之间的12例VSD修补术后残余漏患者行介入治疗。封堵材料为Amplatzer非对称性室间隔缺损封堵器(AAVSDO)和对称性国产室间隔缺损封堵器(VSDO)。距手术修补时间平均为(10.2±5.5)年;9例为膜部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后患者,3例为法乐四联征(TOF)术后患者;8例修补术后心电图示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CRBBB),1例修补术后出现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并安装了永久起搏器。以经食道超声(TEE)或经胸超声(TTE)以及左心室造影测量残余漏大小。9例患者各有1个残余漏口,3例患者右心室面有两个残余漏口。结果:超声及左心室造影所测残余漏直径分别为3~10 mm和4~10 mm,所选用封堵器直径为4~12 mm,封堵15分钟后造影示11例残余漏完全封堵,1例残留少量分流,术后1个月复查时残余分流消失。所有患者未出现新的心律失常及其它并发症。结论:介入治疗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后残余漏安全有效,其远期效果需长期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先天性心脏病心导管及心血管造影术死亡病例的特点,分析死亡原因及危险因素,为降低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心导管心血管造影术病死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阜外心血管病医院近11年间,先心病行心导管或心血管造影检查术死亡的1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超声、胸X线片、心导管及造影检查、尸体解剖结果,分析各种先心病行心导管及心血管造影检查的病死率。结果:先心病行心导管及心血管造影术总病死率1.4‰,58.3%的患者死于缺氧发作,33.3%的患者死于恶性心律失常,8.3%的患者死于心源性休克;在各种先心病中,威廉斯综合征(Williams syndrome,WS)行心导管心血管造影术的病死率最高,达23.1%;83.3%的患者术前有严重的低氧血症,50%的患者临床NYHA心功能分级III-IV;33.3%的患者心血管造影术中经过顺利而死于术后并发症。结论:先心病行心导管心血管造影检查时缺氧发作是引起死亡最常见的并发症,严重的低氧血症及心功能不全是心导管及心血管造影术死亡的重要危险因素,威廉斯综合征行造影检查存在较高的病死率,术后24小时是并发症高发时期,应加强心血管造影术后监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