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1篇
药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经后路行寰枢关节融合+取髂骨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颅底凹陷症(basilar invagination,BI)伴寰枢椎脱位(atlantoaxial dislocation,AAD)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8年10月,32例于我院脊柱外科行BI并AAD后路切开复位寰枢关节植骨融合+寰枢...  相似文献   
2.
应用MRI测量膝骨性关节炎滑膜厚度的方法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核磁共振成像(MRI)对膝骨性关节炎患者合并滑膜炎的严重度评估的方法及临床意义.方法:23例膝骨性关节炎患者行MRI检查.应用MRI的T2加权像检查膝关节内滑液含量和用梯度回波(GRE)检查滑膜厚度,应用ROI体积测量方法测量滑膜厚度,包括内外侧间沟和内外侧髌上囊4个区域,每个区域分0~3级,总计最大12级....  相似文献   
3.
双氯芬酸二乙胺乳胶治疗斜方肌筋膜疼痛综合征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双氯芬酸二乙胺乳胶治疗斜方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 年龄18-65岁的斜方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患者60例,完全随机分为研究组(33例)和对照组(27例).研究组应用双氯芬酸二乙胺乳胶,对照组应用双氯芬酸钠凝胶.根据疼痛部位大小,每次涂抹2~4 g,3~4次/d,但总量不超过10 g/d.2周为1个疗程.观察2组症状和体征的变化情况,测量其颈部活动度,评价疗效及安全性.结果 研究组治疗前及治疗第4、8天的颈部活动度分别为(37.1±8.1)°、(40.4±7.2)°、(43.8±7.7)°;对照组分别为(37.9±8.6)°、(39.3±8.1)°、(42.8±8.2)°.治疗第4天与第8天时与治疗前比较发现,颈部活动度较治疗前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起效时间(3.8±1.8)d,早于对照组的(4.6±1.4)d;试验组最佳作用时间也早于对照组[对照组为(7.6±1.8)d,研究组为(6.2±1.6)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研究组总有效率93.9%(31./33),对照组总有效率88.9%(24/27),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中不良反应有3例,表现为局部发红;对照组中1例局部发红,1例局部瘙痒,均未行特殊处理,症状自行缓解,未影响治疗.2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双氯芬酸二乙胺盐乳胶治疗斜方肌筋膜疼痛综合征起效较快,能较快达到最佳作用时间,有较理想的疗效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吡咯喹啉醌(PQQ)对兔骨关节炎模型关节软骨的保护作用.方法 Hulth法建立日本大耳白兔右侧膝关节骨关节炎模型;实验组兔术后给予关节腔内注射1×104 μmol/LPQQ,0.2 ml/kg,3d1次,连续6周;对照组兔行关节腔内等量生理盐水注射;伪手术组兔仅暴露关节,不进行药物处理.术后6周行膝关节前后位X线检查,并行Kellgren-Lawrance评分;观察股骨髁关节面大体形态并行软骨Pelletier JP评分;制备切片行苏木素-伊红(HE)染色,光镜观察、Mankin评分;行Ⅱ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原位末端转移酶标记(TUNEL)法检测软骨细胞凋亡;透射电镜下观察软骨细胞线粒体形态和数目的改变.结果 实验组、对照组和伪手术组Kellgren-Lawrance 评分为1.49±0.45、5.69±1.08、0.28±0.06;JP评分为1.46±0.42、2.75±0.60、0.08 ±0.04;膝关节组织学Mankin评分为2.68±0.86、6.95±1.46、0.25 ±0.06;凋亡软骨细胞所占总细胞数目的比例为(5.60±1.20)%、(35.30±4.90)%、(0.70±0.30)%;实验组、对照组和伪手术组电镜下软骨细胞线粒体数为3.40±0.68、1.24±0.45、6.40±1.20;上述各指标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可见Ⅱ型胶原纤维组织结构良好,而对照组软骨Ⅱ型胶原缺失.结论 关节腔内注射PQQ可保护软骨细胞,减轻关节软骨结构及功能的破坏,减缓关节软骨退变.PQQ可能是通过保护软骨细胞线粒体而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建立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的分离、纯化及鉴定方法,观察体外成骨潜能。【方法】应用密度梯度离心联合贴壁筛选的方法,体外分离培养兔骨髓来源的M SCs ,培养过程中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其生物学特性,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型,所得的细胞进行成骨诱导分化后进行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 ,ALP)染色及茜素红染色鉴定,并对成骨分化指标进行检测。【结果】原代分离培养的贴壁细胞呈长梭形,漩涡状排列。传代后增殖迅速,细胞为单一的梭形,排列更加有序。培养的细胞CD44呈阳性表达,而CD34呈阴性表达。成骨诱导后ALP染色和茜素红染色均呈阳性。诱导组成骨分化后成骨标志物含量较对照组明显要高。【结论】密度梯度离心结合贴壁的方法可以获得高纯度MSCs ,增殖旺盛,体外具有成骨潜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定位国人胫神经、腓总神经在腘窝的解剖位置,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解剖资料。方法观察和测量16具(男11具、女5具)经防腐处理的尸体的30例腘窝(左15例、右15例)内胫神经、腓总神经走行及解剖关系。包括胫神经8项和腓总神经5项的相关指标。胫神经测量除腘窝顶平面的直径外,均在股骨髁间距最宽处平面测得;腓总神经测量沿腓总神经走行方向进行。结果胫神经的直径在腘窝内自上而下逐渐增粗,从顶部的(3.27±0.21)mm到髁部的(3.47±0.28)mm,半膜肌腱和股二头肌腱之间的距离为(48.72±4.73)mm,胫神经在这两个肌腱间的位置变异较大,距股二头肌内侧缘(22.88±1.87)mm,距半膜肌外侧缘(22.59±2.24)mm。腓总神经至腓骨头最突出点的距离左、右侧分别为(16.51±0.36)、(16.19±0.46)mm。腓总神经发出点至分支点距离左、右侧分别为(11.89±1.21)、(12.56±1.01)mm。43%的腓总神经在进入腓管前发出腓深和腓浅神经。结论 95%的尸体腘窝部的胫神经可以定位在股骨髁间距最宽平面中内49.7%处,腓总神经在绕腓骨颈处均穿行于腓管内。  相似文献   
7.
8.
目的 探讨重建内侧髌股韧带(MPFL)治疗复发性髌骨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髌骨前缘固定人工韧带及自体肌腱技术重建MPFL治疗髌骨不稳定11例.结果 随访12个月,无一例复发髌骨脱位.术后12个月髌股适合角平均值为(-7.3±3.4)°,外侧髌股角平均值为(7.2±1.5)°,Kujala膝关节功能评分平均值为(9...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腰椎布氏杆菌性脊柱炎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2010年1月至2014年1月,采用单纯后路病灶清除、椎间植骨及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腰椎布氏杆菌性脊柱炎16例,男10例,女6例;年龄19~66岁,平均(40.6±15.0)岁。病灶累及椎体数目均为单节段。所有患者入院时均有腰背部局部疼痛,其中13例术前存在持续发热。终末随访时行标准布氏杆菌凝集法、X线及CT检查,评估布氏杆菌性脊柱炎治愈及融合情况。结果 16例患者均完成随访。平均手术时间100~140 min,平均(122±15)min;术中出血量300~650mL,平均(482±118)mL。术中及围手术期无死亡,无出现神经压迫症状的病例。13例术前存在持续发热的患者,术后10d均未再出现明显发热。随访时间12~47个月,平均随访(18.6±5.7)个月。术后10d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由术前平均(6.60±0.89)分改善至(2.40±0.63)分,末次随访VAS评分平均为(1.70±0.38)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分由术前的平均(77±4)分改善为终末随访时(12±5)分。末次随访未见布氏杆菌原位复发且所有患者植骨均成功融合。结论对于单节段受累的腰椎布氏杆菌性脊柱炎,单纯后路手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应用后路病灶清除、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以较小的创伤加快疾病的恢复、重建病椎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为1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制定循证治疗方案,以获得良好的疗效.方法 应用循证医学方法三结合原则,提出临床问题,全面检索数据库,以获得相关证据,并评价其质量,获取最佳证据用于临床治疗.结果 证据表明对于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应采用手术治疗;不稳定骨折推荐髓内固定,稳定骨折首选滑动髋螺钉(SHS).结论 应用循证医学的方法,采用高质量的证据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能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