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内科学   10篇
  2021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1.
近年高血压药物治疗取得很大进展,但高血压治疗率和达标率低的状况仍未得到明显改善,一些新的治疗手段的发展为高血压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雷帕特降压仪通过减慢呼吸频率达到降压目的;颈动脉窦刺激器通过持续刺激颈动脉窦激活减压反射改善血压;肾交感神经射频消融术通过射频消融的方法选择性损毁肾交感神经、阻断肾交感神经达到降压目的。总之,新型技术手段治疗高血压目前已取得了令人鼓舞的研究结果,其临床应用值得期待。  相似文献   
2.
心力衰竭(心衰)是一种复杂的临床症候群,发病率高,5年存活率与恶性肿瘤相仿。原发性高血压(高血压)是导致心衰的主要病因之一。心衰合并高血压患者采用积极有效的血压管理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3.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是一组由于冠状动脉急性缺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尽管具有共同的病理生理基础,但不同ACS患者缺血和出血风险不同,其死亡和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也存在明显差异.及时准确地对ACS患者进行危险分层,采取及时有效的处理策略,对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对非ST段抬高型ACS(NSTE-ACS)的危险分层及处理策略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4.
心房结构重构是心房颤动(房颤)发生和赖以维持的关键环节.微小RNA、长链非编码RNA和环状RNA等非编码RNA在促进房颤心房结构重构中发挥重要作用.深入分析非编码RNA促进心房结构重构、导致房颤发生的病理生理机制具有重要临床意义,并可为寻找房颤防治新靶点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控制性正向-逆向内膜下寻径(CART)和反向CART技术是近年来慢性完全闭塞病变介入治疗重要的技术进展,大大提高了慢性完全闭塞病变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成功率。CART和反向CART技术的开展要求术者具有较丰富的正向PCI操作经验,根据自身技术能力、设备条件和患者病变特点合理选择恰当的PCI治疗技术。在血管内超声指导下反向CART技术的应用进一步提高了手术的成功率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6.
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HIT)是一种由肝素诱导、免疫介导的以血小板减少和血栓形成为主要特征的药物不良反应,具有一定的致残和致死风险,死亡发生率约为5%~10%.临床研究发现,约1%~5%接受肝素治疗的患者会在应用肝素5~10天后出现HIT[1].目前临床上尚未得到充分重视,极易漏诊、误诊.我们对近年来HIT的发生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hronic total occlusion, CTO)病变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中,导丝通过闭塞病变而球囊不能通过是导致PCI失败的最常见原因,约占CTO病变PCI患者的10%[1]。解决方法包括更换更强支撑力的指引导管、应用子母导管技术、球囊锚定技术、Tornus导管和斑块旋磨技术等[2-7]。更换支撑力更强的指引导管需导丝重新通过闭塞病变;子母导管技术要求CTO病变近段管腔直径足够大,且有损伤冠状动脉的风险[8];边支球囊锚定技术要求CTO病变近段有直径≥2 mm的分支血管;Tornus导管能提供更强的推送力和通过能力,但费用较高[9];而斑块旋磨技术主要用于严重钙化病变,旋磨导丝操控性较差,有时不能再次通过闭塞病变。Hu等[10]报道的“wire-cutting”技术,主要针对于导丝能够通过而球囊不能通过的CTO病变。即在两根导丝通过病变后,沿其中一根导丝送入球囊至闭塞病变近段斑块纤维帽处,高压扩张压迫并行导丝,然后短促而快速回撤被压迫的并行导丝切割斑块。该方法操作过程中存在指引导管深插损伤冠状动脉开口和导丝断裂风险。笔者原创性提出一种操作相对简单、安全有效的新方法--双球囊-导丝交错切割技术(seesaw balloon-wire cutting technique)(图1),并通过以下2例报告介绍该技术。  相似文献   
8.
高血压已成为全球性健康问题,其治疗策略主要基于生活方式改变和合理的药物治疗。尽管如此,许多高血压患者血压仍未能得到满意控制,经皮导管肾交感神经消融的出现为高血压患者提供了新的希望。  相似文献   
9.
10.
临床上通常应用间接方法评价血压水平,包括诊室血压测量(office blood pressure measurement,OBPM)、动态血压监测(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ABPM)和家庭血压监测(home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HBPM)[1]。3种方法在高血压的研究和应用中各有其测量标准,本文旨在评价无创血压监测方法的临床意义及局限性。1OBPM1.1OBPM的临床意义目前,高血压的诊断、分级和治疗仍以诊室血压为依据,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