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3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2篇
药学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 观察不同时间胃管给予清胰汤及生大黄灌肠对SAP的治疗效果,探讨其早期应用的重要性.方法 将符合诊断标准的SAP患者按随机分组法分成12 h治疗组(n=34)和72 h治疗组(n=27),两组分别于发病后12 h和72 h后给予生大黄灌肠和清胰汤胃管注入.比较两组血清TNF-α、CRP水平及APACHEⅡ评分、腹痛缓解所需天数、住院天数与住院费用.结果 12 h治疗组发病72 h后血清TNF-α、CRP水平分别为(265±66)U/ml、(32.1±7.1)mg/L,APACHEⅡ评分为6.3±2.0,腹痛缓解需(4±2)d,平均住院(18±5)d,费用(4.2±1.8)万元;而72 h治疗组分别为(491±81)U/ml、(43.5±11.0)mg/L、9.1±1.8、(8±3)d、(34±8)d、(7.1±2.6)万元.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应用清胰汤胃管注入及生大黄灌肠治疗SAP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内镜窄带成像技术(NBI)联合碘染色诊断早期食管癌及癌前期病变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该院2011-03~2016-11行常规内镜、NBI及NBI联合碘染色检查患者的临床资料,筛选其中216例相关病例,比较不同检查方法的检查效果以及NBI、碘染色分级与病理诊断的关系。结果 NBI联合碘染色对病灶的检出率为100.00%,显著高于常规内镜的76.64%和单一NBI检查的89.05%(P0.05)。高级别瘤变主要表现为NBIⅠ级和碘染色Ⅰ级,低级别瘤变NBI和碘染色主要表现为Ⅱ、Ⅲ级。结论 NBI可清晰显示食管病变毛细血管结构形态,有机结合NBI技术与碘染色技术可有效提高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胃镜检查对高龄老人心律、ST-T、血压、血氧饱和度(SPO2)、的影响,为老年人安全性地接受胃镜检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患者术前接受问卷调查,Holter监测心律及ST-T改变,心电监护仪记录患者术前、术中、术后的血压及SPO2。结果 1高龄老人在接受胃镜检查时,普通胃镜组插镜过程中发生房性早搏(χ2=12.4103,P0.01)、室性早搏(χ2=6.7586,P0.05)较无痛胃镜组明显;2对于ST-T改变,普通胃镜组有明显影响(χ2=6.1250,P0.05),而无痛胃镜组则无明显影响(χ2=1.7857,P0.05);3无痛胃镜组有高血压病史的患者收缩压下降的幅度较无高血压病史的患者显著(t=3.8335,P0.05);4在吸氧5 L/min的情况下,SPO2在高龄老人胃镜检查时差异无显著性(t=1.9530,P0.05)。结论通过术前精心准备,术中严密监护,高龄老人无痛胃镜检查是一种比较安全的检查方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胃不同位点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与贲门黏膜癌前病变发生的关系。方法以我国上消化道肿瘤高发区江苏省扬中市上消化道内镜普查中2531例Hp阳性的当地居民为研究对象,在胃的不同位点(幽门前区0、6、9、3点方向各一块分别命名为Hp1、Hp2、Hp3、Hp4,胃角、胃小弯、胃底大弯、贲门嵴根各一块分别命名为Hp5、Hp6、Hp7、Hp8)取活检,活检组织经HE染色进行病理诊断,Giemsa染色找Hp。结果 Hp7阳性人群贲门黏膜癌前病变的发生率为8.35%,显著高于Hp7阴性人群的发生率(x2=5.31,P<0.05);单一Hp7阳性人群贲门黏膜癌前病变的发生率为56.25%,显著高于非单一Hp7阳性人群的发生率(x2=52.37,P<0.05);其他位点Hp阳性人群贲门黏膜癌前病变的发生率显著低于阴性人群(P<0.05)。结论贲门嵴根部位黏膜癌前期病变与胃底大弯Hp感染呈正相关,与其他部位的Hp感染呈负相关,根除Hp感染治疗有助于降低贲门癌发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5.
临床上常见的皮肤疣有寻常疣、跖疣等,外用药物治疗和物理治疗疗效不理想。笔者自2005年1月至2008年12月采用90Sr-90Y敷贴治疗上述2种皮肤疣,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护理程序是指指导护理人员以满足护理对象的需要,恢复或增进护理对象的健康为目标,运用系统方法实施计划性、连续性、全面整体护理的一种理论与实践模式.护理程序包括评估、诊断、计划、实施和评价5个步骤[1].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胃不同位点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与贲门黏膜癌前病变发生的关系。方法以我国上消化道肿瘤高发区江苏省扬中市上消化道内镜普查中2531例Hp阳性的当地居民为研究对象,在胃的不同位点(幽门前区0、6、9、3点方向各一块分别命名为Hp1、Hp2、Hp3、Hp4,胃角、胃小弯、胃底大弯、贲门嵴根各一块分别命名为Hp5、Hp6、Hp7、Hp8)取活检,活检组织经HE染色进行病理诊断,Giemsa染色找Hp。结果Hp7阳性人群贲门黏膜癌前病变的发生率为8.35%,显著高于Hp7阴性人群的发生率(x2=5.31,P〈0.05);单一Hp7阳性人群贲门黏膜癌前病变的发生率为56.25%,渺著高于非单一Hp7阳性人群的发生率(x2=52.37,P〈0.05);其他位点Hp阳性人群贲门黏膜癌前病变的发生曩墨显著低于阴性人群(P〈0.05)。结论贲门嵴根部位黏膜癌前期病变与胃底大弯Hp感染呈正相关,与其他部位的Hp感染呈负相关,根除Hp感染治疗有助于降低贲门癌发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内镜下食管碘染色在诊断高危人群食管黏膜异型增生与早期食管癌诊断中的意义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食管肿瘤高发区的高危人群,对其中内镜下的食管糜烂等病变116人,进行碘染色。根据染色后食管黏膜的颜色变化,可疑病灶进行有针对性地活检送病理检查。结果 116例患者食管黏膜碘染色后有不着色区或明显淡染区,病理显示85例为轻度不典型增生,15例为中度不典型增生,12例为重度不典型增生,早期食管癌4例。结论内镜下食管碘染色在早期食管癌及异型增生的诊断中敏感性高,漏诊率低,人群的顺应性较好,在食管高危人群的早期病变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患者男,18岁。主因“恶心呕吐1月,头晕头痛5天”于2017年3月21日就诊我院。患者就诊前1月餐后出现恶心呕吐症状,服药后症状好转,未予重视,5天前患者出现头晕头痛症状,呈持续性,并伴有低热,1月内体重减轻15 kg。患者既往身体健康,否认其他疾病史。体格检查:体温37.7℃,脉搏82次/min,血压114/76 mmHg。皮肤、巩膜无黄染,体表未触及肿大淋巴结,心肺听诊无异常,腹部稍隆起,无肌卫、无压痛。实验室检查结果(括号内为正常值范围):白细胞11.19×109/L(3.5~9.5),血红蛋白119 g/L(130~175);总胆红素230.7 umol/L(5.1~26),直接胆红素126.6 umol/L(0~6.8),间接胆红素104.1 umol/L(0~18.2),谷丙转氨酶111 U/L(9~50),谷草转氨酶118 U/L(15~40),碱性磷酸酶1573 U/L(45~125),乳酸脱氢酶417 U/L(94~250),C反应蛋白44.30 mg/L(0~5),尿常规检查结果正常,AFP、CEA、CAl9-9、CAl25均正常。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胃溃疡、胃溃疡伴异型增生的发展演变规律。方法 所有178例胃溃疡患者均经内镜初检、病理确诊,按队列研究,病例组79例系胃溃疡伴异型增生患者,对照组99例则为单纯胃溃疡患者,经l~15a的内镜和病理随访,观察两组演变规律。结果 初检溃疡伴肠化者异型增生检出率75.2%,不伴肠化者异型增生检出率10.5%(P〈0.01);病例组溃疡愈合率32.9%,对照组63.6%(P〈0.01);病例组癌变率25.3%,对照组癌变率5.1%(P〈0.01),其中88.0%为分化好的腺癌,32.0%为早期癌;溃疡伴中度异型增生的癌发率15.7%(RR=3.10,P〈0.01),伴重度异型增生癌发率61.1%(RR=12.1,P〈0.01)。结论 胃溃疡伴肠化者异型增生检出率明显增高,伴异型增生者愈合率低,癌发率高,且合并的异型增生越重,癌发率越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