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3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11篇
内科学   33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23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14篇
中国医学   9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7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自主神经病变与心率变异(HRV)及其他脏器受损的关系。方法选择确诊为T2DM的90例住院患者,其中单纯糖尿病组(SDM)37例,合并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组(DC)53例;病程<5年组35例,5~10年组31例,>10年组20例。正常对照组(NC)47例为健康体检者,全部进行24h动态心电图及HRV分析。结果T2DM与DC患者HRV时域指标SDNN、SDANN和SDNN index较N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9.82~20.11,P<0.01),rMSSD和Pnn50与N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值0.25~0.26,P>0.05),病程<5年组有正常R-R间期的标准差值均高于病程>5年的两组患者(F值=16.22,P<0.01),结论HRV是早期判断T2DM患者自主神经病变最准确而又最敏感,可能对是否合并心脏缺血性病变有提示作用。  相似文献   
2.
3.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药物疗效的循证医学评价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根据大量临床试验结果对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溶栓药物从疗效、并发症等进行了比较,发现溶栓药物从第1代到第3代在纤维蛋白选择性、半衰期、给药方式等方面有了较大的改进,使AMI的病死率降至7%~8%,但新型溶栓药物在有效率方面并没有明显超过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仍存在着颅内出血并发症、价格昂贵等缺点。因此,积极联用抗栓药物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AMI,乃是降低病死率的倡用办法。  相似文献   
4.
5.
目的 分析高龄病例心房颤动(AF)的病因、房颤类型、左房内径.方法 对62例≥80岁的老年人房颤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患者中阵发性、持续性和持久性房颤分别为21例(33.87%)、14例(22.58%)、27例(43.55%).冠心病是最常见的病因,其次是高血压、瓣膜退行性病变和电解质紊乱.阵发性房颤与持续性房颤和永久性房颤相比,左房内径均小于后两者(P值均<0.05).62例中发生动脉栓塞22例(35.48%),脑卒中20例(32.26%).有21例未接受任何抗凝治疗.结论 高龄患者房颠常见原因是冠心病和高血压病,脑卒中是其重要并发症,抗血栓治疗以抗血小板治疗为主,对高龄房颤患者抗栓治疗应该谨慎.  相似文献   
6.
食管心房调搏诊断第3位相右束支阻滞1例姚光辉,黄敏生(福建省三明市第一医院心内科三明365000)第3位相束支阻滞,在心动周期变化不大的常规心电图中常受到掩盖而不易诊断。食管心房调搏能通过改变起搏频率及观察起搏后心率变慢时的传导情况,从而使第3位相束...  相似文献   
7.
8.
冠心病患者检测血浆D—二聚体含量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冠心病患者体内存在高凝状态,近年来已逐渐受到重视.D-二聚体是交联纤维蛋白的特异性降解产物,其血浆中浓度的升高,可作为体内高凝状态和血栓形成的标志之一.本文通过测定冠心病血浆D-二聚体含量,观察其相互关系,并探讨其临床意义.1.对象与方法  相似文献   
9.
许明  姚光辉 《淮海医药》2007,25(5):429-431
目的 观察注射人预混胰岛素(诺和灵30R)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lc)以及体重指数变化情况.方法 对90例T2DM患者在控制饮食及运动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诺和灵30R皮下注射,每日2次,在治疗过程中第1个月每天监测三餐前、三餐2 hPBG加上睡前血糖,以后2个月改为隔天监测.用药前及治疗开始第1、第3个月末各测定1次HbAlc,并分别记录患者的体重和药物反应.结果 90例T2DM患者的FBG、2 hPBG,HbAlC在治疗后显著下降.而体重指数较治疗前明显上升(P<0.01).结论 提示诺和灵30R可有效控制口服T2DM患者的FBG、2 hPBG和HbAIC.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高血压靶器官损害与血尿酸(serum uric acid,SUA)水平的关系。方法选择2006.2~2007.8间住院的高血压患者,测定禁食12小时的早晨空腹血清尿酸值。观察高血压合并左心室肥厚、颈动脉内膜增厚、脑血管意外、肾脏损害及视网膜病变等靶器官损害指标,分析并比较SUA的变化情况。结果随着年龄的增大、颈动脉病变及视网膜病变程度的加重,SUA数值明显的逐渐升高(P〈O.05):合并左心室肥厚、脑血管意外、肾脏损害者,SUA数值也显著的升高(P〈O.05);结论高血压患者靶器官的损伤与血尿酸的水平升高有密切的关系,随着血尿酸浓度的升高,靶器官损伤的程度也随之加重;同时合并越多的靶器官损伤,血尿酸水平越高,表明尿酸在高血压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