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6篇
综合类   9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3篇
肿瘤学   5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6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77 毫秒
1.
目的观察乳腺癌组织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三型突变体(EGFRvⅢ)、中心体相关微管蛋白α(Tubulin-α)的表达变化,并探讨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30例正常乳腺组织(NB组)、50例导管原位癌(DCIS组)和50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DC组)组织中的EGFRvⅢ、Tubulin-α。结果 IDC组EGFRvⅢ、Tubulin-α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0%(35/50)、74%(37/50),DCIS分别为38%(19/50)、64%(32/50),NB组分别为0、3%(1/30);各组间EGFRvⅢ阳性表达率两两比较,P均<0.05;IDC组、DCIS组Tubulin-α阳性表达率高于NB组(P均<0.05),但IDC组与DCIS组比较,P>0.05。乳腺癌组织中,EGFRvⅢ、Tubulin-α的表达呈正相关(r=0.909,P<0.01)。结论乳腺癌组织中EGFRvⅢ、Tubulin-α高表达,二者在乳腺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ATP生物荧光肿瘤体外药物敏感性检测技术在指导腹盆腔恶性肿瘤个体化治疗中的应用情况.方法 应用ATP生物荧光肿瘤体外药物敏感性检测法指导临床常见腹盆腔恶性肿瘤化疗方案选择.结果 患者对不同化疗药的敏感性不同,在化疗前为患者筛选出敏感及耐药药物,进行个体化治疗,降低了无效治疗的风险,有助于提高化疗的疗效.结论 ATP生物荧光肿瘤体外药物敏感性检测法敏感性高、稳定性好、简便、快速,其检测结果指导临床化疗的有效率高,可用于腹盆腔恶性肿瘤的个体化治疗.  相似文献   
3.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广泛应用于医学教育当中,使现代教学手段有了一个质的飞跃。但同时多媒体教学同传统教学方式相比较存在一些弊端。如何正确使用这一技术,如何突出其优势,减少弊端,如何使其发挥应有的效益,本文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结直肠癌患者血液中血清淀粉样蛋白(SAA)、D二聚体和CA724指标的变化对结直肠癌患者肿瘤转移的预测、评估。方法 选择结直肠癌患者58例及良性疾病患者55例,于术前采血并检测SAA、血浆D二聚体和CA724的水平,随后进行统计学分析。另外,结直肠癌患者组内按照术后病理分期(AJCC/UICC)分为无区域淋巴结及无远处转移组、有区域淋巴结及无远处转移组、远处转移组,对3组间SAA、D二聚体、CA724进行比较。结果 结直肠癌患者的SAA、D二聚体、CA724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SAA在结直肠癌患者无区域淋巴结及无远处转移组、有区域淋巴结及无远处转移组、远处转移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A724在无区域淋巴结及无远处转移组、有区域淋巴结及无远处转移组、远处转移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结直肠癌患者的各亚组中,远处转移组的SAA、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有区域淋巴结及无远处转移组、无区域淋巴结及无远处转移组(P<0.05)。结论 检测血液SAA、CA724及D二聚体水平对筛选结直肠癌患者区域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可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还原型谷胱甘肽预防紫杉醇联合顺铂方案致神经毒性的疗效。方法对95例应用紫杉醇及顺铂方案全身化疗的癌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9例,对照组46例。治疗组全身化疗前1 d开始使用还原型谷胱甘肽(1 800 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中静脉滴注,1次/d,连用7 d。对照组不用还原型谷胱甘肽,其他用药与治疗组相同。观察神经系统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神经毒性发生率12.2%(6/49),对照组为23.9%(11/46),两组比较,P〈0.05。结论用还原型谷胱甘肽预防紫杉醇联合顺铂化疗方案致神经毒性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参附注射液(SFI)联合细胞因子对HL-60细胞体外诱导树突状细胞(DCs)生成及功能的影响。方法用不同浓度的SFI、GM-CSF+IL-4及GM-CSF+IL-4联合不同浓度SFI三种组合在体外诱导培养HL-60细胞株获得DCs。观察DCs的形态变化、表型的表达率并鉴定DCs刺激T淋巴细胞的增殖能力,ELISA法测定上清液中INF-γ的含量。结果单用SFI不能诱导HL-60细胞分化为DCs。单用细胞因子GM-CSF/IL-4可诱导其分化为DCs,但不成熟。而不同浓度的SFI联合GM-CSF/IL-4对DCs有促进成熟和抑制增殖的双向调节作用。中浓度诱生的DCs细胞表型的表达率、刺激T淋巴细胞的增殖能力、培养上清液中INF-γ的含量均明显高于其余试验组(P<0.05)。结论适当浓度的SFI联合GM-CSF/IL-4在体外能更有效地诱导HL-60细胞分化为DCs,并促进DCs成熟,增强DCs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阿帕替尼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河北大学附属医院肿瘤内科收治的1例晚期N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国内外文献,分别对晚期NSCLC的治疗原则和阿帕替尼治疗晚期NSCLC的疗效及不良反应进行讨论.结果 晚期NSCLC一线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治疗失败以后,二线应用阿帕替尼延长了无进展生存期,但在治疗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的不良反应——3级手足综合征,药物减量后出现进展,影响了患者的总生存期.结论 阿帕替尼在部分晚期NSCLC患者取得了显著的疗效,为晚期NSCLC的二线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  相似文献   
8.
张莉  杨永滨  商琰红  任金金 《河北医药》2008,30(10):1542-1543
脑动脉瘤是严重威胁人们健康的一种脑血管疾病,其破裂出血是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原因[1].利用影像学手段结合临床及时对病变作出正确地评价,有利于神经科医生及时地进行处理,有效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本文通过对150例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证实为脑动脉瘤患者的病变分型及DSA影像学特征的总结和分析,探讨DSA在早期诊断脑动脉瘤过程中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探讨胃癌组织中NF-κB、VEGF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56例胃癌石蜡标本中NF-κB、VEGF的表达,分析其与临床病理之间的关系及两者的相关性。结果:56例胃癌组织中NF-κB及VEGF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4.29%(36/56)和75.00%(42/56),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NF-κB及VEGF的表达与TNM分期、有无淋巴结转移、是否累及浆膜、有无远处转移有关,胃癌中NF-κB与VEGF的表达呈正相关。结论:NF-κB和VEGF在胃癌中呈现高表达,且两者存在明显相关,NF-κB可能通过上调VEGF的表达促进胃癌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