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4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8篇
  2022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拟探讨SYTO/EB在微载体细胞培养中活体细胞原位示踪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活细胞核酸染色剂(SYTO13)和溴化乙啶(EB)2种核酸染色剂对微载体生长的细胞进行双重染色,荧光显微镜下通过颜色不同判断细胞的活力状态并计算出活力百分比。以间接活力测定的四氮唑盐法同时对肝细胞进行活力的检测,并将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2种方法测定的结果均可显示微载体生长的肝细胞。但SYTO/EB法更灵敏,可精确计数。结论 SYTO/EB测定微载体肝细胞的活力快速、灵敏且简便,并可原位观察细胞的活力,不失为一种可取的微载体活力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2.
3.
旋转生物反应器内微载体大规模扩增肝细胞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评估旋转生物反应器(RCCS)内肝细胞微载体大规模培养的可行性.方法 为获取足够数量活性良好的肝细胞种子细胞.本实验探索在RCCS内应用微载体技术快速扩增肝细胞的方法 .将cL-1细胞和HepFMMU应用Cytodex-3微载体在RCCS内进行动态培养,观测肝细胞的生长情况和细胞代谢率.结果肝细胞在Cytodex-3微载体上生长迅速、生长倍增时间缩短,并保持很高的生物活性.培养至第5天,细胞数量可达最初接种的23倍.细胞的数量在第5天左右达到最高,然后开始下降.功能学检查、倒置显微镜、扫描电镜及MTT均提示细胞功能良好.结论 RCCS微载体肝细胞大规模培养是一种可行的细胞快速扩增方法 ,但对于人工肝庞大的细胞数量和功能需求,应进一步研究,通过优化营养和废物排除,模拟肝脏生理结构,提高细胞培养规模和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估CL-1肝细胞跟人肝星形细胞(HSC)的微载体微重力共培养来提高CL-1肝细胞的活力与功能的可行性。方法实验分为两组:CL-1肝细胞微载体微重力单培养组和CL-1肝细胞、HSC微载体微重力共培养组。通过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计数、MTT染色及扫描电子显微镜比较两组肝细胞的形态、细胞活力差异,并通过、培养上清中ALT、白蛋白浓度等功能指标测定,比较两组肝细胞活力和功能差异。结果共培养组较单培养组细胞生长迅速,细胞从24 h贴壁后开始增长,到第5天进入高峰。共培养组1~7 d的肝细胞密度明显高于单培养组的细胞密度(P<0.05)。两组肝细胞ALT、白蛋白从第1天开始不断分泌增加,第5天达到峰值,第6、7天有所下降。ALT功能比较,共培养组明显低于单培养组(P<0.05)。白蛋白功能比较,共培养组明显高于单培养组(P<0.05)。倒置显微镜、扫描电镜及MTT均提示共培养组肝细胞形态、活力优于单培养组。结论人肝细胞、HSC微载体微重力共培养研究有利于维持及增强旋转生物反应器的肝细胞活力及功能,对人工肝的培养模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背景:目前原位肝移植是惟一有效治疗急性肝衰竭的方法,但其存在供体匮乏的问题。人工肝可作为肝移植过渡支持手段。目的:观察新型人源细胞混合型生物人工肝的安全性。方法:在全接触灌流型生物反应器接种微载体微重力中国人肝细胞系1细胞,结合血浆灌流对D-氨基半乳糖诱发急性肝功能衰竭模型食蟹猴进行治疗,治疗过程中观察循环管路的密闭性、不良反应及监测动物的生命体征变化,治疗结束后取灌流型生物反应器中的中国人肝细胞系1细胞,把细胞碎片与细胞分别接种至裸鼠的颈部、后背部皮下进行比较。结果与结论:对急性肝功能衰竭食蟹猴模型的治疗过程中未发现循环管路中有液体渗漏,未发生出血、过敏、高热及其他严重的不良反应,生命体征平稳。接种后4周时,细胞碎片接种裸鼠未见接种部位出现种植瘤,细胞接种裸鼠共有10个接种部位出现肿瘤,致瘤率为100%。说明新型人源细胞混合型生物人工肝是安全可靠的,可进一步探讨其有效性,有望用于各种动物实验研究及各期临床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6.
新型人源细胞混合型生物人工肝的安全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目前原位肝移植是惟一有效治疗急性肝衰竭的方法,但其存在供体匮乏的问题。人工肝可作为肝移植过渡支持手段。目的:观察新型人源细胞混合型生物人工肝的安全性。方法:在全接触灌流型生物反应器接种微载体微重力中国人肝细胞系1细胞,结合血浆灌流对D-氨基半乳糖诱发急性肝功能衰竭模型食蟹猴进行治疗,治疗过程中观察循环管路的密闭性、不良反应及监测动物的生命体征变化,治疗结束后取灌流型生物反应器中的中国人肝细胞系1细胞,把细胞碎片与细胞分别接种至裸鼠的颈部、后背部皮下进行比较。结果与结论:对急性肝功能衰竭食蟹猴模型的治疗过程中未发现循环管路中有液体渗漏,未发生出血、过敏、高热及其他严重的不良反应,生命体征平稳。接种后4周时,细胞碎片接种裸鼠未见接种部位出现种植瘤,细胞接种裸鼠共有10个接种部位出现肿瘤,致瘤率为100%。说明新型人源细胞混合型生物人工肝是安全可靠的,可进一步探讨其有效性,有望用于各种动物实验研究及各期临床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利用微重力旋转细胞培养系统(RCCS)生物反应器仿真模拟分析微载体旋转对细胞氧供的影响。方法:联立不可压缩牛顿流体连续性方程和动量守恒方程、微载体内以及流动空间中氧的传递和反应方程,设置参数并求解;以Gamb it建立RCCS网格模型,并用F luent软件在欧拉多相模式下进行生物反应器数值模拟及流体力学分析。结果:以微载体直径及RCCS旋转速度作为自变量,基于欧拉-欧拉多相模型和氧运输公式成功建立RCCS数值分析模型。微载体直径和旋转速度均影响细胞培养效率,直径200、300、400μm的微载体旋转速度分别为10、12、14 r/m in;旋转1 h后直径600μm的微载体RCCS中间区平均氧浓度增加85%。结论:CFD可以定量模拟分析影响微载体及氧供的相关因素,为优化培养条件提供参数。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商品化的多孔微载体:cytopore 2和cultispher S何种更适合于微重力条件下培养CL-1细胞.方法 采用RCCS旋转培养系统.在50 ml水平微重力旋转培养CL-1细胞.分别对接种至cytopore 2和cultispher S的细胞进行动态形态学观察、细胞计数和功能学检测.结果 CL-1细胞在两种载体上均可粘附生长,并于第9天达到生长高峰.细胞计数结果提示cultispher S的细胞密度可达到4×10 6个/ml.在第10、11、12天,cytopore 2组的上清中自蛋白浓度明显高于cultispher S组.有显著差异(P<0.05),在第10、11天,cytopore 2组的上清中尿素浓度明显高于cultispher S组,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Cytopore 2培养的CL-1细胞计数低于Cultispher S组,但功能好于Cultispher S组.  相似文献   
9.
免疫抑制剂治疗百草枯中毒的Meta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免疫抑制剂对百草枯的治疗效果。方法检索国内外1970年1月~2008年6月公开发表的免疫抑制剂治疗百草枯中毒的相关论文,包括观察性研究和随机对照试验(RCT),提取观察性研究的生存率及可信区间,对照研究的风险比(RR)为效应量进行异质性检验和统计量合计分析。结果共计8项研究入选,6项历史对照性研究,2项随机对照研究。免疫抑制剂对百草枯中毒的预后有显著改善[历史对照的观察性研究RR为0.56(95%CI=0.45~0.69)和RCT研究RR为0.76(95%CI=0.62~0.94)]。结论免疫抑制剂治疗对百草枯中毒的生存率改善明显。但目前文献存在明显异质性,证据尚不够充分,需要进行更多的RCT试验以进一步明确。  相似文献   
10.
患者,女,14岁,因左腰部间断性隐痛5个月,加重伴左上腹疼痛6d。于2007年10月23日入院。患者缘于2007年5月上旬无诱因出现左侧腰部隐痛,为持续性隐痛,于运动后疼痛加剧,取蹲位可稍缓解,与月经无关,未予特殊治疗;10月21日运动后疼痛加重,10月22日无明显诱因呕吐胃内容物1次,为非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