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7篇
综合类   5篇
预防医学   5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例1患者,男,54岁。因“右侧肢体活动不灵1 d”于2003年1月8日入院。经做头颅CT后明确诊断为脑出血(定位:左基底节区)。入院后经降血压、降颅压、对症治疗,肢体活动较前好转。入院第5天,晨起时按摩、活动下肢时突发呼吸困难,颜面发绀,做心电图示SⅠQⅢTⅢ,继而出现室性逸搏心律,呼吸停止,以升压、气管插管、心肺复苏等抢救无效死亡。例2患者,女,69岁。因“胸闷气短3 d”于2004年2月15日入院。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病史,28 d前因脑出血住我院神经内科行微创颅内血肿抽吸术,并行降血压、降颅压、抗炎、对症治疗好转出院。3 d前用力排便后出现胸闷…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高龄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对比分析46例高龄STEMI患者(高龄组)和64例年轻STEMI患者(年轻组)冠状动脉造影特征、直接PCI治疗的情况.即刻手术成功率、住院及随访期间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高龄组与年轻组比较,冠状动脉病变多为多支病变(73.9%比28.1%,P〈0.01);2组手术即刻成功率无明显差异;2组术后达到心肌梗塞溶栓(thrombolysis inmyoxardial infarction,TIMI)3级血流患者比率无明显差异;高龄组手术操作时间较年轻组长[(64.4±25.4)min比(49.7±21.8)min,P〈0.05];高龄组住院期间、随访期间累计总的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年轻组。随访期间,高龄组1例术后4个月猝死,死亡原因不明,1例术后1年死于脑出血:年轻组无死亡病例。结论对高龄STEMI患者行直接PCI治疗是比较安全而有效的再灌注手段。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AD)早期诊断线索和方法,选择合理治疗手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10年5月48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根据患者发病特点,早期选择合理的影像学检查,有助于快速诊断,尤其增强螺旋CT、磁共振成像(MRI)诊断符合率最高。本组患者内科保守治疗32例,外科人工血管置换术12例,腔内带膜支架植入术4例,治愈30例,死亡18例。结论对于AD患者早期快速诊断及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是提高生存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冠状动脉内血栓病变的治疗对策。方法36例患者,其中男20例,女16例,年龄38~76岁,发病时间1~8h,均经急诊冠脉造影证实冠脉内有血栓。24例患者冠状动脉注射替罗非班,其中18例患者急诊冠脉内植人支架,6例患者因冠脉内血栓负荷量很大,冠脉内注入替罗非班后,继续以静脉泵入替罗非班36~48h。结果1周后冠脉造影显示冠脉内血栓消失,1例患者罪犯血管轻度狭窄,未行PCI术,其余5例行PCI术;4例患者冠脉内血栓负荷量大,予以冠脉内尿激酶溶栓治疗,当时未行PCI术,继之抗凝、抗血小板等治疗1周后择期PC]术;4例患者血栓负荷量中等,应用球囊通过血栓,同时应用肝素盐水静脉内注入,将血栓冲至冠脉远端,再行PCI术;4例患者血栓负荷量大,应用抽吸导管,未成功者改为替罗非班冠脉内注入,择期PCI术。结论冠脉内血栓病变应依据血栓负荷量多少采取相应对策,替罗非班应用疗效较好,冠脉内溶栓治疗亦有一定疗效,球囊通过冠脉血栓肝素盐水冲洗只适用于血栓负荷量小的患者。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过程中操作的一些细节问题,为提高疗效,降低并发症提供借鉴.方法 搜集笔者所在医院2003年12月~2009年5月45例永久性心脏起搏器的临床资料,分析其植入方法、植入效果、植入并发症及术后随访.结果 1例患者术后1年因脑卒中死亡,1例患者出现术后囊袋渗血、血肿,1例患者出现起搏综合征,1例患者电极导线与脉冲发生器连接不牢被发现重新连接后起搏正常,经室间隔起搏的患者心电图QRS波群明显缩窄,经双心室起搏患者心功能明显改善.结论 术后起搏器随诊为延长起搏器寿命,发挥起搏器功能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过程中操作的一些细节问题,为提高疗效,降低并发症提供借鉴.方法 搜集笔者所在医院2003年12月~2009年5月45例永久性心脏起搏器的临床资料,分析其植入方法、植入效果、植入并发症及术后随访.结果 1例患者术后1年因脑卒中死亡,1例患者出现术后囊袋渗血、血肿,1例患者出现起搏综合征,1例患者电极导线与脉冲发生器连接不牢被发现重新连接后起搏正常,经室间隔起搏的患者心电图QRS波群明显缩窄,经双心室起搏患者心功能明显改善.结论 术后起搏器随诊为延长起搏器寿命,发挥起搏器功能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例1 患者,男,54岁。因“右侧肢体活动不灵1d”于2003年1月8日入院。经做头颅CT后明确诊断为脑出血(定位:左基底节区)。入院后经降血压、降颅压、对症治疗,肢体活动较前好转。入院第5天,晨起时按摩、活动下肢时突发呼吸困难,颜面发绀,做心电图示SⅠQⅢTⅢ,继而出现室性逸搏心律,呼吸停止,以升压、气管插管、心肺复苏等抢救无效死亡。  相似文献   
8.
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是治疗严重缓慢型心律失常的重要手段,临床应用日益广泛,护理方面也取得了一些经验.2003年12月~2011年2月共植入51例永久性心脏起搏器,单腔起搏器30例,双腔起搏器19例,双心室起搏器2例,其中更换单腔起搏器2例,配合合理的护理,取得满意的疗效.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墓碑型心电图改变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102例接受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根据心电图特点,分为墓碑型急性心肌梗死组(31例)和非墓碑型急性心肌梗死组(71例)。对比分析两组冠脉造影特点和住院期间主要心脏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除墓碑型急性心肌梗死组梗死前心绞痛比例明显低于非墓碑型组(p<0.01)外,两组的年龄、性别、易患因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非墓碑型急性心肌梗死组相比,墓碑型急性心肌梗死组罪犯血管病变多位于左前降支近端(64.5%vs36.6%,p<0.01),合并右冠状动脉和左回旋支病变的比例高(51.6%vs21.1%,p<0.01;38.7%vs17.0%,p<0.01),术前TIMI血流分级0~1级的比例明显高于非墓碑型急性心肌梗死组(83.9%vs59.1%,p<0.05)。两组CK-MB峰值、LVEF值及主要不良心脏事件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墓碑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罪犯病变多位于左前降支近端,且多为完全闭塞性病变,常合并其他冠脉病变及缺乏良好的侧支循环保护,积极急诊介入治疗能明显改善其预后。  相似文献   
10.
国产西罗莫司洗脱支架治疗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疗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国产西罗莫司洗脱支架(FirebirdTM)的可行性、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发病12h内接受急诊介入治疗的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92例的临床资料。分为国产西罗莫司洗脱支架组(西罗莫司组)42例和普通裸支架组(普通组)50例,记录住院及随访期间主要心脏事件。结果两组的基本临床特征及基础造影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均成功。西罗莫司组置入支架49枚,普通组置入支架59枚,西罗莫司组支架直径偏小[(2.9±0.6)mm比(3.4±0.7)mm,P=0.01],长度偏长[(24±12)mm比(20±15)mm,P=0.02)]。支架直接植入的比例、支架释放峰值压力、发病-球囊开通的时间、入院-球囊开通的时间、手术操作时间、介入治疗后心肌梗死溶栓治疗试验血流、住院期间主要心脏事件,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西罗莫司组1例于术后1周死于心源性休克;普通组1例死于大面积脑梗死。随访3~12个月,西罗莫司组失访6例;普通组失访8例;西罗莫司组1例术后4个月猝死;普通组1例术后2个月死于顽固性心力衰竭。西罗莫司组累计主要心脏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普通组(14%比38%)。结论国产西罗莫司洗脱支架用于介入可行、安全及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