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8篇
  免费   9篇
基础医学   13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17篇
特种医学   40篇
综合类   30篇
预防医学   19篇
药学   6篇
中国医学   5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2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青藏高原鼠疫耶尔森菌基因型分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青藏高原鼠疫耶尔森菌(鼠疫菌)基因组型分布特征.方法对分离到的青藏高原鼠疫菌297株,根据已经证实的22个差异区段设计引物,每株鼠疫菌的每个基因差异区段都采用PCR技术进行验证.结果在喜马拉雅旱獭鼠疫自然疫源地中,鼠疫菌基因组型有9种,分别为1、5、6、7、8、10、11、新基因组型和Ype-ancestor型,其中以5、8和10型为主,3种基因组型合计所占比例为80.6%(204/253),而且不同地区鼠疫菌基因组型的分布也不一致.青藏高原青海田鼠鼠疫疫源地鼠疫菌基因组型全部为14型.结论青藏高原鼠疫菌基因组型分布具有明显的地理特征.根据基因组型的分布状况推测出了鼠疫菌在青藏高原的传播路径.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中国鼠疫自然疫源地的形成、起源、演化动态与环境生态位生物学基本规律,揭示中国鼠疫自然疫源地的形成环境,确定中国鼠疫自然疫源地的起源、演化动态标准.方法 采用之前研究中提出的中国鼠疫自然疫源地分型方法,综合研究中国鼠疫生态地理景观型分型法、中国鼠疫耶尔森菌(鼠疫菌)基因组型分型法、鼠疫菌生物型分型法和中国鼠疫主要宿主、主要媒介的物种分类和地理空间分布.结果 综合上述鼠疫自然疫源地中的多因子,提出中国鼠疫自然疫源地演化动态的理论结果,中国鼠疫自然疫源地最早起源于天山森林草原灰旱獭、长尾黄鼠鼠疫自然疫源地型.中国鼠疫自然疫源地型均起源于该疫源地型.结论 中国鼠疫自然疫源地最早起源于天山灰旱獭、长尾黄鼠森林草原鼠疫自然疫源地.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 blaCTX-M-55介导的宋内志贺菌#1083的耐药机制。方法双纸片协同扩散法验证#1083是否为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菌株;PCR 方法鉴定其耐药基因;接合转移实验验证携带 ESBL 基因的质粒是否具有可转移性;VITEK 2仪器检测菌株对多种抗生素的 MIC 值;基因组测序鉴定介导耐药基因转移的移动元件;引物延伸实验鉴定耐药基因转录起始位点。结果#1083为 blaCTX-M-55介导产 ESBL 的菌株,携带 blaCTX-M-55的耐药质粒可通过接合转移的方式进入受体菌 EC600,并使受体菌具有相应的耐药谱;介导 blaCTX-M-55转移的转座单元为 ISEcp1-blaCTX-M-55-Δorf477,且其上游的插入序列 ISEcp1为耐药基因提供强启动子区,促进耐药基因表达,且此表达为恒定表达,不受抗生素的诱导作用影响。结论质粒携带的 blaCTX-M-55为#1083的主要耐药基因,插入序列 ISEcp1介导此基因的表达与传播。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影响拉米夫定抗乙型肝炎病毒(HBV)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 采用前瞻性和回顾性相结合的方法收集资料,53例患者均口服拉米夫定100mg/d治疗至少12个月,停药观察至少6个月.结果 疗程超过1年的患者在治疗期间的病毒学应答情况与性别、年龄、疗程、HBV基因型以及治疗前的ALT、HBV DNA水平无关,停药6个月后的持续应答情况与上述因素中的HBV基因型及ALT、HBV DNA水平有关.结论 HBV基因型与ALT、HBV DNA均是慢性HBV感染患者重要的抗病毒治疗应答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普通干扰素(IFN)α-1b与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α-2a治疗慢性丙型肝炎(CHC)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47例CHC患者分别采用IFNα-1b和PEG-IFNα-2a,联合应用利巴韦林治疗,疗程48周,随访24周。主要观察病毒学应答和生化学应答以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PEG-IFNα-2a治疗组治疗结束时病毒学应答(ETVR)和持续应答(SVR)显著高于IFNα-1b治疗组(分别为43.75%、73.33%和25.00%、46.67%,P〈0.05);IFNα-1b与PEG-IFNα-2a有相似的不良反应,但脱发和甲状腺功能异常的发生率PEG-IFNα-2a组高于IFNα-1b组(P〈0.05)。结论PEG-IFNα-2a对CHC患者的疗效优于IFNα-1b,但安全性较差。  相似文献   
6.
影响高危新生儿HBV慢性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影响高危新生儿HBV慢性感染的相关因素.方法 采用前瞻性和回顾性相结合的方法收集106份高危新生儿资料,其中HBV慢性感染者34例.对所有数据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孕妇的年龄、妊娠次数、HBeAg、分娩方式、父亲HBV感染、喂养方式等变量未进入新生儿慢性HBV感染统计学方程:孕妇的HBV DNA、新生儿免疫接种方法是影响新生儿慢性HBV感染方程的两个主要变量并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孕妇高水平HBV DNA是新生儿慢性HBV感染的危险因素,主动 被动免疫是新生儿慢性HBV感染的保护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7.
8.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类健康水平的提高,社会对医学的要求也急剧提升,培养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的德才兼备的医学人才是医学教育界的当务之急,医学教育的改革日益紧迫[1].自1985年艾滋病传入中国,已有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发现艾滋病患者及其病毒感染者,病例数每年以10%~30%的速度增长.在目前无特效药物和疫苗的情况下,一级预防的健康教育工作是从根本上防止艾滋病蔓延的最有效防治措施.医学大学生作为未来的医学健康教育者,在预防艾滋病的工作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为了探索更为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医学生更积极主动地获取相关专业知识,同时培养必要的社会品质,提高医学生的综合素质,笔者在教学中应用了不同的教学方法.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型与拉米夫定抗HBV疗效的关系。方法;采用前瞻性和回顾性相结合的方法收集资料,患者口服拉米夫定100mg·d^-1治疗至少12个月,停药观察至少6个月。采用多引物对巢式PCR法检测HBV基因型,并对停药后HBVDNA阳性者用PCR-序列分析法检测病毒前C(PC)区和C区基本核心启动子(BCP)突变。结果:53例慢性HBV感染患者中C基因型占45.3%,B基因型41.5%,B+C混合基因型为3.8%,未测出A、D、E、F型。B、C基因型患者的病毒学应答在服药6个月、服药12个月及停药时无统计学差异,停药6个月后的病毒学应答有统计学差异,B基因型优于C基因型。两组患者的PC变异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BCP变异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基因型更易发生BCP变异。结论:B基因型患者停药6个月后的持续病毒学应答优于C基因型,C基因型较B基因型更易发生BCP变异。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利用DNA芯片技术研究副溶血弧菌对牛磺胆酸刺激反应的全局性基因转录变化概况,找出其中的表达调控变化规律,为副溶血弧菌基因转录调控网络的构建提供实验和理论依据.方法 副溶血弧菌分别在正常和添加了50 mmol/L 牛磺胆酸的培养基中孵育至对数中期,收集菌体,提取RNA,利用全基因组DNA芯片分析比较两者基因转录变化.并应用聚类分析比较其中的变化规律.结果 比较转录谱分析证实一共有255个基因的转录表达发生显著性变化,和对照组相比,上调的基因明显占主导优势.而在这些变化的基因中,关于蛋白合成和硫代谢以及谷氨酸合成相关的基因均呈现明显的转录上调变化.结论 我们利用DNA芯片技术描绘出了副溶血弧菌在添加牛磺胆酸后全部基因转录水平变化的概图,并发现了蛋白合成,硫代谢和谷氨酸合成相关的基因的变化规律,这给我们下一步的转录调控网络研究提供了良好的靶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