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内科学   9篇
综合类   4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2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及其合并糖尿病患者(DM)的心脏变时性功能的变化。方法:选择50例高血压患者、40例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以及50例体检者。所有患者均完成活动平板运动实验并测定心率变时性反应指数(CRI2)。结果:高血压组、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组的CI较对照组均显著升高,P<0.05,有统计学意义,且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组的CI较高血压组显著升高,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高血压、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自主神经功能的损伤,心脏的变时性功能变化可反映心脏的自主神经功能变化。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心电图T波峰-末(Tp-Te)间期及Tp-Te/QT比值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预后的临床意义。方法测量78例AMI患者(AMI组)和200例健康成人(对照组)的Tp-Te间期及Tp-Te/QT比值,进行比较。结果 AMI组的Tp-Te间期及Tp-Te/QT比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78例AMI患者中,发生复杂室性心律失常23例,其Tp-Te间期及Tp-Te/QT比值均明显高于未发生复杂室性心律失常组(55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 AMI患者Tp-Te间期及Tp-Te/QT比值较健康成人长,且与复杂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有明显的相关性,对AMI的预后有重要的预警意义。  相似文献   
3.
患者男 ,45岁。临床诊断 :扩张型心肌病。入院时 导联连续描记 (图 1)示窦性 PP间期 0 .96~ 0 .99s,P波呈二种形态 :一种位于 QRS波之前 ,P波直立 ,PR间期 0 .18s;另一种位于 QRS波终末部 ,与 QRS波融合 ,呈负正双向 ,考虑为室性期前收缩逆传心房所引起。 QRS波群呈 2种形态 :(1)窦性心律 ,呈 Rs型 ,时限为 0 .0 7s,如 a的R2 ,3 ,4,6 ,7, b 的 R8,1 0 ,1 1 ,1 4 , c 的R1 7,1 9, d的 R2 8;(2 )室性期前收缩 ,呈R型 ,各搏动形态略有差异 ,考虑为不同程度的室内差异性传导所致 ,时限0 .14~ 0 .18s,如 a的 R1 ,5 , b的R9,1 2 ,…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平板运动试验aVR导联ST段抬高对冠状动脉左主干病变及前降支近段病变诊断价值。方法选取18例平板运动试验阳性并伴aVR导联ST段抬高者,2周内行冠状动脉造影(CAG),以冠状动脉内径狭窄≥50%者为CAG阳性。结果左主干病变13例,前降支近段病变3例,右冠状动脉中段狭窄1例,冠状动脉造影阴性1例。平板运动试验阳性并伴aVR导联ST段抬高对左主干病变的阳性预测值为72.22%(13/18);对冠状动脉左主干及前降支近段病变的预测值为88.89%(16/18)。结论平板运动试验阳性并aVR导联ST抬高≥0.1mv对诊断冠状动脉左主干及前降支近段病变有较高的阳性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室性心律失常患者T波峰末时间(TP-TE时间)、TP-TE/√R—R、TP-TE/Q-T的临床意义。方法将180例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分为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n=73)和一般室性心律失常组(n=107)。并以健康人(n=180)为对照组。对恶性心律失常组依据NYHA分级分为NYHAⅠ~Ⅱ组(n=34)及NYHAⅢ~Ⅳ组(n=39);依据超声心动描记术结果分为左心室前后径增大组(n=42)及左心室前后径正常组(n=31)。比较各组的TP-TE时间、TP-TE/√R—R、TP-TE/Q—T值。结果TP-TE时间、TP—TE/√R—R、TP~TE/Q—T值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126.75±15.65ms、131.85±16.12ms、0.27±0.08)显著大于一般室性心律失常组(90.43±10.11ms、92.56±12.71ms、0.22±0.07)及对照组(88.36±11.23ms、91.32±10.16ms、021±0.03)(均P〈0.01);NYHAⅢ~Ⅳ级组(137.27±15.32ms、144.69±12.64ms、0.32±0.05)显著大于NYHAⅠ~Ⅱ级组(114.55±16.35ms、129.71±14.82ms、0.25±0,04)(均P〈001);左心室前后径增大组(138.78±13.41ms、156.53±17.44ms、0.33±0.03)显著大于左心室前后径正常组(117.54±18.58ms、120.31±1138ms、0.23±0.04)的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TP-TE时间、TP-TE/√R-R、TP-TE/Q—T可作为预测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心电图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肥厚性心肌病患者T波峰-末(Tp-e)间期、Tp-e/QT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作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确诊为肥厚性心肌病58例,其中14例有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及健康人群58例。测量12导联心电图,计算QTd、Tp-e间期及Tp-e/QT,并进行比较。结果肥厚性心肌病患者QTd、Tp-e间期及Tp-e/QT比值大于健康组;肥厚性心肌病患者中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14例患者Tp-e间期及Tp-e/QT比值大于其余39例,QTd无显著差异。结论伴有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肥厚性心肌病患者Tp-e间期及Tp-e/QT比值增大提示增加跨壁复极离散度(TDR)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有关,Tp-e间期及Tp-e/QT比值可能成为预测肥厚性心肌病患者恶性心律失常发生危险的临床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肥厚性心肌病患者T波峰-末(Tp-e)间期、Tp-e/QT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作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确诊为肥厚性心肌病58例,其中14例有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及健康人群58例.测量12导联心电图,计算@QTp-e间期及Tp-e/QT,并进行比较.结果 肥厚性心肌病患者QTd、Tp-e间期及Tp-e/QT比值大于健康组;肥厚性心肌病患者中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14例患者Tp-e间期及Tp-e/QT比值大于其余39例,QTd无显著差异.结论 伴有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肥厚性心肌病患者Tp-e间期及Tp-e/QT比值增大提示增加跨壁复极离散度(TDR)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有关,Tp-e间期及Tp-e/QT比值可能成为预测肥厚性心肌病患者恶性心律失常发生危险的临床指标.  相似文献   
8.
9.
患者男性,30岁。因在寒冷清晨被人发现昏迷在路旁,全身浸湿而送入本院。体检:意识不清,轻度烦燥,肢体冰冷。腋温:36℃,R20次/min,BP63/53mmHg,心率约84次/min,心律绝对不齐,心音强弱不等,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血电解质检查:K+6.26mmol/L,Ca2+2.29mmol/L,BUN19.9mmol/L,Cr140mmol/L。血气分析:pH7.17,PaCO214mmHg,HCO3-5mmol/L,ABE:-23。心电图(图1A)示:长Ⅱ导联呈心房颤动,QRS波群的R波降支尚未回到基线水平便紧跟一个顶部圆钝的波,除aVR、V1倒置外其余导联均直立。Ⅱ、Ⅲ、aVF、V2~V6导联T波倒置。心电图诊断:心房颤动,Osbo…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估微伏级T波电交替与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恶性心律失常的相关性。方法入选89例AMI患者,并根据住院期间是否发生恶性心律失常分为恶性心律失常亚组及无恶性心律失常亚组,另选来我院健康体检的非心肌梗死患者80例入选对照组,对比分析其MTWA最大值、LVEF、心率变异性SDNN值。结果急性心肌梗死组MTWA最大值高于对照组,而LVEF值、心率变异性SDNN值低于对照组。急性心肌梗死两亚组间比较,恶性心律失常亚组MTWA最大值高于无恶性心律失常亚组,而LVEF值、心率变异性SDNN值低于无恶性心律失常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TWA最大值、LVEF和心率变异性与AMI患者住院期间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有相关性,可用于AMI患者的危险分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