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7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6篇
药学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目的 进一步研究和评价囊型包虫病药物治疗的疗效判定标准。 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观察的研究方法。对 4 9例肝囊型包虫病病人进行了研究 ,其中治疗组 31例为经过不同时间阿苯达唑乳剂治疗的病人。对照组 18例为未经任何治疗的病人。以外科手术、粗针穿刺抽吸和常规细针穿刺的方法采集包虫囊内容物观察其性状。囊壁组织石腊切片观察组织学变化。收集原头节通过镜下形态及活动的观察、染料排斥试验、犬胆汁激活试验及接种小鼠腹腔 6个月后剖检观察有无包虫囊生长的方法判定囊内原头节的死活。结合 CT及 B超影像特征进行比较评价。 结果 治疗组病人中87.1% (2 1/ 31)的包虫囊 B超影像显示不同程度的退行变性 ,育囊率为 2 2 .6 %。对照组病人包虫囊的 B超影像显示退行变性的占 11.1% (2 / 18) ,育囊率为 6 1.1%。治疗组判定为痊愈的 15例病人的育囊率为 13.3% (2 / 15 )。疗效标准与 B超影像反映的包虫囊变性死亡的过程一致 ,与寄生虫学和囊壁组织学变化趋势相符。177例停药后随访 1~ 4年的肝囊型包虫病病人的转归证明了这一标准的可靠性。 结论 本研究提出的以 B超影像为基础的肝囊型包虫病药物治疗疗效指标反映了包虫囊在药物作用下从正常生长到变性死亡的过程 ,是一个比较客观、合理的疗效标  相似文献   
2.
包虫病是棘球绦虫的幼虫寄生在人体所致的寄生虫病,是畜牧地区常见的人、畜共患的呈地方性流行的寄生虫病,各脏器的感染率与六钩蚴随血循环经过的先后次序有直接关系.各脏器的发病率依次为肝、肺、腹腔、胃、脑、肌肉、肾等等.而腹腔包虫病括肠管、肠系膜、腹膜、大网膜及盆腔等部位的包虫[1,2].我院于2003年~2006年对各脏器包虫病进行口服阿苯达唑乳剂治疗并获得满意效果.本文报告用阿苯达唑乳剂治疗24例腹腔包虫病患者疗效观察.  相似文献   
3.
阿苯达唑乳剂治疗肝囊型包虫病212例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5  
目的 验证新剂型阿苯达唑乳剂对肝囊型包虫病患者的临床疗效。 方法 对 2 12例肝囊型包虫病患者用阿苯达唑 10 m g/ (kg· d)和 12 .5 mg/ (kg· d)两种剂量进行治疗。服药 3个月复查 1次为 1个疗程 ,各疗程之间不间断连续用药。以 B超影像特征为主判定疗效 ,观察不同疗程的效果。以停药时的检查结果为近期疗效。停药后随访 1~ 4年的结果为远期疗效。 结果 两个剂量组共 2 12例患者的平均近期疗效 :治愈率为74.5 % ,有效率为 99.1% ,无效率为 0 .9%。平均远期疗效 :治愈率为 83.1% ,有效率为 89.3% ,无效率为 0 .6 % ,复发率为 10 .2 %。以 12 .5 mg/ (kg· d)连续治疗 9个月的疗效较好。复发病例再治疗的效果良好。 结论 阿苯达唑乳剂对肝囊型包虫病的临床疗效超过当前包虫病药物治疗的最好水平 ,疗效稳定可靠 ,不良反应轻微 ,可成为治疗包虫病的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释(AHH)用于减少胸腰椎结核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中输血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择期胸腰椎结核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患者3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V组)和对照组(C组),其中V组输注6%羟乙基淀粉液,C组输注乳酸钠林格液。测定手术不同时刻的血液动力学指标,并记录术中输血量、输液量、尿量及出血量;分别于术前后测定红细胞压积(Hct)和血红蛋白(Hb)。结果 V、C组患者出血量和输液量之间差别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V组输血量与C组相比较低(P<0.05);V组MAP与HR维持较C组平稳;两组CVP在稀释后均明显升高,C组Hct和Hb在术毕和术后明显低于基础值及V组,但均在正常范围。结论在全麻下行胸腰椎结核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前行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释能够一定程度上减少术中出血量及输血量,减少输血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1 临床资料患者女性 ,35岁 ,主因怕热、多汗、大便次数增多伴明显消瘦 2年 ,面部红斑 4月 ,加重半月余于 2 0 0 1年 6月收住我院。外院曾诊断甲亢 ,不规则服药 ,疗效欠佳。查体 :消瘦、营养差 ,毛发干燥、稀少 ,易断、易脱落 ,面部红斑样色素沉着 ,眼睑略苍白 ,双目炯炯有神 ,  相似文献   
6.
丁丙诺啡是一种新型强效镇痛药,镇痛作用强,持续时间长,对呼吸、循环影响轻微。我院自2004年6月起开腹手术后病人行丁丙诺啡硬膜外镇痛,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连续性血液净化和常规血液透析(hemodialysis, HD)治疗HIV/AIDS乳酸酸中毒的疗效。方法13例乳酸酸中毒HIV/AIDS患者中男2例,女11例,外周血乳酸水平为7.8(5.9~12.6)mmol/L,分别行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过滤(continuous venovenous hemofiltration, CVVH)和HD治疗,并对二者的疗效进行比较。结果患者主要临床症状为疲乏无力、恶心呕吐、肌肉酸痛、体重下降和心动过速,其他症状为呼吸困难和四肢麻木。CVVH和HD治疗后30 min乳酸下降幅度分别为(32.3±5.5)%和(29.2±6.7)%,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24 h乳酸上升幅度分别为(24.1±5.2)%和(26.31±3.7)%,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HIV/AIDS乳酸酸中毒患者采取长时间、多频次的HD治疗可达到降低乳酸和缓解临床症状的目的,同时能减少患者额外的经济负担。但由于例数较少,该研究中乳酸酸中毒的血液净化治疗还没有一个明确的时间窗口和乳酸靶目标值。  相似文献   
8.
正病历资料患者,男性,41岁,因"HIV确认阳性1月余,腹泻、纳差1周,发热3天"入院。患者1月前于当地疾控中心行HIV确认实验阳性,CD+4细胞计数为126个/ul,未行HAART。入院前1周,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腹泻,平均3-5次/日、为黄色水样便,无明显腹痛及里急后重感,同时伴有纳差,进食后有恶心;3天前开始发热,无规律性,体温最高达39℃,有  相似文献   
9.
包虫病是棘球绦虫的幼虫寄生在人体所致的寄生虫病,是畜牧地区常见的人畜共患的呈地方性流行的寄生虫病。各脏器的感染率与六钩蚴随血循环经过的先后次序有直接关系,各脏器的发病率依次为肝、肺、腹腔、胃、脑、肌肉、肾等等。而腹腔包虫病括肠管,肠系膜、腹膜、大网膜及盆腔等部位的包虫。我院于2003年~2006年对各脏器包虫病进行口服阿苯达唑乳剂治疗,并获得满意效果。本文报告用阿苯达唑乳剂治疗24例腹腔包虫病患者疗效观察。[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阿苯达唑乳剂治疗肝囊型包虫病患者中复发病例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212例用阿苯达唑乳剂治疗的肝囊型包病患中停药后随访1-5年的共177例,其中复发18例,复发率10.2%,多数复发病例出现在停药后2年之内(88.8%),未发现药物剂量和疗程对复发的影响,老年病人和原为手术后复发的病人中复发率显较高,复发病人再次药物治疗的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