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2篇
综合类   6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2篇
  2020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2篇
  199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急性肠道大出血18例的介入性诊断临床分析(附介入性治疗3例报告)中山医科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510120)周经兴江容坚张嵘占俊肠道大出血是临床常见急症之一。常规的内窥镜及钡剂造影有时不能明确出血的原因与部位,我院1986年以来有18例肠道大出血经选择...  相似文献   
2.
探讨直肠损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总结1998年至2006年收治的直肠损伤患者15例.结果 :行直肠损伤修补、转流性结肠造瘘13例,单纯修补肠壁、骶前引流2例.治愈14例,死亡1例.认为及时正确的诊断和早期清创、修补破损、粪便转流及局部引流是提高直肠损伤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柳氮磺胺吡啶对溃疡性结肠炎病理学特征和分级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从病理学角度探讨柳氮磺胺吡啶 (SASP)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UC)的部分机制。方法 应用SASP 1g ,每日 3次 ,治疗活动期UC 6周 ,观察治疗前后的病理特征和组织学分级的变化。 结果 轻度UC治疗前黏膜固有层血管炎为 48.2 % ,治疗后为 17.4% (P <0 .0 0 1) ;中度UC治疗前为6 8.0 % ,治疗后为 2 6 .7% (P <0 .0 0 1)。治疗前 ,血管壁轻度坏死 1例 ,中度 2例 ;血栓形成中度 2例 ;在6周末 ,所有标本均未发现有血管壁坏死和血栓形成。治疗前轻度UC腺体异常为 30 .4% ,治疗后为13 .0 % (P <0 .0 5 ) ;治疗前中度UC为 42 .0 % ,治疗后为 40 .0 % (P >0 .0 5 )。轻度UC治疗前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为 98.2 % ,治疗后为 80 .4% (P <0 .0 1) ;中度UC治疗前为 10 0 .0 % ,治疗后为 91.1% (P <0 .0 5 )。对隐窝脓肿的影响 ,轻度 :从 2 1.4%降到 4.4% (P <0 .0 5 ) ;中度 :从 48.0 %降到 13 .3% (P <0 .0 0 1)。黏膜组织学分级轻度 :治疗前为 2 .0 0± 0 .84,治疗后为 0 .91± 0 .46 (P <0 .0 0 1) ;中度 :治疗前为 2 .49± 0 .84,治疗后为 1.31± 0 .75 (P <0 .0 0 1)。结论 SASP能明显改善UC炎症黏膜的小血管病变与黏膜腺隐窝脓肿 ,减少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的浸润 ,从而减少炎症性反应物产生与前列腺素的合成 ,  相似文献   
4.
姚亚奔  占俊  于钟 《中国药师》2007,10(11):1085-1087
目的:探讨药物引起大鼠急性肝细胞型肝损伤和急性肝内淤胆型肝损伤的特点。方法: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对乙酰氨基酚组和氯丙嗪组。用氟丙嗪、对乙酰氨基酚分别建立急性肝内淤胆型肝损伤和急性肝细胞型肝损伤大鼠模型,计算各组R值(R=ALT超过正常值的倍数/ALP超过正常值的倍数),检测各组大鼠的肝脏生化,观察各组大鼠的肝脏病理。结果:对乙酰氨基酚组:R_(对乙酰氨基酚组)=6.48±2.37(n=20),AST、ALT高于对照组5.34倍(P<0.05);肝脏病理改变为肝小叶中央实质细胞点状及灶性坏死。氯丙嗪组:R_(氯丙嗪组)=1.12±1.05(n=17),ALP、TBA高于对照组2.56倍(P<0.05);肝脏病理改变为肝实质细胞坏死不明显,但电镜下毛细胆管改变可见。结论:急性肝细胞型肝损伤以肝实质细胞的坏死表现为主;急性肝内淤胆型肝损伤以胆管系统损害和胆汁淤积为主,肝实质细胞坏死表现不明显。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溶液剂型和散剂型聚乙二醇电解质在结肠镜检查前肠道准备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选取2018年10月—2019年4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行结肠镜检查的400例患者。采用等距随机抽样方法将患者随机分至2组,A组200例,B组200例。A组使用溶液剂型聚乙二醇电解质口服溶液,B组使用散剂型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观察比较2组患者肠道准备的清洁程度、胃肠道不适症状发生率以及患者满意度。 结果 溶液剂型和散剂型聚乙二醇电解质均有较好的肠道清洁效果(84.0%vs. 81.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38,P=0.508)。2种剂型PEG引起患者恶心及腹胀的发生率较高,但散剂型恶心发生率(14.0%vs. 7.5%)及腹胀发生率(11.0%vs. 4.5%)均高于溶液剂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2组患者胃肠道不适症状总发生率也是散剂型较高(27.5%vs. 9.5%,χ2=21.490,P<0.001)。A组患者满意度评分为8.96±0.56,B组患者满意度评分为8.36±0.83,A组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B组(t=8.440,P<0.001)。 结论 溶液剂型和散剂型聚乙二醇电解质在结肠镜检查前肠道准备中肠道清洁效果相当,但溶液剂型聚乙二醇电解质有较低的胃肠道不适症状发生率和较高的患者满意度,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优越性。   相似文献   
6.
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波观察静脉注射奥曲肽0.1mg对17例门脉高压症患者和6例非门脉症患门脉血流的影响。结果表明奥曲肽能显著地缩小门脉患者的门静脉主干内径,增加门脉平均血流速度,而平均血流量及血流方向却无变化。非门脉高压症患者上述指标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7.
黑占俊  王一农 《宁夏医学杂志》2011,33(12):1201-1202
目的 探讨老年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 对桡骨远端骨折的老年患者46例,根据骨折类型和程度分别采用 "T"形钢板内固定、闭合复位外固定支架及外支架联合经皮克氏针固定术复位.结果 46例患者术后平均随访12个月.根据腕关节功能Cooney评分标准:优25例,良12例,可7例,差2例,优良率为80.5%.结论 对于老年桡骨远端骨折的不同类型应分别采用不同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AUC)患者的活检黏膜的组织学分级与临床分级和内镜下分级的相互关系及其在疗效评价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分级的方法来描述133例AUC患者的病理、临床和内镜特征,采用记分方法描述各临床表现,运用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进行相关分析。结果133例.AUC的组织学分级为I级29例,Ⅱ级45例,Ⅲ级37例,Ⅳ级22例;临床分级为I级85例,Ⅱ级39例,Ⅲ级9例;肠镜分级为I级8例,Ⅱ级30例,Ⅲ级16例,Ⅳ级79例。组织学分级与血便程度(r=0.49,P=0.000)、排便次数(r=0.30,P=0.001)、血沉(r=0.42,P=0.000)、临床活动指数(r=0.56,P=0.000)、临床分级(r=0.52,P=0.000)、结肠镜分级(r=0.35,P=0.000)均有正相关性,与血清白蛋白(r=-0.31,P=0.000)有负相关性,而与血红蛋白(r=-0.13,P=0.125)无明显相关。轻中度患者经柳氮磺胺吡啶治疗6周后,在临床为完全缓解的68例中,组织学分级为0级仅19例,肠镜分级为0级仅16例,大部分患者仍有组织学与肠镜分级I级的改变。临床缓解和肠镜分级为0级的16例中,仍有7例组织学分级为I级。临床缓解、肠镜分级和组织学分级均为0级者仅有9例。结论.AUC患者的组织学分级和临床分级、内镜分级的分布有不一致性。组织学分级与血便的程度、大便的次数、血沉、临床活动指数、临床分级和肠镜分级之间有正相关性;与血清白蛋白呈负相关性。在疗效评价中,组织学分级优于肠镜分级,肠镜分级优于临床分级。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药物性肝病的病因、临床表现,探讨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分析79例药物性肝病的病因、临床表现、临床病理类型、治疗及预后。结果:引起药物性肝病的可能药物依次为抗肿瘤药15例(19%),抗结核药10例(13%),抗菌药10例(13%),免疫抑制剂9例(11%),非甾体类解热镇痛药9例(11%),甲状腺激素及抗甲状腺药6例(8%),性激素类4例(5%),中药4例(5%),口服降糖药3例(4%),调脂药3例(4%),抗癫痫药2例(3%),抗精神病药1例(1%),抗病毒药1例(1%),三醋吗啡1例(1%),黄热病疫苗1例(1%)。无任何临床表现29例(37%),纳差或呕吐38例(48%),发热24例(30%),皮疹或皮肤搔痒10例(13%),关节疼痛4例(5%)。黄疸30例(38%),肝或脾肿大12例(15%),腹水2例(2%),白陶土样大便1例(1%)。嗜酸性粒细胞增高11例(14%)。有药物过敏史者10例(13%)。病理类型:肝细胞损害型42例,胆汁淤积型8例,混合型29例。结论:药物性肝病的预后因子为年龄、基础疾病、以往发生过药物性肝病,早期诊断、早期治疗药物性肝病亟需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骨间背侧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手腕背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手背及腕部软组织缺损并骨骼肌腱外露患者15例,采用宽血管筋膜蒂、蒂部带皮桥、前臂中下段背侧皮动脉以下解剖骨间背血管筋膜蒂以避开骨间背侧神经等改良措施。结果15例皮瓣均成活,随访6~12个月,皮瓣色泽、形态佳,有保护性感觉。结论改良骨间背侧动脉逆行岛状皮瓣较传统切取方法具有操作简单、静脉回流好、成活率高等特点,便于基层医院开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