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7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2篇
  2016年   1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颖翰  曹文智 《肝脏》2007,12(3):232-232
患者男,53岁.主诉乏力、腹胀20 d于2006年9月30日入院.患者发现慢性乙型肝炎病史8年,间断服保肝药治疗.2006年6月B超及CT检查确诊为原发性肝癌、活动性肝硬化并腹水,给予保肝利尿等治疗.近日乏力、腹胀明显,饮食可,24 h尿量约1 500ml(长期服用速尿40 mg 安体舒通120 mg).  相似文献   
2.
低钠血症是肝硬化腹水患者常见并发症,国内报道发生率为50%~60%,国外报道为30%左右[1].可见肝硬化腹水患者并发低钠血症在临床上值得重视,严重低钠血症常引起低钠性脑病,促使或加重肝肾综合征的发生,并影响腹水的治疗效果与预后.我们采用甘露醇治疗肝硬化腹水伴低钠血症患者40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大黄鹰虫丸对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栓前状态的影响。方法将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血栓前状态患者68例随机分成2组,各34例。对照组予支链氨基酸、甘利欣及还原性谷胱甘肽等常规保肝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服大黄鹰虫丸,每次3g,每日3次。2组均4周为1个疗程。观察2组治疗后血浆血管假性血友病因子(vWF)含量、D-二聚体(D-D)含量及血清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水平变化。结果2组治疗后血浆vWF含量、D-D含量和血清FDP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大黄鹰虫丸对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血栓前状态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4.
刘颖翰  张春泽  赵旭春  常桂红 《肝脏》2008,13(6):527-528
本研究采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贝那普利治疗肝硬化腹水合并蛋白尿20例,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5.
刘颖翰  张春泽  常桂红  赵旭春 《肝脏》2008,13(4):356-356
本研究对我院收治的56例长期过度限钠肝硬化腹水患者临床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  相似文献   
6.
赵旭春  刘颖翰 《肝脏》2005,10(3):245-246
肝硬化患者由于病变继续进展或反复活动,病情持续进展,终至重症化;或活动性肝硬化的肝组织功能容量已很小,病变仍持续活动,凝血酶原活动度逐渐降低、黄疸逐渐加深、逐渐出现肝衰竭,凝血酶原活动度(PTA)<40%,这时为终末期肝衰竭.本文对终末期肝衰竭患者血清β-球蛋白与血清白蛋白、总胆红素、PTA、AST/ALT比值变化的相关性进行分析,进而明确β-球蛋白预测终末期肝衰竭及患者预后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加强对肝硬化腹水低钠血症的认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颖翰  张舂兰  赵旭春 《肝脏》2005,10(2):154-154
一、低钠血症导致的机体病理生理改变[1](一)低渗性脑病血清钠离子是构成血浆晶体渗透压的主要离子,血清钾离子浓度偏低,影响晶体渗透压的主要成分即是血清钠离子浓度[1]。出现低钠血症时便有血浆晶体渗透压下降,使血浆等细胞外液中的水分向细胞内转移,形成细胞内脑水肿,临床表现为低渗性脑病。患者多有乏力、纳差、呕吐、表情淡漠、嗜睡甚至昏迷,很像肝性脑病表现。但低渗性脑病与肝性脑病在发病机制及治疗对策上有着本质的区别,肝性脑病的发病主要是由于氨中毒、假性神经介质及γ氨基丁酸升高等原因引起[2],在治疗上低渗性脑病在补充钠离…  相似文献   
8.
熊去氧胆酸是一种亲水性胆汁酸 ,能阻止疏水性胆汁酸的细胞毒作用 ,抑制细胞毒T细胞 (CTL)对靶细胞的攻击作用。它在急、慢性病毒性肝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非酒精性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等的治疗中都有应用价值。本文就熊去氧胆酸在上述各种肝病中的应用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正>缺血性肝炎(Ischemic hepatitis,IH),又称休克肝(Shock liver)、缺氧性肝炎(Hypoxic hepatitis,HH),是继发于低血压或休克而出现的肝脏急性炎症病变[1],该病预后差,病死率高,早期诊断,早期干预极其重要。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5月—2015年5月收治的缺血性肝炎患者36例的临床特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大黄虫丸对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栓前状态的影响。方法将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血栓前状态患者68例随机分成2组,各34例。对照组予支链氨基酸、甘利欣及还原性谷胱甘肽等常规保肝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服大黄虫丸,每次3g,每日3次。2组均4周为1个疗程。观察2组治疗后血浆血管假性血友病因子(vWF)含量、D-二聚体(D-D)含量及血清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水平变化。结果2组治疗后血浆vWF含量、D-D含量和血清FDP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大黄虫丸对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血栓前状态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