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2篇
内科学   5篇
综合类   1篇
药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94 毫秒
1
1.
目的研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 AIS)病人医院感染与脑卒中复发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队列研究, 收集121例AIS病人基本资料, 随访收集病人卒中复发情况。Cox回归分析医院感染是否为脑卒中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121例AIS病人中医院感染的发生率为19.8%(95%CI: 0.127~0.269), 卒中复发率为26.4%(95%CI: 0.185~0.343), 医院感染导致卒中复发的HR为6.485(95%CI: 2.984~14.091)。结论AIS病人医院感染可能是卒中复发的一个独立风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3.
β2-微球蛋白是由一条肽链组成的小分子蛋白质.以往研究证实,血清β2-微球蛋白是一种反映早期肾功能损伤的生物标志物,而肾功能损伤与缺血性卒中之间关系密切.近年来的研究显示,缺血性卒中患者血清β2-微球蛋白水平明显增高,可作为缺血性卒中风险的生物标志物.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参附注射液治疗非心源性脑卒中临床疗效和其对血清超敏 C反应蛋白( hs?CRP)及胱抑素 C(CysC)的影响。方法选取 2018年 1月至 2019年 2月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非心源性脑卒中病人 13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 68例)和观察组( 62例)。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清 hs?CRP、CysC水平以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 NIHSS)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 Barthel指数)和治疗后 90 d临床转归良好率。结果 ①hs?CRP和 CysC与 NIHSS评分呈正相关( R值分别为 0.642、0.315); ②治疗后观察组 NIHSS评分[(7.74±3.38)比( 9.34±4.89)分]、 Barthel指数评分[(72.50±9.80)比( 65.50±9.99)分]及治疗后 90 d临床转归良好率(79.03%比 61.76%)改善均优于对照组( P<0.05); ③治疗后观察组血清 hs?CRP[(4.02±3.27)比( 7.71±6.40)mg/L]及 CysC[(0.93±0.31)比( 1.88±1.01)mg/L]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结论参附注射液能够显著改善非心源性脑卒中病人的神经功能缺失及临床预后,降低血清 hs?CRP、CysC水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大剂量瑞舒伐他汀对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卒中转归的影响。方法选取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卒中患者82例,随机分为大剂量组39例与常规剂量组43例,检查2组血脂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评估2组临床转归。结果 2组病死率、复发率及出血性转化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剂量组转归良好率明显高于常规剂量组(84.62%vs 65.12%,P=0.04)。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常规剂量组与大剂量组hs-CRP水平均明显降低[(0.56±0.60)mg/L vs(0.70±0.68)mg/L,P=0.01;(0.22±0.29)mg/L vs(0.69±0.58)mg/L,P=0.00]。治疗后与常规剂量组比较,大剂量组hs-CRP水平[(0.22±0.29)mg/L vs(0.56±0.60)mg/L,P=0.00]显著降低,LDL-C1.8 mmol/L(69.23%vs 46.51%,P=0.04)、非HDL-C2.6 mmol/L(66.67%vs 41.86%,P=0.03)比例明显升高。2组均未出现横纹肌溶解等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大剂量瑞舒伐他汀治疗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卒中,可显著增加患者血脂达标率、降低hs-CRP水平,改善患者临床转归。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脑微出血(cerebral microbleeds,CMBs)患者在风险概率明确的条件下决策能力是否受损.方法 采用风险概率明确的骰子博弈测试(Game of Dice Test,GDT)对45例CMBs患者和45名非CMBs患者进行风险决策能力研究.结果 GDT表明,CMBs组受试者与非CM Bs组相比更偏爱选择风险选项[(9.64±3.22)次对(6.51 ±4.48)次;t=3.809,P<0.001].在4个选项中,CMBs组选择最多的是风险最高的选项即2个数字[(6.91 ±3.02)次对(4.71 ±2.95)次;t=3.494,P=0.001],而非CMBs组选择最多的是3个数字[(4.87±2.17)次对(7.71 ±2.71)次;t=-5.496,P<0.001].将整个GDT分为3个阶段,所有3个阶段CMBs组选择安全选项的次数均显著少于非CMBs组[第1阶段:(-0.27 ±3.00)次对(0.93±3.09)次;t=-1.867,P=0.065;第2阶段:(-0.62±2.55)次对(2.27±2.65)次;t=-5.268,P< 0.001;第3阶段:(-0.53±2.57)次对(2.89 ±3.12)次;t=-5.677,P<0.001];而且,随着实验选择次数的增加,非CMBs组选择安全选项逐渐增多(F=4.780,P=0.010),而CMBs组则不然(F=0.209,P=0.812).结论 CMBs患者在风险概率明确条件下存在明显的决策能力受损.  相似文献   
7.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