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篇
  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7篇
内科学   7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9篇
药学   1篇
肿瘤学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来自胎儿血管壁内的CD105+细胞是否具有间充质干细胞的特性,地塞米松是否促进其向脂肪细胞分化。方法:免疫组化检测CD105阳性的细胞在胎儿主动脉分布,分离主动脉血管的成纤维样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免疫表型,并接种在脂肪分化和成骨分化的诱导培养液中培养,油红O和VonKossa染色及透射电镜鉴定脂滴和钙化基质沉淀的形成。结果:CD105阳性的细胞分布在主动脉血管内膜的内皮细胞,部分中膜和外膜。分离到的细胞CD105、CD106、CD29、CD44阳性,CD34、CD31、CD11a、CD11b、HLA-DR为阴性。油红O和VonKossa染色分别显示脂滴和钙化基质形成。电镜下诱导的脂肪细胞胞浆中可见有包膜脂滴,诱导的成骨细胞胞浆内外电子密度高的钙盐沉积。诱导液中无地塞米松,未见含大脂滴的脂肪细胞。结论:分离到主动脉壁CD105+细胞具有间充质干细胞的特性,并且地塞米松促进其向脂肪细胞分化,提示血管内的细胞可以向脂肪分化可能与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发生过程可能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血液病患者骨髓间质超微病理特点。方法: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13例血液病患者骨髓活检组织。结果:所有患者髓窦、造血岛和血管关系紊乱,成纤维细胞增多;部分患者出现成纤维细胞活化和肌成纤维细胞转化,与胶原积聚和不定形细胞外基质增多相关。白血病患者骨髓同时存在白血病细胞增生和破坏;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粒、红细胞凋亡显著,嗜酸粒细胞增多;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骨髓晚幼红裸核增多,巨噬细胞吞噬活跃;原发性骨髓纤维化骨髓嗜酸粒细胞和巨核细胞释放大量致密颗粒。结论:血液病患者骨髓结构紊乱,成纤维细胞不同程度增生,成纤维细胞活化和肌成纤维细胞转化与细胞外基质积聚相关;纤维细胞的多克隆增生和纤维化可能继发于大量血细胞破坏和活性物质释放引起的炎性反应。  相似文献   
3.
两步法从脐血CD34+细胞获得大量树突细胞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索利用先扩增后诱导的“两步法”从脐血 (CB)CD34 细胞高效大量地获得树突细胞 (DC)。方法 免疫磁珠法从CB分选获得CD34 细胞 ,以干细胞因子 (SCF)、IL 3、Flt 3配体 (FL)、Tpo组合刺激 ,扩增 7d、10d和 14d(依次为Ⅰ、Ⅱ和Ⅲ组 )后以GM CSF IL 4 TNF α诱导 8d或 5d获得DC ,通过相差显微镜、电镜观察形态 ,流式细胞仪检测表型 ,混合淋巴细胞培养、ELISA法检测培养液上清IL 12含量评价其功能。结果 CBCD34 细胞经SCF IL 3 FL Tpo刺激扩增 7d、10d和 14d后细胞总数分别扩增了 (5 3.39± 2 0 .5 9)倍、(30 7.17± 119.5 9)倍和 (1117.2 5± 335 .4 9)倍。经GM CSF IL 4 TNF α诱导 8d后所得CD1a 细胞是扩增前细胞数的 (2 1.4 0± 16 .70 )倍、(14 3.2 0± 6 0 .35 )倍和(15 0 .80± 4 2 .16 )倍 ,Ⅱ、Ⅲ组明显多于Ⅰ组 (P <0 .0 5 ) ,但Ⅱ、Ⅲ组间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所得DC的形态、表型及刺激异基因T细胞增殖能力、IL 12分泌量 ,三组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当诱导时间缩短至 5d时 ,各组DC功能均显著下降 (P <0 .0 5 )。结论 CBCD34 细胞扩增 7~ 10d再诱导 8d可以高效大量获得具有正常功能的DC ,而扩增时间超过 10d并不能显著增加DC产量 ,诱导时间少于8d将降低所得DC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探讨Ⅰ型先天性红细胞生成不良性贫血(CDA—Ⅰ型)的超微病理特点和电镜诊断要点。用透射电子显微镜分析2例儿童患者骨髓有核红细胞的超微结构。结果表明:2例CDA—Ⅰ型患者骨髓幼红细胞比例增加.各阶段细胞存在不同程度巨幼样变;原红细胞核不规则,早幼或中幼红细胞可见奶酪核,约半数晚幼红细胞有核溶解和破碎现象,晚幼红细胞核损伤有时伴胞质溶解,细胞间染色质桥少见;各阶段红细胞核膜和内质网同时出现不同程度溶解。结论:CDA—Ⅰ型的主要超微结构特点为幼红细胞巨幼样增生,其次是中幼阶段核膜损伤和晚幼阶段的核溶解和核碎裂,生物膜系统广泛破坏是CDA—Ⅰ型主病理机制。  相似文献   
5.
目的 在光镜、电镜下观察贴壁细胞原位生长的形态特点及其相互关系。方法 将长有贴壁细胞塑料培养瓶进行切割,并做免疫组化、整装细胞骨架、透射电镜、免疫电镜等实验。结果 一瓶贴壁细胞可被切割成若干块,用于多种实验。在电镜下观察到吞噬细胞与扁平基质细胞之间的关系,在光镜下观察到骨髓长期培养体系中贴壁的基质细胞骨架形态及分布。结论 塑料培养瓶切割机操作简便,经济实用,可用于光镜、电镜等多种实验。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旨在探索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患者贫血和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减少与骨髓幼红细胞和中性幼粒细胞超微结构异常的相关性。采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74例MDS患者贫血指标和中性粒细胞数,根据贫血程度和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减少程度将MDS患者分别分为正常范围、轻度、中度和重度4组,用透射电子显微镜分析所有患者骨髓中性幼粒细胞和幼红细胞病态及凋亡细胞百分率。结果表明,74例MDS患者中68例贫血(92%),68例患者中51例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减少(75%);电子显微镜下所有MDS患者骨髓幼红细胞和中性幼粒细胞不同程度结构异常;血红蛋白正常组和轻度、中度及重度贫血4组患者骨髓幼红细胞病态率分别为(37±14.7)%、(24±9)%、(32±16)%和(34±21)%,凋亡率分别为(2.25±1.03)%、(4.43±2.60)%、(8.78±4.04)%和(11.67±4.57)%,病态和凋亡率分别与血红蛋白及红细胞比容呈负相关(p<0.05);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正常、轻度、中度和重度减少4组患者骨髓中性幼粒细胞凋亡率分别为(6.00±2.67)%、(9.50±4.42)%、(13.00±3.54)%和(17.00±2.39)%,与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呈负相关(p<0.01);骨髓中性幼粒细胞病态率分别为(12.25±16.31)%、(13.5±10.01)%、(23±8.59)%和(51.67±19.67)%,病态率与凋亡率呈正相关(p<0.01)。结论:MDS患者骨髓幼红细胞和中性幼粒细胞的凋亡和病态发育与贫血、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减少相关,二者可能是MDS无效造血重要成因。  相似文献   
7.
目的联合血小板生成素(TPO)、白细胞介素-11(IL-11)和肝素用脐带血CD34 细胞定向扩增巨核祖细胞。方法采用免疫磁珠法(MACS)分选CD34 细胞,用TPO、IL-11和肝素定向扩增巨核祖细胞,巨核祖细胞集落分析(CFU-MK)测定巨核祖细胞扩增倍数,流式细胞术检测巨核祖细胞分化过程中不同细胞组群(CD34 、CD41a 、CD61 、CD34 CD41a 和CD41a CD61 )的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染色(CD41a)和透射电镜观察巨核细胞形态及趟微结构,血小板体外活化实验及非肥胖性糖尿病/严重联合免疫缺陷鼠异种体内移植实验评价扩增的巨核祖细胞功能。  相似文献   
8.
9.
 目的 回顾性分析急性杂合型白血病(HAL)细胞的超微结构特点。方法 选择根据欧洲白血病协作组标准确定诊断的15例HAL,电镜观察HAL细胞组成和超微结构及电镜组化(MPO)结果。结果 15例HAL中,电镜诊断与免疫表型诊断相符5例(3例双表型,2例双克隆型);疑似HAL诊断2例;考虑ALL诊断5例,M5a 2例;M4b 1例。结论 大部分双表型HAL细胞超微结构表现淋系特点,少数表现单核细胞特点或非特异性。电镜对双克隆型及MPO阳性的双表型HAL诊断容易,难以对MPO阴性的双表型HAL与ALL进行结构鉴别;少数病例容易误诊为M5a。  相似文献   
10.
戈谢病仅见个案报告,超微结构观察报告甚少,现将我们所观察的1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