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1篇
内科学   5篇
预防医学   1篇
  202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研究环形泰勒虫表面蛋白(TaSP)在中国分离株中的多态性。方法将来自内蒙古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3个环形泰勒虫分离株在RPMI1640培养液中进行培养,PCR扩增裂殖体基因组DNA中TaSP基因并进行测序。测序结果用ClustalW2多序列比对软件进行分析,应用在线生物软件进行蛋白质分子组成和基元的预测。结果 3个中国分离株TaSP氨基酸序列比对表明,被称为高免疫原性区的中央部分(第38-161个氨基酸)无论在长度还是氨基酸序列组成上均呈多态性,而N-末端(前37个氨基酸)和C-末端(最后154个氨基酸)极端保守。系统进化树和同源百分比分析表明,中国分离株与土耳其分离株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而与印度、摩洛哥和突尼斯分离株差异较大。更为重要的是,在中国分离株之间TaSP存在变异性。这种变异性引起不同分离株间在某些基元,特别是酪蛋白激酶Ⅱ磷酸化位点的分布和数量上的变化。结论环形泰勒虫TaSP在不同的中国分离株中具有多态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深入研究蜱媒疾病提供充足、有效的实验材料,建立一套规范的实验室人工饲养繁殖蜱类的技术和方法。方法在实验室条件下,以新西兰白兔和绵羊为小亚璃眼蜱的供血动物,在温度28℃,相对湿度80%~85%的条件下,对该蜱的生活史周期及其生物学特性进行观察。结果小亚璃眼蜱饲喂在羊体上表现为三宿主型生活史周期,完成一个生活史周期需要84~159d(平均为121.5d);而饲喂在兔体上表现为二宿主型生活史周期,完成一个生活史周期需要77~140d(平均为108.5d)。结论对蜱的生活周期与生活习性进行研究,是合理制订蜱及其传播疫病防治方案的重要依据,同时对实验室的活蜱保藏继代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经PCR鉴定的吕氏泰勒虫和尤氏泰勒虫各感染1只除脾绵羊,取羊耳尖血涂片,光学显微镜观察其形态。两种泰勒虫的细胞浆呈浅蓝色,细胞核为紫色,主要形态包括梨籽形、圆形(或卵圆形)、针形、杆状、三叶草形、十字架形、逗点形和不规则形等。在整个病程中,梨籽形、圆形(或卵圆形)和针形3类虫体数量居多。两种羊泰勒虫在形态学上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4.
我国牛羊梨形虫病病原的收集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标准化的梨形虫病病原收集与鉴定技术,用于我国牛羊梨形虫病的防治研究。方法自野外采集动物血液或媒介蜱,根据形态进行蜱种鉴定,实验性感染除脾动物,对我国不同地区、不同家畜的梨形虫病病原进行分离,并通过蜱传播试验确定媒介蜱的种类与传播方式;采用18S rRNA基因测序方法,对本实验室已分离的部分梨形虫进行进化关系研究。结果获得34个牛和羊的梨形虫不同地区分离株,并对病原进行了分类鉴定。结论采用血液注射或蜱传播试验可对梨形虫进行有效分离,通过传统分类学和病原进化关系研究,可对动物梨形虫进行正确的分类鉴定。  相似文献   
5.
目的 表达环形泰勒虫的重组TA04380蛋白(r TA04380)并建立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方法,初步评价该方法的应用价值。方法 用TMHMM和SignalP对TA04380蛋白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根据GenBank上公布的环形泰勒虫TA04380核苷酸序列设计引物,PCR扩增TA04380基因的截短片段(1~636 bp),构建pET30a (+)-TA04380表达质粒,转化至Rosetta (DE3)感受态细胞,诱导表达并纯化r TA04380蛋白,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鉴定蛋白表达情况;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分析r TA04380蛋白的反应原性及其与其他牛梨形虫的交叉反应性。以r TA04380蛋白为靶抗原建立检测抗环形泰勒虫抗体的ELISA方法,筛选确定最佳的抗原包被量、血清和二抗的稀释度、孵育时间以及最优的封闭剂;用所建立的ELISA方法检测56份标准环形泰勒虫阴性牛血清和76份标准环形泰勒虫阳性牛血清以确定该检测方法的阈值;分析r TA04380蛋白包被后第1、 2、 3周ELISA方法的重复性和稳...  相似文献   
6.
根据微小牛蜱Bm86基因序列设计引物,在重组质粒pMD18-T-Bm86中克隆,并将其定向亚克隆入原核表达载体pGEX-4T-1,转化至大肠埃希菌BL21(DE3)株,用不同浓度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IPTG)在不同时间进行诱导表达。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检测结果表明,37 ℃条件下经1 mmol/L IPTG诱导8 h后,目的重组蛋白表达量最大,表达相对分子质量(Mr)约为94 000的包涵体蛋白,与预期大小一致,目的蛋白约占蛋白总量的29%。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ting)分析表明,该重组蛋白可被兔抗微小牛蜱全蜱阳性血清所识别。  相似文献   
7.
蜱生物防治的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蜱是寄生于脊椎动物体表的一类常见寄生虫,同时又是多种人兽共患病的传播媒介,是严重危害人畜健康、制约畜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如何实现蜱的无害化长效控制是该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国内外利用天敌生物对植物病虫害开展的生物防治已取得了许多可喜进展.本文欲借鉴农林害虫生物防治的思路,结合蜱类生物防治中的初步研究成果,对蜱的天敌生物进行探讨,以促进这一研究领域的发展.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