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0篇
儿科学   1篇
内科学   11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6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C-反应蛋白(C-reactiveprotein,cap)是炎症、感染、组织损伤、坏死和恶性肿瘤的一个重要标志物。CRP在健康人群中浓度很低(约为3.0mg/L),其浓度升高提示炎症、感染事件的发生,被用于临床感染性疾病和心血管疾病的监测指标。CRP由炎性淋巴因子白介素-6(IL-6)、白介素-1(IL-1)、肿瘤坏死因子(TNF-α)刺激肝脏上皮细胞合成。近年来的研究表明,CRP与2型糖尿病及其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而且,CRP对2型糖尿病未来风险预测及临床治疗有效性的评估有一定的价值㈤。笔者旨在探讨CRP浓度与2型糖尿病及糖尿病足的关系,及检测CRP对监测糖尿病病程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随着直接抗病毒药物的不断更新与广泛应用,慢性丙型肝炎的治愈率显著提高。丙型肝炎病毒耐药相关变异直接影响抗病毒疗效和获得病毒学治愈的机会,已越来越受到关注。本文就丙型肝炎病毒耐药相关变异对直接抗病毒药物疗效的影响进行综述,以便更好地治疗丙型肝炎。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HCV不同基因型核心蛋白(core)在肝母细胞瘤细胞凋亡中的作用。方法构建6a基因型HCV core的表达载体pcDNA3.1/myc-His(-)-core(6a)[pCore(6a)];分别将1b、3a和6a基因型HCV core质粒以及空质粒pcDNA3.1/myc-His(-)(pNC)瞬时转染HepG2细胞,48小时后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发生的情况;利用Real-time PCR检测胱冬肽酶-3的mRNA水平变化;利用化学发光法检测胱冬肽酶-3的活性变化,比较HCV不同基因型core对细胞凋亡作用的差异。结果成功构建了6a基因型HCV core的表达载体pcDNA3.1/myc-His(-)-core(6a)[pCore(6a)];与pNC组相比,表达1b、3a和6a基因型HCV core的HepG2细胞中,Annexin V+细胞数均显著减少,其中6a基因型core较1b和3a基因型core作用显著(P=0.000、0.001);同时实验组中凋亡效应分子胱冬肽酶-3的mRNA水平及其活性较对照组均降低;其中与1b和3a基因型core相比较,6a基因型core显著降低胱冬肽酶-3的mRNA水平,而在抑制胱冬肽酶-3活性方面无显著差别。结论 HCV不同基因型core对细胞凋亡的作用不同;基因6a型core对细胞凋亡的抑制作用更为显著;HCV基因6型核心蛋白可能更易导致肝癌的发生,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5.
以《周易》之三义,阐述《黄帝内经》理论中的阴阳变易思维,在阴阳变化的基础上挖掘变与不变、变与简的本质。从阴阳变易之无限性、稳定性和至简性三方面阐释分析了《黄帝内经》阴阳变易思维的内涵及其在医学中的应用,以使人们更加重视变的现象与意义以及"唯变所适"的内涵。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Sofosbuvir联合Velpatasvir治疗1~6基因型慢性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以"Sofosbuvir"、"Velpatasvir"及"HCV"等为检索词,检索2015年1月至2018年8月在Medline、PubMed、CNKI全文数据库及万方数据库等公开发表的中、英文文献。采用Q检验法分析研究间的异质性,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及数据提取,采用STATA 15.1统计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依据标准共纳入文献8篇,共计患者2040例。Sofosbuvir联合Velpatasvir治疗1~6基因型HCV感染(包括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初/经治患者)效果较好,总SVR12为96.35%(95%CI:94.43%~98.26%)。因不良反应终止治疗者9例(0.3%,95%CI:0.0%~0.6%),发生严重不良反应60例(2.4%,95%CI:1.2%~3.6%),病死6例(1.5%,95%CI:0.2%~2.8%)。普通不良反应中常见头痛[515例(23.1%),95%CI:19.1%~27.1%]、乏力[443例(21.7%),95%CI:19.4%~24.0%]、恶心[243例(11.5%),95%CI:9.1%~13.8%]、鼻咽炎[140例(8.7%),95%CI:5.7%~11.7%]及腹泻[119例(7.0%),95%CI:5.7%~8.2%]等。实验室指标异常发生率较低,主要为高胆红素血症[9例(3.4%),95%CI:0.1%~10.6%]、淋巴细胞减少[24例(1.0%),95%CI:0.1%~1.9%]、血红蛋白降低[15例(1.0%),95%CI:0.2%~2.1%]及高血糖[8例(1.0%),95%CI:0.1%~2.0%]。结论 Sofosbuvir联合Velpatasvir抗HCV治疗具有泛基因活性,可覆盖1~6基因型患者,SVR12较高,不良反应较少。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草药土三七致肝小静脉闭塞症(hepatic vero-occlusive disease,HVOD)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2007年1月至2018年5月确诊的12例土三七致HVOD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临床进展及肝损害程度分为肝功能衰竭组(5例)及非肝功能衰竭组(7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及实验室特点。结果 12例患者中男性8例,女性4例,平均(56.41±14.18)岁,多数因保健、月经不调、骨折、腰腿痛及腰椎间盘突出等服用土三七药粉或代茶饮、药酒等。腹部CT或MRI具有"地图状"或"云絮状"不均匀强化灶、肝静脉显示不清等特征性影像特点。随着疾病进展,肝功能衰竭组患者AST和TBil显著高于非肝功能衰竭组,ALB和PTA显著低于非肝功能衰竭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结合服药史、CT/MRI特征性影像及肝脏病理有助于土三七诱发HVOD的确诊。病情进展迅速导致肝功能衰竭可能与服用土三七总剂量及疗程有关。土三七引起的肝功能衰竭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8.
目的明确聚乙二醇化干扰素(pegylated interferon,PegIFN)α-2b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患者24周的应答情况及应答预测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64例Peg IFNα-2b治疗HBeAg阳性CHB患者24周的相关资料。根据应答情况分为联合应答组和无联合应答组。比较两组CHB患者的人口学指标、基线病毒学和生物化学等指标以及治疗12周基线及生物化学指标的差异。通过绘制受试者操作曲线评价抗病毒应答预测指标的预测价值并确定临界值。进一步分析不同预测指标对于应答预测的灵敏度、特异度、约登指数、阳性预测值与阴性预测值。结果共纳入患者164例,其中联合应答组17例,无联合应答组147例。两组患者基线HBV DNA、HBs Ag和HBeAg等指标差异显著(P均0.05)。应答组患者治疗12周HBeAg定量和HBs Ag定量均低于无应答组(P均0.05),应答组患者治疗12周HBeAg定量与HBs Ag定量较基线下降水平均高于无应答组(P均0.05)。治疗12周HBeAg水平以及较基线下降水平对于联合应答阳性预测值最高,分别为0.286与0.324。基线及治疗12周HBs Ag水平对于联合应答的阴性预测值最高,均为0.986。结论 Peg IFNα-2b治疗HBeAg阳性CHB患者24周的应答率约为10%,基线及治疗后12周HBs Ag和HBeAg对于应答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不同类型肝硬化患者合并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的患病率。方法选取2016年7月至2017年7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就诊的肝硬化者为研究对象,应用MDRD公式计算患者的肾小球滤过率(estimated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eGFR),分析不同类型肝硬化患者合并CKD的患病率。结果本研究共纳入2779例肝硬化患者,其中男性1821例,女性958例,诊断乙型肝炎后肝硬化1498例,丙型肝炎后肝硬化315例,酒精性肝硬化495例,自身免疫性肝病后肝硬化471例。eGFR 60 ml/(min·1.73 m2)者92例(3.31%),60 ml/(min·1.73 m2)eGFR 90ml/(min·1.73m2)者467例(16.80%),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丙型肝炎后肝硬化病患者、酒精性肝硬化患者和自身免疫性肝病后肝硬化患者合并CKD的患病率分别为3.00%(45/1498)、4.13%(13/315)、2.02%(10/495)和5.10%(24/4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27,P=0.041)。肝硬化患者中男性合并CKD的患病率为2.80%(51/1821),女性合并CKD的患病率为4.28%(41/9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9,P=0.038)。≥60岁肝硬化患者合并CKD的患病率为4.13%(66/1161),显著高于60岁肝硬化患者的0.93%(15/16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8.73,P0.001)。Child-Pugh A级、B级和C级肝硬化患者合并CKD的患病率分别为0.89%(8/896)、2.25%(23/1023)和7.09%(61/8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8.41,P 0.001)。进行抗病毒治疗和未进行抗病毒治疗的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合并CKD的患病率分别为3.67%(44/1197)和0.33%(1/3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00,P 0.001)。结论≥60岁老年患者、女性、自身免疫性肝病后肝硬化和Child Pugh C级肝硬化患者更易出现慢性肾脏疾病。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丙型肝炎病毒(HCV)的核心蛋白(core)对肝细胞甘油三酯(TG)合成的影响。方法将HCV 1b基因型core表达载体pcDNA3.1-myc/his(-)-core1b和HCV 3a基因型core表达载体pcDNA3.1-myc/his(-)-core3a分别转染至HepG2细胞,利用定量测定法检测细胞内TG含量,用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real time qPCR)、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方法观察脂质合成相关基因肝X受体α(LXRα)、甾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c(SREBP1c)和脂肪酸合酶(FASN)的mRNA和蛋白的表达变化,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HepG2细胞转染两个基因型HCV core表达载体之后均能显著增加细胞内的TG含量(P<0.05),尤以基因型core3a组为差异更显著(P<0.001)。Real-time PCR结果显示,两个基因型core均上调LXRα的mRNA水平(P<0.05),基因型core3a组差异更为显著(P<0.01);FASN的mRNA水平只在仅在基因型core3a组上调(P<0.05),而基因型core1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Western blot结果显示,HCV core表达可以明显上调表达可以显著上调SREBP1c的蛋白水平,尤其基因型core3a组更为显著。对FASN蛋白水平,基因型core3a上调其表达,但基因型core1b组无明显变化。结论 HCV可能通过LXRα介导肝细胞内的脂质合成诱导肝脂肪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