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儿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8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9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6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评价地西泮联合苯巴比妥治疗小儿热性惊厥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患儿血清学改变。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4月~2016年10月于我院儿科治疗的热性惊厥患儿153例,根据其药物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81名患儿采用地西泮联合苯巴比妥治疗,对照组72名患儿采用单纯地西泮治疗。观察两组患儿药物起效时间、惊厥控制时间、临床疗效、预后以及治疗前后血清学指标神经元特异性性烯醇化酶(NSE)、S-100β蛋白、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以及血浆神经肽Y(NPY)的改变。结果观察组药物控制时间和惊厥停止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儿血清学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NSE、S-100β、BNDF、NPY水平显著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儿血清学指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地西泮联合苯巴比妥治疗小儿惊厥临床疗效确切,能够增加治疗有效率,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降低NSE、S-100β、BNDF、NPY水平,临床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喜炎平注射液治疗婴幼儿手足口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选取门诊及住院部的手足口病患儿,年龄1~5岁,病程均小于2d,不伴心肌炎、脑炎等严重并发症患儿14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74例,采用静脉滴注喜炎平注射液5mg/(kg·d),联合静脉滴注利巴韦林注射液10mg/(kg·d);对照组66例,单纯给予利巴韦林注射液静脉滴注10mg/(kg·d),观察两组的临床症状、体征的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的3d总有效率分别为94.59%和75.7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症病例的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低,治疗组未发现明显毒副反应。结论在常规抗病毒西药治疗基础上联合静脉滴注喜炎平,可明显提高婴幼儿手足口病的疗效、减少重症病例的发生,其安全性高、经济、方便,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早产儿肠系膜上动脉(SMA)血流变化与喂养耐受性的关系,以便科学地指导早产儿喂养护理,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方法 将60例单纯早产的早产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均进行早产儿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出生后第1、3、7天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血流显像技术进行了肠系膜上动脉(SMA)的血流各参数测定,即收缩期峰值流速(PSFV)、时间平均流速(TMFV)、舒张末期流速(EDFV)、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等并按此参数指导喂养,并记录有无发生喂养不耐受及达足量喂养的时间.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喂养可改变早产儿SMA血流动力学参数,血流动力学参数的改变与喂养耐受密切相关,医护人员可根据喂养前后SMA血流动力学参数的改变,特别是TMFV的增加来预测喂养风险,从而科学地指导早产儿喂养护理.  相似文献   
4.
5.
目的观察康复新联合碘甘油对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患儿血清炎症介质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6(IL-6)表达水平的影响及疗效。方法将250例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住院患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25例。两组患儿均以抗感染、退热及营养支持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康复新联合碘甘油。检测两组患儿治疗前和治疗后第3天血清PCT、CRP、IL-6的表达水平变化,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第3天,两组患儿血清PCT、CRP、IL-6表达水平均有不同幅度下降,但观察组下降幅度较对照组更明显(P 0. 05)。观察组痊愈75例,显效40例,无效10例。对照组痊愈40例,显效35例,无效50例。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 0. 01)。结论康复新联合碘甘油佐治儿童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具有较好的疗效,可降低血清PCT、CRP、IL-6表达水平。  相似文献   
6.
目的验证早期肠内营养对昏迷患儿应激性溃疡的预防作用,并对这类患儿的护理注意事项进行探讨。方法对48例经改良的Glasgow昏迷评分≤7分的昏迷患儿,随机分两组早期肠内营养组(23例)和延迟肠内营养组(25例),分别对每例患儿的胃液及大便进行不同时间段隐血情况监测。结果早期肠内营养组和延迟肠内营养组上消化道出血发生例数分别为2例和10例,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早期肠内营养对昏迷患儿应激性溃疡的发生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早期护理干预措施对脑损伤患儿体格、智能及运动发育的影响。方法 将95例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48例)和对照组(47例),对照组常规护理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行水疗指针综合疗法,连续6个月。由专人进行体格发育与神经系统检查及智力测定。结果 6个月后观察组患儿的体格、智能及运动发育均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 水疗指针综合疗法对脑损伤患儿体格、智能及运动发育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可减少伤残,降低脑性瘫痪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不典型新生儿颅内出血的临床性质,提高对不典型颅内出血的认识。方法回顾性研究2000-2004年128例头颅CT确诊新生儿颅内出血病例,选取不典型病例进行临床分析。结果不典型颅内出血43例,占新生儿颅内出血33.59%,43例不典型病例中,有窒息史 35例,早产38例,合并缺氧缺血性脑病(HIE)9例,嗜睡并肌张力低下12例,嗜睡并肌张力增高9 例,单纯肌张力降低者8例,单纯肌张力增高者7例,单纯痛苦面容并肌张力增高4例,单纯嗜睡者 2例,无症状体征1例。结论不典型新生儿颅内出血往往临床表现较少,而且表现似乎是轻症, 易漏诊,应引起临床医师重视。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 探讨非典型儿童Ⅰ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iabetes ketone acidosis,DKA)的病例特点,提高诊断率,减少误诊发生.方法 选择1996年至2011年我院诊治的31例儿童Ⅰ型DKA患儿,将其分为典型组19例和非典型组12例,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及治疗转归.结果 典型组19例,均表现为多饮、多尿、多食,体重减轻;首诊确诊17例,确诊率89.4%,3天确诊率100.0%;典型组2例误诊疾病中,误诊为急性胃肠炎1例,误诊为败血症1例.非典型组12例中,表现为昏迷者3例,腹泻4例,疲乏、无力伴厌食9例,腹痛4例,不规则深长呼吸6例,不同程度脱水征12例,面色青灰、四肢厥冷1例,消瘦11例,12例病例均不明显出现多饮、多尿、多食;首诊确诊2例,确诊率16.7%.结论 儿童Ⅰ型DKA容易造成误诊,误诊原因与对糖尿病认识不足和儿童DKA早期症状不典型以及医生询问病史不详细有关.增强对儿童DKA的认识和警惕,结合必要的辅助检查,可提高正确诊断率,减少误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