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1篇
皮肤病学   4篇
综合类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1.
[目的]了解住院面神经炎病人焦虑与抑郁现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住院治疗的面神经炎病人64例,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评估病人抑郁及焦虑情况,分析其相关危险因素。[结果]64例面神经炎病人中筛查出焦虑病人21例,发生率为32.81%,SAS评分为(66.48±3.26)分;筛查出抑郁病人16例,发生率为25%,SDS评分为(63.92±4.57)分。面神经炎病人抑郁的发生与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工作状况、月经济收入、生活状况、发病情况、面瘫持续时间有关(P<0.05);而面神经炎病人焦虑的发生除了与上述因素相关外还与医保形式有关(P<0.05)。[结论]住院面神经炎病人焦虑、抑郁发生率较高,应引起临床医护人员的高度重视,护理人员应观察病人有无心理异常等负性情绪表现,及早进行心理干预,帮助病人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长沙地区男男性行为者(MSM)艾滋病病毒(HIV)和梅毒感染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2018年10月至2019年6月期间,委托非政府组织(NGOs)应用滚雪球的方法招募MSM,开展问卷调查和HIV及梅毒检测。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HIV和梅毒感染的影响因素。结果共招募1220名MSM,其中HIV感染91人,感染率为7.46%,梅毒感染76人,感染率为6.23%,现症感染50人。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已婚、近一个月性行为时安全套使用频率低及存在梅毒感染的MSM更可能感染HIV(P均<0.05);年龄越大、近一年未接受过梅毒检测、近一个月性行为时安全套使用频率低及存在HIV感染的MSM更可能感染梅毒(P均<0.05)。结论已婚和年龄较大的MSM仍是重点干预对象,有效促进安全套的使用和扩大MSM中梅毒筛查应持续成为MSM性病艾滋病防治的重要工作。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CO2激光联合匹多莫德、中药熏洗治疗多发性跖疣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多发性跖疣患者按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3组:对照组(20例)、治疗1组(30例)和治疗2组(30例)。3组均在局部麻醉下行CO2激光治疗。在此基础上,治疗1组采用匹多莫德片治疗。治疗2组采用匹多莫德片治疗,同时采用中药熏洗治疗。观察3组的临床疗效及复发率情况。结果治疗1组有效率、复发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70.0%、20.0%比55.0%、25.0%,均P>0.05)。与对照组、治疗1组比较,治疗2组有效率明显升高,复发率明显降低(96.7%、3.3%比55.0%、25.0%,70.0%、20.0%,均P<0.05)。结论 CO2激光联合匹多莫德、中药熏洗治疗多发性跖疣可显著提高有效率,降低复发率,减少不良反应,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 构建新西兰兔梅毒螺旋体感染体内扩散模型。方法 新西兰兔睾丸内复苏梅毒螺旋体标准株(Nichols),并连续分离传代,收集第2代梅毒螺旋体菌株悬液接种于新西兰兔背部皮肤。感染21 d后麻醉处死新西兰兔,收集血液,无菌分离感染部位组织以及肝脏、脾脏、睾丸和淋巴结。荧光实时定量PCR检测各组织器官梅毒螺旋体扩散情况。结果 新西兰兔梅毒螺旋体感染后第21天所有接种部位均出现皮肤损伤(硬结和溃疡),病理检查显示感染部位出现大量炎症细胞,主要包括浆细胞、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实时定量PCR显示肝脏、脾脏、睾丸等组织器官存在大量梅毒螺旋体。结论 新西兰兔背部皮肤接种梅毒螺旋体后能通过血液和淋巴结扩散到肝脏、脾脏、睾丸等组织器官,成功构建新西兰兔梅毒螺旋体感染体内扩散模型。  相似文献   
5.
甲真菌病是最常见的甲病,其致病真菌可以分为三类:皮肤癣菌,酵母菌和非皮肤癣菌的霉菌感染.通常认为在这三类致病真菌中,皮肤癣菌最为常见.以往口服药物治疗以灰黄霉素,酮康唑为主,这些药物需要长期服用,给患者带来严重的毒副作用,目前已经很少采用.伊曲康唑有较强的亲脂性,经口服后能较快进入甲根、甲板、甲床及甲板之间的组织,而且抗菌谱广,对皮肤癣菌、酵母菌、霉菌都有较好的疗效,因此选用伊曲康唑通常能有很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体外检测小檗碱对酵母相马尔尼菲篮状菌(TM)的抗菌活性。方法:TM标准株(ATCC22019)1株,临床分离株10株,野生竹鼠分离株10株。TM以(1~5)× 10 3菌落形成单位/ml菌悬液接种于用微量稀释法制备的小檗碱、氟康唑、伊曲康唑、伏立康唑、两性霉素B、卡泊芬净药敏板,在37 ℃下培养48 ...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光动力疗法治疗合并HIV感染的尖锐湿疣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50例合并HIV感染的尖锐湿疣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分组法将5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25例)与研究组(25例)。对照组中疣体直径≤5mm者给予局部使用咪喹莫特乳膏治疗,疣体直径5mm者先用CO2激光灼烧疣体再用咪喹莫特乳膏治疗;研究组中疣体直径≤5mm者给予光动力学治疗,疣体直径5mm者先用CO2激光灼烧疣体再给予光动力治疗。完成各组3次疗程并随访半年,比较两组患者尖锐湿疣的治愈、复发情况以及各组的不良反应。结果研究组较对照组具有较高的治愈率以及较少并发局部皮肤、黏膜的损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患者局部皮肤、黏膜的疼痛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疼痛程度较高。结论光动力疗法治疗合并HIV感染的尖锐湿疣虽局部疼痛较明显但具有较好疗效,皮肤黏膜的损伤小。  相似文献   
8.
晕痣的免疫组化特点与自发性消退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研究晕痣自发性消退早期及晚期皮损区炎细胞表型、数目及其分布特点,探讨晕痣自发性消退的免疫机制。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方法对晕痣皮损区、非皮损区及正常对照皮肤进行CD3、CD4、CD8、CD20、CD1a、CD56、CD68染色,用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Image-pro PLUS 6.0)观察及定量分析。结果 晕痣早期及晚期皮损区CD4、CD8、CD20、CD1a阳性细胞数均明显高于非皮损区及正常对照皮肤(P < 0.01),皮损区CD1a、CD68阳性细胞直径明显大于非皮损区及正常对照皮肤(P < 0.01)。消退晚期CD8 与CD4阳性细胞数目比值(2.05 ∶ 1)高于消退早期(1.82 ∶ 1),CD8阳性细胞在痣细胞巢内大量浸润。结论 CD4、CD8、CD20、CD1a、CD56、CD68阳性细胞均参与晕痣自发性消退,CD8阳性T细胞在晕痣消退中起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