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7篇
综合类   1篇
  2015年   1篇
  2008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1.
目的:探讨乳腺癌患者血、癌组织、引流淋巴结中淋巴细胞功能相关抗原CD11a、CD18、CD54蛋白表达水平及化疗和中药益气养血冲剂对其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免疫组化法和流式细胞术检测乳腺癌患者血、癌组织、引流淋巴结中CD11a、CD18、CD54蛋白表达水平在化疗前、后和化疗加服益气养血冲剂后的改变。结果:乳腺癌患者血中CD54水平与良性对照组比较明显增高,癌组织淋巴细胞CD11a、CD18、CD54水平明显增高,乳腺癌细胞CD54表达阳性率100%,阴性淋巴结CD11a、CD18、CD54表达水平明显高于阳性淋巴结。结论:乳腺癌患者粘附分子水平明显异常,免疫粘附功能障碍,化疗在杀伤癌细胞的同时,对机体免疫功能产生不良影响,益气养血冲剂能够改善化疗后乳腺癌患者淋巴细胞粘附功能等细胞免疫功能。淋巴细胞功能相关抗原(lymphocyte functionassociated antigen-1,LFA-1)是一种膜蛋白分子。是由α(CD11α,180KD)和β(CD18,95KD)两条多肽链组成的异二聚体(1)。CD54亦称细胞间粘附分子(intercellul aradhesion molecule-1,ICAM-1)为单链糖蛋白,是LFA—I的配基。它们共同构成整合蛋白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肿瘤免疫密切相关,但其在乳腺癌发生、发展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药物治疗对其有何影响,目前尚不清楚,本研究就这些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组织因子(TF)、凝血酶受体(TR)和血栓调节蛋白(TM)在胰腺癌细胞中的表达。方法:采用细胞培养、免疫细胞化学和Northern印迹分析方法。结果:每个抗原都在细胞膜及(或)细胞浆中有特征性的免疫反应,TF和TR主要在细胞浆,TM在细胞膜。TR表达越多,TM表达越少。TRmRNA在野生型胰腺癌细胞株中表达,凝血酶和水蛭素均降低TRmRNA的表达量。凝血酶可致人胰腺癌细胞株MiaPaCa-2和Pane~1 DNA合成增加(P〈0.05),在凝血酶刺激0.5和6h时达高峰。结论:胰腺癌细胞的TF、TR和TM表达参与了胰腺癌的血液高凝状态。  相似文献   
3.
<正>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重要的慢性微血管并发症之一,其基本病理特征为肾小球毛细血管硬化,尿微量蛋白出现异常变化,起病多隐匿,缺乏明显的临床特征,因此早期实验室诊断就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对120例糖尿病患者和40名健康人血清胱抑素(Cys C)及尿视黄醇结合蛋白(u RBP)水平含量进行检测,以探讨Cys C,u RBP检测在糖尿病肾病患者肾功能受损程度及部位的变化及意义,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获得高效表达结核分支杆菌16000抗原的大肠杆菌工程菌,将培养物纯化后得到重组16000蛋白抗原纯品,并检测其免疫学特性。方法: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获得目的基因构建大肠杆菌高效表达株。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分析重组蛋白抗原的相对分子质量大小及表达形式。DEAE及PEI凝胶纯化重组蛋白。Western印迹及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分析重组蛋白的免疫原性。结果:构建了具有正确基因序列的重组表达载体,在大肠杆菌Bk。(DE3)中诱导表达,重组蛋白占菌体总蛋白的40%,Westem印迹结果证实该重组蛋白能与抗结核分支杆菌多克隆抗体发生特异免疫结合反应。ELISA分析中,该纯化的重组抗原能区别抗结核抗体阳性患者血清及正常人血清。结论:实验中获得了能高效表达16000蛋白抗原的大肠杆菌工程菌,以可溶性形式存于胞浆内。该重组蛋白具有特异的免疫原性。结核病仍为危害全球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为了改进目前诊断试剂的特异性和研究筛选有价值的亚单位基因工程菌苗,近年来人们对其致病菌的基因及相关蛋白质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以期寻找到有应用价值的特异性蛋白质或相关基因,有目的地利用基因工程技术获得重组蛋白抗原为以上研究提供极大的便利。使用结核分支杆菌单克隆抗体TB68筛选出来的16000蛋白抗原,为结核分支杆菌主要的膜蛋白,对其天然提取物的研究结果表明,该蛋白不仅携带有结核分支杆菌特异性的B细胞表位,并能诱导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反应,具有潜在的诊断应用价值。大量获得重组16000蛋白抗原就为更深入研究该蛋白的生物学、免疫学活性,开发其应用价值提供便利。  相似文献   
5.
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内镜咬检组织,特别是消化道的炎性、溃疡组织,配合以免疫组织化学标记,进而作出明确的病理诊断,使患者得早发现早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过敏性皮肤病患者的血清IgE及血液中嗜酸性粒细胞(EOS)计数分布及其临床意义。方法:调查已检测血清总IgE值及血液EOS计数的过敏性皮肤病患者240例,进行分组、统计分析比较。结果:多种过敏性皮肤病的血清IgE值及血液EOS计数异常。在特应性皮炎(AD)组中血清IgE异常增高率显著高于荨麻疹组(UA)(x^2=17.0,P〈0.005)、慢性湿疹组(CE)(x^2=7.02,P〈0.01)及痒疹和瘙痒症(PP)组(x^2=10.49,P〈0.05),并且AD组的血清IgE值亦明显高于uA组(P〈0.01)、CE组(P〈0.05)及PP组(P〈0.01)。在IgE正常组中,AD组的IgE值仍明显高于其他各类疾病组(P均〈0.05)。AD组的EOS计数显著高于UA组、CE组和PP组(P均〈0.05),但各组IgE值与EOS计数在统计学上均无明显相关性(-0.07〈γ〈0.21)。结论:血清IgE及血液中EOS在许多过敏性皮肤病的发生、发展中可能分别起一定的作用,IgE可能在AD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本次研究并未发现两者的异常存在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针吸细胞学检查(FNAC)对乳腺肿物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09例乳腺肿物进行FNAC检查,将其结果与获得组织病理学核对。结果:FNAC检查定性诊断的准确率为95.4%,误诊率为4.6%,未出现假阳性病例。结论:(1)细针吸取细胞学诊断乳腺肿物简便安全,实用快捷。(2)乳腺肿物FNAC检查定性诊断的可靠性较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过敏性皮肤病患者的血清IgE及血液中嗜酸性粒细胞(EOS)计数分布及其临床意义。方法:调查已检测血清总IgE值及血液EOS计数的过敏性皮肤病患者240例,进行分组、统计分析比较。结果:多种过敏性皮肤病的血清IgE值及血液EOS计数异常。在特应性皮炎(AD)组中血清IgE异常增高率显著高于荨麻疹组(UA)(X^2=17.0,P〈0.005)、慢性湿疹组(CE)(X^2=7.02,P〈0.01)及痒疹和瘙痒症(PP)组(X2=10.49,P〈0.005),并且AD组的血清IgE值亦明显高于UA组(P〈0.01)、CE组(P〈0.05)及PP组(P〈0.01)。在IgE正常组中,AD组的IgE值仍明显高于其他各类疾病组(P均〈0.05)。AD组的EOS计数显著高于UA组、CE组和PP组(P均〈0.05),但各组IgE值与EOS计数在统计学上均无明显相关性(-0.07〈γ〈0.21)。结论:血清IgE及血液中EOS在许多过敏性皮肤病的发生、发展中可能分别起一定的作用,IgE可能在AD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本次研究并未发现两者的异常存在显著相关性。关键词过敏性皮肤病IgE嗜酸性粒细胞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